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地震前若干年,常常出现不同强度地震环绕未来大震震中分布的状态,形成所谓地震空白区。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研究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空白区是予测主震的一种有希望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並对西北地区的实际地震进行了予报。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震区九次7.0级以上大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平面分布,发现较多的大地震具有填空性.对大地震前的空区参数与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震区九次7.0级以上大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平面分布,发现较多的大地震具有填空性.对大地震前的空区参数与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5.
强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及其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85次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的深入研究表明:① 强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② 增强区的规模和形成时间都随震级而增大;③ 增强区尺度与震源区尺度之比随震级增大而减小;④ 增强区形成的时间因地区各异,中国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长.运用坚固体孕震模式和硬包体理论,对以上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的初步解释,从而应用地震活动增强区进行了2次地震的长期预测尝试.可见,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增强区是具有一定力学基础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傅征祥 《地球物理学报》1982,25(06):509-515
本文初步分析了1966—1976年间,中国某些大地震(Ms≥7.0)前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向未来大震震源区及其邻近集中迁移的异常现象。这种迁移现象反映出大震前远震源区和近震源区内地震活动交替活跃和平静的过程。 指出在大震孕育过程中的区域地震活动迁移过程,可能与区域介质强度或原有断面“闭锁”“粘结”程度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初步分析了1966-1976年间,中国某些大地震(Ms≥7.0)前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向未来大震震源区及其邻近集中迁移的异常现象。这种迁移现象反映出大震前远震源区和近震源区内地震活动交替活跃和平静的过程。 指出在大震孕育过程中的区域地震活动迁移过程,可能与区域介质强度或原有断面“闭锁”“粘结”程度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活动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的时、空、强等因素。为从中、小地震活动中发掘和研究这些具有应用价值的前兆信息,本文采用长期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观测资料,对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中、小地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变化不仅在大地震前存在,而且没有大地震发生时也存在。若将大震前的变化视为异常变化,没有大震发生时的变化视为正常变化,分析异常变化与正常变化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有助于异常的识别,并在地震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澜沧—耿马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条带与空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杨 《地震研究》1991,14(2):122-126
1988年11月6日滇西南发生了澜沧7.6级、耿马7.2级强烈地震,两震相距70公里。本文分析了大震活动的条带与空区特征。这两次地震之前既有M≥4.5地震活动条带,又有M≥3.5地震空区,条带与空区相连接。空区是震前三年多开始出现,震前半年消失的;条带是前一年多时间内形成的,条带的迅速形成深入到空区之内,促使了空区的消失。澜沧7.6级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的交汇部位,也是条带的端部、空区的边缘;耿马7.2级地震则发生在空区之内。  相似文献   

10.
11.
地震活动处于低潮的估计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地震活动研究室主任大竹政和于1985年11月11日在仙台市召开的地震学会上提出:在估计可能发生东海地震的静冈县、骏河湾地区,大约已有30年时间很少地震活动,很可能形成了大地震前兆的“空区”。众所周知,同暴风雨前的平静一样,地震学界把地震活动的低潮看作是大地震的前兆。大竹在地震学会上提出的结论,支持了可能发生东海地震的论点。他指出:“不久的将来,在骏河湾地区可能发生一次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规模宏大的西太平洋岛弧地震带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本世纪以来已发生两次8级大震,7≤M<8级地震发生36次,平均复发周期为3年左右,其频度居全国首位。6≤M<7级地震几乎每年都有数次甚至数十次,至于5级左右地震活动则更加频繁。对于这样一个强度大、频度高的地震活动区,研究其5至6级中强震活动的震兆显然是困难的。本文着重讨论台湾地区两次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中的空区图象。 本文1900年至1978年的资料选自谢毓寿先生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1978年以后的资料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印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研究区域为120°—123.5°E,21°—25.5°N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刘蒲雄 《地震学报》1984,6(3):264-270
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小震活动的变异,指出:1)唐山大震前不同震级下限的围空图象,实际上是唐山附近的地震平静和外围三支小震条带活动,二者合成的结果;2)空区边缘的应力集中和地震活动增强,主要是断裂带活动的结果.最后用强度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断层模式讨论了围空图象形成的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白区现象,日益引起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1976年唐山7.8级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如何?有没有地震活动空白区?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魏光兴等同志研究了唐山大震前90年M≥4(3/4)级地震后认为,唐山大震前地震活动没有空白区特征。邱群同志则认为,1973年12月后,唐山东南面有一个以2—4级地震围成的空区,这个空区分布在渤海里,与唐山大震的极震区和余震区并不重合,同时还可以找到若干类似的空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山东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利用地震图象论证了目前所出现空区的真实性。结合水准测量和地震活动参数b值以及小震群活动等资料,认为目前所形成的空区已发展到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16.
17.
分析后认为,从1999年开始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增强,并持续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发生前一个多月。地震活动的增强主要以最大地震的震级为3、4级的小震群活动的方式表现。2006年至2008年3月间,有两个小震群出现在汶川8.0大震震中附近。小震群地震震源机制的结果表明,随时间接近汶川8.0级大震发生,小震群的震源机制趋向一致,这些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密集小破裂逐渐成定向有规律地排列,有利于裂隙的进一步扩展贯通,形成大破裂。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采用长时间大范围的思路对1695年临汾大地震前的活动场进行了剖析,发现临汾大地震前表现出很强的活动异常特征:临汾地震前环绕主震震中形成一个NE向的长600km的椭圆形环形分布图象;在孕震过程中,增强区内的地震活动可分为3个强弱不同的阶段,空间的不均匀性(震丛率、有震面积率以及蠕变释放率等)也不同;并且在巨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内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短周期成分,在正常阶段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不均匀分布和迁移集中图象及其机制的研究概况。这种图象可能是一种中长期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