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我国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与分布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张宪洲 《自然资源》1993,18(1):15-21
  相似文献   

2.
利用卫星影像编制吉林省植被类型图(1:50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3.
横断山区植被分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即25°40′—32°30′N,97 00′—102°40′E。这里地势高亢,山川相间作南北向平行排列,高差2000—3000米。区内具有从亚热带至冰雪带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的地域分异十分显著。植被分布呈现出山原植被垂直带规律。据此,将本区植被划分为2个植被区域,3个植被地带,11植被地区。  相似文献   

4.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沙地植的分类和排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渭寿 《中国沙漠》1997,17(3):269-273
选用模糊聚为分析方法,利用群落组种的相对盖度作为优势度指标,将该区沙地植被划分为22个群系,群系下又划出了不同的群丛。同时,采用主分量分析了(PCA)模型,对10个常见的群落类型进行了二维排序,比较直观和起初地反映了不同群落类型在土壤砾石化程度和土壤潜在肥力2个环境梯度上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典范主分量分析及其在山西植被与气候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金屯 《地理学报》1998,53(3):256-263
排序是植被分析重要手段,大多数排序方法仅使用植数据。本文引入一个能够同时使用植被数据和环境数据的新方法--典范主分量分析,它能够更好地描述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用该方法研究了山西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结果清楚地反映了山西植被与气候的地带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证明其是有效地植被环境关系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田纯 《地理教学》1995,(1):27-27
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地质史上由水积和风积形成了浩瀚的温带沙漠。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湿地植被分类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省主要湿地植被类型及其分类。依据中国湿地植被、甘肃植被等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结合甘肃省湿地植被的形成、发育和分布特点,甘肃省湿地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74个群系和138个群丛;依据湿地的定义和湿地植被的特征种、指示种等特点,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西北地区一些受争议的河岸林缘植被、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群系等是否属湿地植被,并依据此类群落的群落和生境特征,将胡杨等群系列入湿地植被。  相似文献   

8.
上海自然植被的特征、分区与保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峻 《地理研究》1997,16(3):82-88
上海地区有种子植物约134科510属919种。种子植物的分区类型共15°个,其中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和东亚分布各占总属数的27.8%、21.6%和11.9%.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其中红楠群落和青冈栎群落能较好地反映中亚热带的植被和环境特征。非地带性植被以潮间带植被和水生植被为主。上海自然植被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反映了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气候特征以及濒江临海的环境特点。同时其现状也表明了上海的自然植被处于不断增长的压力之下所发生的变化,因此亟需加以保护。上海的植被区划可分为隶属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的河口沙洲植被区,碟缘高地植被区和东北淀泖低地植被区,以及隶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西南丘陵、低地植被区等。  相似文献   

9.
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被-气候关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植被地理学、植被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而受到地理学家、生态学家等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概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自然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特别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的可能结果。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景观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1∶50万森林类型图为信息源,以G IS为手段,对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景观类型斑块的大小、形状以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27类森林总面积仅64 980.7 km2,共有斑块数5 890个,林斑平均面积较小,且分布不均,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森林景观以华北落叶松林、山杨林、油松林、辽东栎林等为优势类型。黄土高原森林景观类型的形状指数值都比较大,说明森林斑块的形状明显偏离于圆形和方形,多为狭长的不规则形,其斑块的边界率都比较高。不同类型森林分维数变化较大,这也表明黄土高原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异质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广西岩溶植被自然分布规律及对岩溶生态恢复重建的意义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广西的岩溶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丰富,分为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共96个群系,广西岩溶植被纬度分布由南至北为季节性雨林→含热带成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结构复杂,特有成分突出,形成特殊的热带亚热带岩溶植物区系。岩溶区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过程中,需遵循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参照区域性顶极植物群落,进行人工群落的重建设计,选择优良乡土树种尤其是速生常绿阔叶树种,模拟天然植被构建先锋植物群落,乔灌藤草优化配置,针对生境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强化岩溶山地造林与封育管理技术,有效提高生物生产效率和植被覆盖率,开发特有适生的名特优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尽快改善。  相似文献   

12.
湖北利川二万多年来的古植被古气候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孢粉资料,讨论了利川地区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13.
山西芒芽山植被垂直带的划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金屯 《地理科学》1989,9(4):346-353
  相似文献   

14.
陈育峰 《地理译报》1997,16(2):70-77
植被-气候关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植被地理学、植被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内容之一,从而受到地理学家、生态学院等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概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自然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特别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的可能结果。  相似文献   

15.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植被盖度月变化特征及生态恢复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研究表明:封育区植被盖度一年四季大于未封育区,在正常年份的生长季内前者植被盖度为17.89%~29.39%,后者为11.60%~16.05%。封育区和未封育区150 m样线上的灌木植物在70~90株(丛)和60~70株(丛)之间,基本保持稳定;草本植物个体数月变化则显著,未封育区从4月份以后数量递增, 7、8月显著增加,8月底达到最大值,而封育区则表现为4、 5月增加,6月减少,7、8、9月线性增加,达到最大值,且未封育区草本植物的数量少于封育区。未封育区由于植被盖度低,灌丛分布不均匀,沙面裸露多,地面风沙流活动强烈,白刺沙包风蚀严重;而封育区植被盖度较大,灌丛分布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弱,白刺沙包稳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然植被生态系统。试验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下,通过封育或避免人为干预,荒漠区生态植被的自然恢复,可大大增加防风固沙能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不同海拔梯度下高寒植被与土壤特征进行研究。沿线高寒植被的主要分布种有91个,主要建群种为: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 Falc)、藏异燕麦(Helictotrichon tibeticum)、黄芪(Astragalus)、棘豆(Oxytropis)、粗壮嵩草(Kobresia robusta Maximowicz)、矮嵩草(Kobresia robusta Maximowicz)等。高寒植被物种数、平均盖度、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海拔呈正相关性,而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与海拔呈负相关性。沿线高寒植物群落主要可划分为海拔小于4 000 m的高寒荒漠植被、海拔4 000~4 500 m的高寒河谷灌丛植被、海拔4 500~4 700 m的高寒草原植被、海拔4 700~4 800 m的高寒垫状植被、海拔4 800~4 900 m的高寒草甸植被和海拔5 000 m左右的高寒沼泽和高寒流石坡植被。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都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性,但全磷、全钾及pH值则在高海拔地区达到最低。沿线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中、细沙(d<0.4 mm)为主,占到了总含量的85%以上,因此,中、细沙是构成沿线土壤的最主要颗粒。沿线植被恢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择紫花针茅、垂穗披碱草、燕麦、棘豆、黄芪、蒿草、梭罗草等当地草种,采取原生植物种子异地繁殖,再经沿线播种或栽培抚育,从而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该研究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恢复与植物防沙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建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预测性植被制图(PVM)是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建模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已为国外的许多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在开展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中所采用。本文在简述了PVM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其方法进行了归纳,并探讨了PVM对气候-植被响应模型研究的作用。在文中作者特别强调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建模中的重要性,并对GIS支持下的构模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绿洲外围植被防风生态效益的紊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武  夏阳 《中国沙漠》1995,15(4):392-398
风沙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处于茫茫沙漠中的绿洲,绿洲外围植被则是防御风沙危害的绿色屏障。我们选择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受风沙危害极其严重的策勒绿洲外围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k-ε紊流数学模型,对三种典型植被覆盖度:18.75%、37.5%、56.3%,七种风速:4、5、6、7、8、9、10m/s共21种处理的流场细节进行了模拟。每一处理中以4320个数据模拟了i=1,2,…,108,j=1,2,…,20,共2160个点位在u方向和v方向的速度,由此,找出风沙流通过植被区,在顺流方向随植被盖度变化的递变规律,并定量的反映了绿洲外围植被降低风速、降低进入绿洲沙流量的生态效益。试验表明:顺流方向2km厚的植被,盖度由0增至15%~20%,可降低风速37%~40%;增至35%~40%,可降低48%左右;增至55%,可降低54%左右。植被盖度由0增至15%,35%,50%,在地面以上0~20cm的高度内,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沙流量50%~90%。  相似文献   

19.
张艳芳  王姝 《干旱区地理》2017,40(1):138-146
基于2000-2014年MODIS NDVI数据及气象数据,运用累计降水利用效率变化差异(CRD,cumulative rain use efficiency differences)估算模型和基于地形要素降水量插值法,探讨2000-2014年黄土高原RUE(降水利用效率rain use efficiency)对植被变化的响应,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得以改善,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1%,区域边缘植被覆盖退化严重。黄土高原降水利用效率RUE与累计NDVI的相关性总体表现为“东南呈正相关,西北为负相关”的空间格局,全区相关系数以正相关为主。黄土高原CRD与植被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显著,其中,植被退化背景下,植被退化程度越严重,RUE越低;植被恢复背景下,RUE受“退耕还林还草”作用显著,2000-2005年,RUE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工作重心转移,RUE呈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中国植被NDVI与气候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982~2000年NDVI数据和气象台站资料,对我国几种植被型组和气候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NDVI结合植被类型图将我国植被划分为9种植被型组;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气候指标的选择并采用相对湿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风速作为本研究的气候因子;最后对7种植被型组NDVI值同相应季节及其前三个季节的气候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因子分析方法选择的气候指标可以较好地进行植被气候关系分析;在我国温度条件比水分条件更明显地影响植被的生长,水分条件较其他气候因素对植被生长表现了更明显的滞后效应;而平均风速则对我国荒漠植被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