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啸  李晓军  彭龙军  尹剑辉  梁子森 《热带地理》2007,27(3):224-228,248
基于对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分析,确定了GIS在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中的应用目标和实现功能,构造了基于GIS的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并探讨了GIS和数据挖掘与集成技术及其在城市交通信息发布平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通用一体化符号编辑器的符号共享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该文总结现有符号共享模式的原理与特点,提出基于通用一体化符号编辑器的符号共享模式,即通过构建通用一体化符号编辑器,将GIS平台的符号渲染绘制流程组件化以实现符号的共享。介绍符号的数据组织、存储索引机制以及通用一体化符号编辑器的特点,分析SuperMapⅢ的符号渲染绘制组件和符号库操作引擎,实现通用符号库在不同GIS环境的-致显示和符号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中心识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中心不仅是多样化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集中区,也是公共服务设施消费的热点区和城市活力的窗口区。已有城市多中心研究主要关注就业和人口多中心,却较少关注公共服务设施多中心特征。基于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点要素数据,结合不同类型和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与质量特征,采用加权核密度与等值线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中心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热点区分布的空间模式有所差异,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中心边缘结构;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强度和混合度分别呈现出“一心五片”与“一核多点”的空间特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强度和混合度的等值线分布综合判定,研究区范围共识别出136个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中心,其集聚强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呈现出U型变化规律,与所在街道的人口密度存在指数分布规律;多元回归模型验证,最近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中心距离对北京城市居民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其相对影响强度超过“市中心距离”区位变量;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中心的形成机制包括自然历史因素的基础作用、经济发展因素的主导作用、社会需求因素的调节作用和规划政策因素的引导作用。研究认为应加强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中心的空间均衡化建设,适度增加城市边缘郊区公共服务设施集聚中心的数量和服务能级,有助于引导和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和人口向城市郊区转移。  相似文献   

4.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GIS公共服务设施选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模型较复杂且应用范围受限,无法作为通用模型出现。层次分析法可作为选址的通用模型,但单独使用层次分析法在空间分析方面仍有欠缺,单纯的GIS在复杂指标权重的处理方面存在很大不合理性。该文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使之更适用于GIS的数据结构,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GIS技术结合,成为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更合理的选址模型和方法。以河北省黄骅市中学选址为例验证模型和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5.
地球系统空间格网及其应用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涉及跨圈层、跨投影带的中-大-超大尺度问题,对全球地学信息系统(GGIS)、全球空间格网(GSG)及数字地球提出了新挑战。在剖析GSG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需从地球系统整体上设计一个多领域普适的全球三维空间格网———地球系统空间格网(ESSG),以支撑全球变化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结合领域特点,提出了构建ESSG的8项基本要求,并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格网(SDOG)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满足该要求的SDOG-ESSG模型;介绍了SDOG-ESSG模型在地球系统空间数据集成、三维建模、多尺度表达、对象变化表达、数据检索与云服务、过程模拟及空间环境安全规划与可视化决策等方面的7种典型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1,(9):F0003-F0003
按照民政部的部署,自2005年9月15日,吉林省民政厅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建设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县)活动的通知》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开展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民政部门“以开展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示范市(县)活动”为主线.积极完善地名数据库建设,建立起了一套信息全、现势强、规范标准的地名数据库。以此为平台,开发了地名查询服务系统,开展了地名网站、触摸屏、电话问路等信息化服务。初步形成了地名信息服务一体化、服务方式网络化、问路系统声讯化、可视系统摆放广域化。  相似文献   

7.
选用MapObjects控件作平台,在VisualBasic6.0环境下进行了易门县绿汁江旅游资源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选择了系统开发平台后,进行了数据收集、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的建立,最后进行系统各功能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在实现空间属性双向查询功能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如空间数据可视化、地图着色整饰、地图编辑输出等功能。系统开发后,可为该地区的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旅游业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在作决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西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进展及理论脉络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战后西方国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历经3个阶段:二战后至70年代,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政府单中心供给模式,布局区位及影响机制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重点;70-90年代,从公共服务的双主体联合供给理论出发,重在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公平;90年代以来,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理论基础上,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视角研究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可达性差异及社会空间分异。最后,从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明确公共服务设施的市场化范围、与城市空间拓展相协调及保证公众参与4个方面,提出对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样本,基于2011年相关数据,构建了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了灰色关联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较低,地区差异明显,各单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且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最后,提出继续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河南模式”、有差别分步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韩增林  李彬  张坤领 《地理研究》2015,34(11):2035-2048
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从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和信息化服务6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测度各省份城市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利用信息熵原理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测度各省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并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 各省份城市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均十分显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为“T”字型格局,并呈“东—中—西”阶梯状递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与城市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呈“东—西—中”阶梯状递减的格局。② 31个省份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偏低,其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③ 各省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对均等化指数的影响大于城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类似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位置服务技术对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概述基于位置服务的体系架构研究现状,给出基于P2P架构的位置服务模型。介绍该模型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给出基于P2P架构的位置服务的原型实现PLbs。以交通信息系统为例进行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提高基于位置服务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构建数字城市服务公共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异源异构数据共享的问题,实现地理信息互操作。该文以数字城市服务公共平台下的地理信息服务为例,基于本体论,利用属性枚举的语义表达方法构建地理信息服务本体,以明确且形式化的方法描述服务语义,力图解决地理信息服务语义共享的问题。最后给出数字城市公共平台部分地理信息服务的形式化语义描述,在Protégé软件中完成地理信息服务本体的构建,同时结合HermiT1.3.4实现推理过程,并以地理编码服务为例构建了一组本体结构。  相似文献   

13.
基于Web Service的空间数据共享平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传统GIS软件存在的数据共享、集成困难和应用间互操作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的数据共享平台的简单原型和实现技术。阐述如何基于开放的规范和协议构建开放的数据存储一体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环境下基于Web Service数据节点集群、互操作方案,以及上层充一的应用开发模式,包括提供以面向对象的思想定义的、构建上层应用的组件支持。重点研究了在空间数据文本化之后数据的索引、查询问题,提出了结合元数据和GML的两阶段数据查询方案。并对该平台下空间数据的语义共享方式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Knowledge Sharing and Service is one effective way to eliminate knowledge poverty 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Exist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service is mainly provided in some organizations or specific social groups. Besides, a knowledge sharing and service system about geography,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y has not been reported. We proposed a public welfa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sharing and service platform for all members of society in geography,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a knowledge-sharing and service platform is based on five aspects of work: analysis of user requirements, setting standards and drafting policies, aggregating knowledge resources, the technical realiza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service. Knowledge resources can be aggregated by using a “two-step” strategy. A knowledge-sharing and service system can be implemented by using “four-tier” structures that are comprised of resources, resource access,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based on the Hadoop-distributed cluster architecture.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adhering to the idea of co-building and co-sharing, and using the mechanism of “payment is equal to benefi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gathering of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knowledge sharing and servic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narrowing the knowledge gap between so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15.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森林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逐渐成为湿地科学前沿领域的热点话题。在介绍当前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义和分布的基础上,综述了森林湿地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类型、机理和价值评估方法,旨在加强人们对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认识,并为森林湿地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处于干旱区典型MODS(Mountain-Oasis-Desert System)系统中的新疆南部且末绿洲1989年Landsat TM 影像及2004年的CBERS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且末绿洲15 a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评估且末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89-2004年,且末绿洲减少的土地面积有林地、戈壁沙地和盐碱地,增加的土地面积有水域、建筑用地和耕地。林地减少了41.73%,耕地增加了58.04%。1989年且末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额为184 349.88万元,2004年为176 970.72万元,15 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了7 379.16万元。林地面积的减少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Hospital service area (HSA) and hospital referral region (HRR), known as a hierarchical HSA system, have been used as analysis units in a growing body of large‐scale studies of healthcare spending, utilization, and out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the popular Dartmouth HSAs and HRRs were produced more than two decades ago and are unable to represent contemporary healthcare markets. This research uses a revised Huff Model to delineate two levels of hospital service areas in Florida, resulting in sixty‐four HSAs nested in twenty‐one HRRs. Three elements distinguish our method from existing work. First, a best‐fitting distance‐decay function derived from the actual travel pattern of hospitalization is embedded in the Huff Model to strengthen the model'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individual spatial behavior. Secondly, the hierarchal central place structure is supported by the differing travel‐friction coefficients for general versus specialized patients; general patients experience a steeper gradient and thus a shorter average travel range that supports delineating more HSAs of smaller area size, and specialized patients exhibit a flatter gradient and thus a longer average travel range that leads to fewer HRRs of large‐sized areas. Finally, the delineation method automated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can be easily replicated in other regions to define large‐scale and consistent hierarchical HSA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潘竟虎  赖建波 《地理研究》2019,38(7):1678-1693
“腾讯迁徙”大数据基于位置服务,实时、动态、完整、系统地描述了用户日常出行活动的轨迹。通过采集“腾讯迁徙”数据平台中2017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国内299个城市之间的逐日人口流动数据,分“出行期、旅途期、返程期”3个时间段,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人口流动集散层级、集散网络体系的分层集聚、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网络空间特征等角度分析各时间段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特征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腾讯迁徙大数据直观地揭示了国庆-中秋期间中国各地级城市间人口的迁移规律,3个时段人口的净流入均呈现十字形骨架支撑的菱形分布,人流集散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与城市等级有较强的一致性。人口流动集散体系呈明显的分层集聚,城市行政级别的高低与人口流动影响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城市人口流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大理-鹤岗一线是人口流动强度空间分布的显著分界线,以此线为界,城市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和东部并联、西部串联的网络关联特征。人口流动网络总体表现出“小世界”网络特征,局部具有较明显的“社区”结构特征,聚为2个国家级、2个区域级和3个地区级社区。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心地理论对银川市服务功能的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樊杰  许豫东  W.Taubmann 《地理学报》2005,60(2):248-256
以银川为案例城市,通过2596名商场顾客、46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购房对象、10 123名建筑工人、528辆就餐汽车、858名中学生等不同领域的实际调研,对银川市城市中心职能的特征与成因进行了科学诊断;从理论层面上试图归纳影响银川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中心地系统变化的基本模式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强化我国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