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按照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计划,1987年11月20—2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了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研讨会,与会代表54人,会上宣读学术报告共40篇。围绕着地震活动的分期和地震高潮期的判别标志,地震预报方法的实用化和开拓地震预报的新思路、新方法三方面专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会议期间,邀请了许绍燮、高龙生、冯德益研究员分别以探索大地震出现的普适现象,地震学预报方法的一个侧面,地震活动高、低潮期的判定方法为题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20日—21日在南宁市举行。来自全国20个单位的54名地震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陆远忠、刘蒲雄、许绍燮、杨懋源、高龙生、韩渭宾、李学良、刘正荣等主持,会上先后有39名代表进行了内容广泛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2月16日至21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活动图象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共96人.会议共收到120余篇学术论文.经会议组织委员会审定收入论文摘要汇编的有106篇.在大会上宣读71篇,其中包括与地震预报有关的基  相似文献   

4.
《地震学报》1983,5(4):498-498
全国地震活动异常与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6月22至24日在福州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托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福建省地震局联合筹备的.出席会议的代表共65人.大会共宣读论文30篇,其内容涉及地震资料的分析方法、地震前兆异常性质的判别以及有关基础理论和模拟实验等多方面的问题.尤其对多年来在预报工作中常用的一些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地震学进展     
简要回顾了当代地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包括:现代测震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震学、地震层析成象、地震勘探和地下核爆炸侦查等;二是研究天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包括:考古地震学的发展,地震活动的统计特征,地震模型、中长期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6.
许忠淮 《地震学报》1995,17(4):421-42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会议在蓉召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1995年换届以后,于9月21-24日在成都市召开了四届一次会议暨地震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四川省地震局承办.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院士到会作了题为"发展中的数字地震学"的学...  相似文献   

7.
为了广泛开展学术活动,交流科研成果,中国地震学会拟于1980年第四季度召开地震学学术讨论会。内容包括地震观测及仪器、地震予报的地震学方法(以震报震)、震源物理、一般地震学问题等。由地震学、地震仪器、地震前兆等三个专业筹备组负责筹备,届时还将正式成立专业委员会。会议予计八天左右,具体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此次会议将与国家地震局地震学专业会议联合举行。  相似文献   

8.
茂木清夫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地震学和岩石力学专家 ,曾先后担任日本地震防灾对策加强地区判定会委员、地震预报联络会关东部会长、东海地区地震预报判定会委员、地震预报联络会委员、日本学术会议地球物理学研究联络委员会委员、日本学术会议地球物理学研究联络委员会地震预报小委员会委员和日本地震学会会长。 1 989年 1 2月 2 8日 ,他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的位置退休后 ,仍一如既往致力于地震预报事业 ,目前担任着地震预报联络会会长、(财 )地震预报综合研究振兴会理事。茂木先生 1 92 9年 1 2月 2 8日生于日本山形县 ,1 950年高中毕业…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学会和国家地震局于1980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学专业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150余名地震工作者.这次会议收到了203篇学术论文,会上宣读了113篇.大家认为,这些论文反映出我国地震工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统观日本的地震学史,日本对地震学曾进行了某些开拓性工作,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近年来,他们一方面着眼于地震预报大目标,另一方面又清醒地意识到地震预报目前仍处探索阶段,因此他们脚踏实地地进行基础和理论研究,进行有充分科学理论指导的实验和观测,有目的地合理地施设高质量的观测系统。以期稳步地向地震预报目标挺进。这些是值得借鉴的。上述种种不懈努力虽有了某些成效,然仍尚未见突破性进展,这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上地震学在该阶段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应北京大学邀请,国际著名地震学家安艺敬一教授于2004年11月29日—12月3日访问北京。11月30日上午,安艺敬一教授学术报告会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与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学术报告会由陈运泰院士主持,马瑾院士、陈晓非教授、陈永顺教授、两个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200多名师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2月29日,在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的专业委员会分会场,由主编陈运泰院士主持召开了<地震学报>编委会会议.出席庆祝活动的30余位编委及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首先,副主编张以勤编审就<地震学报>创刊20年来的工作向编委们作了汇报,主要谈及20年来<地震学报>概况、 <地震学报>刊登文章的重点领域、 <地震学报>在国内科技期刊中的地位,以及学报文章所反映的我国地震科学工作正在面向世界、不断扩大对世界的影响,并对<地震学报>的未来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地震学会关于专业委员会换届的通知要求,新一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12月进行了换届.  相似文献   

14.
陆远忠 《地震学报》1986,8(1):112-112
1985年11月19—22日,在安徽省歙县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本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与会代表共83人(包括列席7名)。会上宣读了51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12篇介绍本学科各方面进展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1987年5月11日至13日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震源力学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四川省地震学会、四川省地震局、阿坝州和绵阳市地震学会在成都市联合召开了松潘、平武地震十周年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这是一次专家、学者云集,专群结合共同研讨地震预报问题的重要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地震系统、有关科研和业务部门及地方各级领导部门的代表约200人参加.陈运泰、梅世蓉、马宗晋分别就“关于震源力学研究中的问题”、“唐山、松潘地震的  相似文献   

16.
1988年5月18—2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地震预报地震学方法实用化攻关研究成果交流会”。提交的研究报告41篇,约90万字。内容包括:空间分布方法、地震系列方法、震级序列方法、相关方法、震源参数与介质参数方法及多项集成方法。本文据此介绍了1987年初国家地震局所组织的地震预报地震学方法实用化攻关研究的新进展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美国访问合作工作中所了解的情况,对美国的地震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动向作了概述,介绍了美国研究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的特点;根据美国地震学家对地震预报的看法指出,美国地震预报研究经历了1972年以前、70年代初至1979年的大发展以及80年代初迄今的三个时期;最后指出了美国当前和未来的动向,并认为,由于未来加州大地震的威胁,围绕它的预报而开展的理论研究、模型计算、实验和观测等工作将成为美国地震学家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杨欣  王海涛 《内陆地震》1993,7(1):81-88
以1991年6月6日和静5.2级地震为例,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了部分单台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的异常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利用单台地震资料进行跟踪式预报的实用化研究,可以为地震预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地震局于1984年3月2~7日在昆明市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地震学研究新成果交流会”概况。这次会议共有20多个单位的80多人出席,并收到学术论文89篇,其中在会上交流了71篇。从学术报告反映的结果来看,近二年来地震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 198 8年以来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 (NMSC)所提出的各类地震学异常资料 ,研究每一年异常与下一年大陆地震的对应关系 .9a内 46种地震学方法所提出的93 2项异常资料表明 :在 1989~ 1993年间 ,用地震学预报地震方法的数量有一个增大过程 ;各种方法所提出的异常对应地震的比率在 0~ 48%之间 ,平均为 2 8%左右 ,这也与我国地震预报中预报区数的成功率相当 ;统计预报、区域应力场增强、地震条带、小震调制比和b值等方法有较高的地震对应率 ,而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分数维、异常震群、c值和地震窗等方法要差一些 ;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最成功的年份为1989年 ,最差年份为 1990年 ;与预报区数的成功比率一样 ,其地震的对应比率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提高 .各种地震学方法的物理内涵及其与地震孕育的内在联系及各种地震学方法间相互关联问题是今后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课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