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实现海洋渔业的绿色发展,文章梳理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近海海水养殖产量同比略有提高,海洋捕捞产量同比略有降低;2008—2017年养殖空间有所优化,以筏式养殖和底播养殖为主,深水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产量显著提高,海洋捕捞以拖网捕捞为主;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海水养殖能力与养殖面积不相称、养殖空间日趋萎缩和超负荷、养殖低效以及海洋捕捞能力不均和强度较高等问题,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污染海水环境、占用生态空间和破坏渔业资源等不利影响,亟须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取海洋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海洋渔业劳动力数量、海洋捕捞生产率和海水养殖生产率4个变量,提出影响因素假设;选取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设定和数据检验。通过确定变截距固定效应的回归模型形式,对模型进行估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海洋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海洋渔业劳动力数量和海水养殖生产率与海洋渔业经济呈正相关,影响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和生产率因素,而海洋捕捞生产率的影响基本不显著;各地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且差距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专业人才集聚;提高资本投入,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提高海水养殖生产率,数量和品质兼备;推动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洋捕捞资源总体上已被过度利用,尚有潜力不大;海水养殖资源开发不足,潜力巨大;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正逐步进入历史性的转折时期。但进一步加快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将面临投入、技术、市场等一系列因素制约,加上海水增殖业体系尚处于幼稚发育阶段,海洋渔业要实现“从捕到养”的战略转变尚需经历一个较长时期,2000年我国海洋渔业产量预计在1000万吨左右,其中海洋捕捞产量600~700万吨,海洋渔业产品结构中以海捕产品为主体的格局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发展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章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研究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一产业占比较大;产量和产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海水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与海洋渔业发展的关联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休闲渔业;未来我国海洋渔业应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科学延伸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促进渔业科技进步以及积极推动休闲渔业的发展,促进形成"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趋势较好,但受政策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亟须优化产业结构;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与海水养殖与海洋捕捞的增加值之比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海水养殖与海洋渔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之比存在负相关关系;应提高海水养殖增加值,促进养殖企业形成最佳规模,同时重视先进科技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8年全国海洋渔业统计数据,从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渔业增加值、远洋渔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国海洋渔业发展的特点,并展望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海洋渔业是重要的海洋传统产业之一,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目前,通过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每年可提供几百万吨(1990年为712万吨)的水产品,以满足社会对海洋蛋白质供应量不断增长的需要。因此,海洋渔业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海洋捕捞资源开发一直是我国海洋水产品的主要来源。其产量除70年代有过近10年的徘徊外,其他各个时期基本呈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海洋渔业由于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枯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海洋遥感(O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等高新技术的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监管系统设计方案,可以远程自动对海洋渔业区域的水质多参数信息和养殖环境视频信息进行综合采集、传输及监控,也可以自动采集传输渔船RFID身份识别信息、渔船AIS自动识别信息、渔船GPS定位信息和捕捞生产视频信息等,并通过海洋精细渔业专家系统ES进行渔业养殖监控、渔业环境资源监测评估、渔船船数和功率数控制和海洋捕捞生产渔情监测等。该系统可以实现海洋渔业精细化捕捞和海洋渔业精细化养殖,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信 《海洋信息》2001,(1):28-28
(1)海洋渔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目前海洋渔业在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中仍处于龙头老大的地化。今后捕捞业将重点向外海渔业、远洋渔业发展,近海渔业随着捕捞强度的进一步有效控制而得到休养生息。海水养殖业将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化、工厂化养殖基地,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和清洁养殖生产工艺将迅速推广涌现。海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及与此相关的配套系统和服务设施会得到进一步开发。结构调整将伴随海洋渔业过程始终。  相似文献   

10.
低碳是海洋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途径,实现海洋渔业的碳平衡是海洋传统经济转变的重要发展方式。本文通过对2013—2022年全国及沿海9省(区)的海洋捕捞碳排放量与碳汇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国及沿海9省(区)的碳平衡状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碳平衡状态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结果表明除2020年-2022年山东省的碳平衡状态为盈余外,其他均为碳赤字状态。对于碳平衡状态的影响因素,总体来看全国与沿海9省(区)关联度较大的是海洋捕捞产量、捕捞人员数量和海水养殖面积。最后从加快渔船的升级改造与更新淘汰、调整捕捞的作业方式、提高海水养殖贝藻类的养殖规模以及加快渔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加速推广渔业碳汇交易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尽快地实现海洋渔业的碳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