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横断山区地貌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横断山区地貌区划的基本原则和划区依据。在分析本区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将区内地貌划分为2个地貌区;Ⅰ.横断极大起伏大起伏高山山原地貌区;Ⅱ.云贵川高中山山原地貌区,13个地貌地区,并分别论述了各区主要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横断山区径流的分布、水源补给、径流的年内分配等的地区差异,从中选取形成水文地域分异的最重要的水文特征值,作为划分水文区域的指标。文内将横断山区划分为两级水文区域,并阐述了每个水文区和水文亚区的基木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横断山区土壤区划的历史,提出了该区土壤区划的原则和土壤区划单位系统(土壤地带—土区—土片)以及新的区划方案,并侧重论述了各土壤地带与土区的成土环境特点、土地利用方向及其代表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相似文献   

4.
横断山区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2~2010年横断山区16个观测站土壤相对湿度资料为基础,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土壤相对湿度季节分异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年土壤相对湿度自1992年以来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51%/a;横断山区土壤相对湿度表现为西南和东北部较高,东南和西北部较低,中部土壤相对湿度增加趋势强于边缘,深层土壤的相对湿度整体大于浅层土壤。春、夏季土壤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比秋、冬季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横断山区泥石流空间格局和激发雨量分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凯衡  魏丽  刘双  李秀珍 《地理学报》2019,74(11):2303-2313
地形、降雨等环境因子决定了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理解泥石流与这些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区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工作。以横断山区为研究区域,选取降水、气候、地貌、地质、土地覆盖、土壤厚度、高差势能以及湿度指数等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灰度关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泥石流沟空间分布的关系以及降水特征与泥石流灾害的时间关联性。结果表明,湿度指数是决定泥石流沟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因子,其次是高差势能和土壤厚度,多年平均分布的降水特征对泥石流沟分布的影响较小。泥石流灾害事件与降水特征的时间关联具有较大的区域异质性。泥石流发生地的激发雨量、湿度指数、高差及土壤厚度的统计分布在不同地貌、地质和气候单元中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泥石流预警不仅需要考虑雨量等激发因子,还必须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方一平 《山地学报》2023,(6):879-890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居民生计必须适应社会生态系统的波动,生计产出才有更高、更强的韧性。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对生计的支撑效果监测是一个既复杂又尚待解决的难题,而开展基于自然的生计效应模拟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干湿和用地条件为基础,以横断山区76个县(区、市)为样本,着眼居民日常基本生存状态表征,采用EViews 10软件探讨主要自然变量在居民基本生计维系中的角色和量变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系统主变量对本地居民基本生计的贡献率达到72%,充分体现了横断山区自然系统对居民基本生计支持的鲜明主导性,居民基本生计对横断山区自然系统的高度依赖性。同时,提升耕地量质是有效促进居民基本生计水平的最高优先序,而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弱化生态系统脆弱性能有效收缩对居民基本生计产生的负向作用幅度。(2)在基本生计向富足生计转型过程中,耕地始终是极为关键的生计基础,耕地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保全直接影响横断山区居民的自然资本及其基本生计保障能力。(3)自然、社会系统对居民基本生计的支撑效应既因地理尺度而异,又因地域类型而别,也因发展阶段而变。着重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协同配合是生计改进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8.
喜马拉雅山区与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马拉雅山区和横断山区均处于中低纬,具干湿分明的季风气候特点。两个山区地势不同,温度和水分状况的区域分异明显。这些反映在垂直自然带的结构类型、组合与界线的变化上,以及在土地利用结构上。人口压力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带来日趋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扩大垦殖、破坏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及频繁暴发的泥石流灾害等。  相似文献   

9.
横断山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研究横断山区气候区划时发现,以往采用的划分区内气候带指标不连续,带谱不衔接.经采用统一的划分指标后,在横断山区内部划分出了一个山地暖温带。该带带域虽较窄,但填平了一条“鸿沟”,使青藏高寒和东部季风两个气候大区得以自然衔接。  相似文献   

10.
试论横断山地区自然垂直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断山地区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本文所涉及的范围,东起龙门山—夹金山—小凉山—哀牢山,西至97°30′E,北抵34°00′N,南至国界。包括川西、滇西和藏东南的高山高原区。 1979年起,我们着手研究横断山地区自然垂直带的结构特征及分异规律。现就该地区自然垂直带的某些问题,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1.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区与西部古地中海区间的交接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作者根据1981—1985年在当地考察资料,将本区分出5条具洋壳性质的强变形构造带,2块具陆壳性质的地块,它们相间并列。文章论述了各条块的发育特征及区域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2.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即25°40′—32°30′N,97 00′—102°40′E。这里地势高亢,山川相间作南北向平行排列,高差2000—3000米。区内具有从亚热带至冰雪带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的地域分异十分显著。植被分布呈现出山原植被垂直带规律。据此,将本区植被划分为2个植被区域,3个植被地带,11植被地区。  相似文献   

13.
西藏昌都地区的地域分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中尺度范围而言,不同等级谷地垂直自然带、多级自然地理面和地形组合引起的地域分异显著,并导致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别。从小尺度范围来看,坡向不同、坡度陡缓和岩性差别引起的地域分异亦明显,并影响着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4.
南方岩溶区人地系统的基本地域分异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陈慧琳 《地理研究》2000,19(1):73-79
将南方岩溶区分为3种人地系统类型:岩溶山地贫困区,岩溶盆地、谷地城镇区和岩溶风光旅游区。论述这3大人地系统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结构特点和目前各系统所处的状态。认为由于人们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使南方岩溶区的生态环境处于自组织状态的极限,是我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地区之一。最后,提出协调不同类型区人地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东北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域分异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黄初龙  邓伟 《地理科学》2006,26(3):284-291
指标体系评价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SUAWR),能较好地涵盖SUAWR内涵各方面信息。但指标数过多,易产生指标间信息重叠现象,使问题复杂化;指标数过少,损失过多信息,易产生错误评价结果。因子分析法能用较少的综合主成分提取各指标的有效信息,从各SUAWR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中,析出主导因素,简化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分异的分析。研究表明,东北地区SUAWR大体上表现为由北、东北、东三个方向呈弧形向内由强变弱,其主导因素是水资源丰度、生态环境保育水资源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益。这些因素的测度指标中,与本区SUAWR地域分异明显相关的有:耕地均水资源量、耕地均生长季降水量、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差值等水资源丰度指标,干旱指数、径流系数等生态环境保育基础指标,及水田比例、单方灌溉水水稻产量等指标。分析表明,该区SUAWR的全面改善关键在于SUAWR人为影响因素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横断山区综合自然区划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断山区地域分异明显。各自然地理要素作地带性组合,自然地理环境呈水平分异,农业土地利用也大体呈纬向带状分布。根据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地域组合及地势差异,将横断山区划分为5个自然地带、9个自然区,并与以往的方案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自然地带界线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南由近南北向相间排列的一系列高山峡谷组成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而独特,素以“纵谷区”著称于世。 横断山区处于第一二级地势阶梯转折位置,具有高原、山地、河谷和盆地等地貌类型,往往呈相间交错排列。山地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生物区系成分的南北交流混杂,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植物区系地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桂宾 《地理科学》2003,23(6):734-739
在最新植物区系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境内的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南北两坡和太行山等地的种子植物区系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为大别山与桐柏山的关系最为密切,伏牛山南北两坡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太行山与前四者的相似性系数均小,它们在中国的植物分区中应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植物地区。大别山和桐柏山应属华东植物地区,太行山属华北植物地区,而伏牛山南北两坡关系密切不宜分为两个植物地区,但伏牛山中国特有种的地理成分更接近华中植物地区。  相似文献   

19.
横断山区气温和降水年季月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详尽分析横断山区气候变化过程,利用横断山区内90个气象站点的1961—2011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气温和降水年、季、月的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961—2011年横断山区气温以0.16℃/10 a的速率显著升高,降水以11.41 mm/10 a的速率呈现不显著的递减趋势,说明横断山区呈现变暖变干的趋势,2000年以后暖干趋势尤为明显。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来看,气温升温趋势北部比南部剧烈,西部比东部更为剧烈,降水减少趋势呈现南部比北部更剧烈。1961—2011年横断山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分别以0.09、0.14、0.16和0.27℃/10 a的速率显著升高。夏、秋、冬季降水分别以-7.88、-8.90、-2.61 mm/10 a的速率呈不显著减少的趋势,春季降水以7.34 mm/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1961—2011年横断山区全年12个月的气温都呈升高趋势,1—5月降水呈现增加趋势,6—12月减少。分析表明在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北极涛动、南极涛动、东亚夏季风、西太平洋副高、南亚高压和海温)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横断山区气候呈现暖干的趋势。研究结果为把握横断山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福建县级政区建置从地域分异到地域整合的具体还原,揭示福建政区演变的内在规律性,揭开长期困扰相关研究进展的假象,并对行政区与自然区关系这一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提出新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