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基于在山东诸城臧家庄化石点上白垩统王氏群中采集的一个较完整的甲龙类的右侧肠骨(ZJZ-183),建立一甲龙类的新属种:诸城中国甲龙Sinankylosaurus zhuchengensis gen.et sp.nov.。其主要特征是:髋臼前突长度超过整个肠骨的长度的2/3,后部(远端)宽,向近端延伸的过程强烈收缩变窄,前端宽度与后端宽度差距较大。诸城中国甲龙的发现增加了诸城恐龙动物群中恐龙的多样性,与北美地区晚白垩世大型恐龙组合可对比,对研究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业君  张艳霞  陈军 《地质通报》2023,42(7):1132-1139
诸城恐龙骨骼化石主要集中埋藏于库沟、龙骨涧、臧家庄、西见屯等化石点, 发现了鸭嘴龙、角龙、暴龙、甲龙、蜥脚类和窃蛋龙类恐龙。为进一步系统梳理诸城地区恐龙化石赋存埋藏特征, 结合前人研究和笔者近年研究发现, 诸城可能存在3种鸭嘴龙, 至少存在2种暴龙科恐龙。诸城恐龙化石最主要的埋藏相类型为泥石流沉积相。白垩纪晚期, 诸城地区干旱的气候可能是该地区恐龙死亡的原因。诸城恐龙动物群与北美地区晚白垩世恐龙组合相似, 对白垩纪恐龙的迁徙、分布、演化、生存环境、板块构造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证据。  相似文献   

3.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化石埋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诸城是中国以晚白垩世大型鸭嘴龙类为主的恐龙化石产地。本文从化石埋藏地地质背景、埋藏沉积相与古水流、骨骼化石分布、改造与聚集特征及分类学、骨骼化石微观组构和埋藏模型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诸城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学特征。诸城晚白垩世晚期(火山岩长石Ar-Ar年龄为76.2~73.5Ma)恐龙化石主要集群埋藏于冲积扇泥石流(DF)、洪泛平原(FP)与辫状河道(BRC)沉积层中,化石密集、成层分布,但残体骨骼层内骨骼化石大小、形状混杂、疏密不均、属种的单—以及残体骨骼大小、形状和规模不等,多数骨骼化石为不完整的长柱状、板状形态,骨骼呈定向排列,具有短距离搬运、异地快速埋藏及集群埋藏特点。沉积物及薄片分析显示,诸城恐龙生存及骨骼化石埋藏的环境为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埋藏—保存模式可概括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恐龙批量死亡—遗体腐烂—骨骼被洪流或泥石流冲刷、搬运至目前沉积场所—快速掩埋—浅埋藏成岩—地壳抬升暴露。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和恢复中国华北地区晚白垩世时期的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在山东诸城发现第一具恐龙骨架“巨型山东龙”以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恐龙骨骼化石在诸城白垩纪地层中被发现,特别是埋藏于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恐龙骨骼化石群,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研究发现了包括鸭嘴龙类、角龙类、暴龙类等在内的多种恐龙类型,为丰富我国东部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该文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些年来在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及其所代表的恐龙动物群类型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提出了目前依然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意义,有助于下一步更好的深入研究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5.
鲁东诸城盆地白垩系由下向上包括林家庄组、辛格庄组和红土崖组。下白垩统林家庄组为杂色粗碎屑岩系;上白垩统辛格庄组为杂色细碎屑岩系,红土崖组为砖红色砂岩、砾岩互层沉积夹玄武岩(73.5Ma),为恐龙化石埋藏层位,并与区域上莱阳青岛龙及恐龙蛋化石等产出层位可以对比。诸城地区晚白垩世时期主要为冲洪积沉积环境,辛格庄组上部为洪泛平原粉砂岩—细砂岩—灰质土加积序列,局部夹扇中辫状河砾岩、粗砂岩,红土崖组下部与下伏辛格庄组顶部过渡部位是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加积沉积序列。识别出与冲积扇沉积体系相关的3种埋藏相类型:冲积扇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河道(砂砾岩),前二者是研究区主要的埋藏相类型。所含化石主要为鸭嘴龙的残体骨骼,个体大小参差不等,互相间可叠盖一起,同时也有孤立发育的骨骼化石。高密度、单一种类恐龙残体骨骼化石的沉积、埋藏特征代表了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  相似文献   

6.
季燕南 《地学前缘》2010,17(1):378-385
简要回顾了我国山东省诸城市吕标乡库沟村龙骨涧晚白垩世早期辛格庄组中产出的巨型山东龙的研究历史,并讨论了巨型山东龙与巨大诸城龙的系统分类关系。对比两者的产出状况、骨骼结构和个体发育特征,作者认为两者为同物异名。依据古生物命名法规的优先律,巨型山东龙命名在先,合法有效;巨大诸城龙命名较晚,是一无效名称,应予取消。还讨论了巨型山东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认为巨型山东龙属陆栖性、群居性、植食性恐龙,生活在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植被繁茂的低山或丘陵地区。此外研究了巨型山东龙赋存地层的沉积特征,认为是一套辫状河流相或冲积扇相沉积,而不是湖相沉积。恐龙化石的密集产出是非正常集群死亡于突发性灾害事件的结果,而与国际上的K/T事件无关。  相似文献   

7.
1923年Nopcsa命名的Emydichnium是龟类足迹最早的报道,后来其他一些中生代的足迹也被陆续报道描述。但是大多数化石只显示出或多或少的明显爪印或者划痕,无法反映造迹者足部较为全面的生物学特征。山东诸城皇龙沟足迹点保存了早白垩世大量形态多样的龟类足迹,本文对其中一保存较好,能够反映足部生物学特征的龟类足迹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依据数据统计与莱阳足迹Liayangpus进行对比,显示两者存在明显不同。诸城的龟类足迹区别于以往发现的龟类足迹,因此根据其形态建立新种:完整诸城足迹Zhuchengichnites perfectus。本文亦对中国发现的龟类足迹化石点的层位、保存类型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张艳霞  孙业君  陈军  崔卫生  陈树清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15-2022102015
1923年Nopcsa命名的Emydichnium是龟类足迹最早的报道,后来其他一些中生代的足迹也被陆续报道描述。但是大多数化石只显示出或多或少的明显爪印或者划痕,无法反映造迹者足部较为全面的生物学特征。山东诸城皇龙沟足迹点保存了早白垩世大量形态多样的龟类足迹,本文对其中一保存较好,能够反映足部生物学特征的龟类足迹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依据数据统计与莱阳足迹Liayangpus进行对比,显示两者存在明显不同。诸城的龟类足迹区别于以往发现的龟类足迹,因此根据其形态建立新种:完整诸城足迹Zhuchengichnites perfectus。本文亦对中国发现的龟类足迹化石点的层位、保存类型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产自山东诸城上白垩统王氏群中一个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肱骨(ZJZ-57)。它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肱骨三角胸嵴向远端扩展,肱骨近端外侧1/3处发育隆凸,表明其属于较进步的巨龙类成员。另外,它具有一些独特的鉴定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任何巨龙类:近端横向强烈扩展,近端最大宽度与骨干长度之比为0.55;骨干粗壮,粗壮指数为0.39。综合研究表明,ZJZ-57所属个体代表了一种新的巨龙类恐龙:臧家庄诸城巨龙(Zhuchengtitan zangjiazhuangensis gen.et sp.nov.),它可能与Opisthocoelicaudia的亲缘关系较接近。这是山东晚白垩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巨龙类恐龙。  相似文献   

10.
巨大华夏龙     
巨大华夏龙(Huaxiaosaurus aigahtens Zhao,gen.&sp.,nov.)是一种性情温和的素食性恐龙,产于山东诸城,生活在距今100Ma前的中生代晚期。巨大华夏龙是从许多同种个体中选择后组装成的一具骨架,其体高11.3m,体长18.7m,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鸟脚类个体。巨大华夏龙前肢短,后肢粗长,是继巨型山东龙和巨大诸城龙之后又一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在山东省莒南地质公园内发现6个小型恐龙足迹化石,被归入足迹属Minisauripus。化石产于下白垩统大盛群田家楼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Barremian)-阿普特期(Apdan)。5个较大,长约6cm,产于下部“主”层面上,其中4个组成2节行迹:1个较小,长约3cm,位于“主”层面30cm之上的上部层面上。山东Minisauripus的特征是:足迹个体小(长3.1~5.6cm,宽2.0~3.7cm),三趾型,略不对称;足迹纵长,各趾近平行,趾垫较清晰;趾末端较钝,但爪迹较尖。Ⅲ趾比Ⅳ趾略长,而Ⅳ趾比Ⅱ趾略长且窄。此外,步幅较长,足长与步长之比约为10:1。与四川、韩国Minisau却淞不同之处是:足迹个体较大,长约是它们的2倍。继中国四川和韩国之后,山东是Minisau而淞在全球的第三个发现点。  相似文献   

12.
在山东省莒南地质公园内发现6个小型恐龙足迹化石,被归入足迹属Minisauripus。化石产于下白垩统大盛群田家楼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Barremian)-阿普特期(Apdan)。5个较大,长约6cm,产于下部“主”层面上,其中4个组成2节行迹:1个较小,长约3cm,位于“主”层面30cm之上的上部层面上。山东Minisauripus的特征是:足迹个体小(长3.1~5.6cm,宽2.0~3.7cm),三趾型,略不对称;足迹纵长,各趾近平行,趾垫较清晰;趾末端较钝,但爪迹较尖。Ⅲ趾比Ⅳ趾略长,而Ⅳ趾比Ⅱ趾略长且窄。此外,步幅较长,足长与步长之比约为10:1。与四川、韩国Minisau却淞不同之处是:足迹个体较大,长约是它们的2倍。继中国四川和韩国之后,山东是Minisau而淞在全球的第三个发现点。  相似文献   

13.
江西修水第四系网纹红土的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根据大量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结果,较详细论述了江西修水地区第四系网纹红土的地貌地层、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就有关网纹红土的形成时代、成因以及与黄土的对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1)网纹红土可分为强网纹化红土和弱网纹化红土两个岩性段,每个岩性段又由若干个密集网纹层与稀疏网纹层构成;网纹红土与下伏红色砾石层属同期产物;2)网纹红土中的密集网纹层的地质意义相当于北方黄土中的古土壤;3)网纹红土形成于早更新世末(约0.9MaB.P.)至晚更新世初(约0.1MaB.P.);4)网纹红土发育于湿热气候条件下,地下水埋深浅,地表低洼、排水不畅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巨大华夏龙     
赵喜进  王克柏  李敦景 《地质通报》2011,30(11):1671-1688
巨大华夏龙(Huaxiaosaurus aigahtens Zhao, gen. & sp., nov.)是一种性情温和的素食性恐龙,产于山东 诸城,生活在距今100Ma前的中生代晚期。巨大华夏龙是从许多同种个体中选择后组装成的一具骨架,其体高11.3m, 体长18.7m,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鸟脚类个体。巨大华夏龙前肢短,后肢粗长,是继巨型山东龙和巨大诸城龙之后 又一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首次在山东青岛莱西地区晚白垩世红土崖组发现的恐龙蛋化石, 蛋化石呈圆形, 其直径为11 cm, 蛋壳的显微构造研究表明, 它属于树枝蛋类, 可能为镰刀龙类恐龙所产.沉积环境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 该时期研究区主要为河道—河漫滩沉积环境, 适宜的古气候条件是恐龙蛋孵化的理想地区;同时镰刀龙类蛋的发现, 预示着将来在该地区很有可能发现镰刀类恐龙骨骼化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东省诸城盆地张祝河湾村下白垩统杨家庄组发现了非鸟恐龙(蜥脚类和鸟脚类)与古鸟类足迹。该足迹点的非鸟恐龙足迹深受水浸沉积物的影响,发生了强烈变形。蜥脚类足迹的前后足迹面积相近,造迹者行进缓慢。鸟脚类足迹属于禽龙-鸭嘴龙类型的足迹。古鸟类足迹并不类似于中国以往发现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而类似于韩国滨水鸟类足迹的金东鸟足迹(Jin-dongornipes)。讨论了莱阳足迹(Laiyangpus)和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亦译为拟似鹬龙足迹),前者因模式标本遗失而不明确,后者可归入安琪龙足迹未定种(Anchisauripus isp)。这批足迹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山东省东部恐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