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矿物中U、Th及其子核进行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时,剩余重核受到反冲而产生辐射损伤。在适当条件下经化学蚀刻,这些辐射损伤成为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测的核径迹。通过建立适当的蚀刻模型和定年模型,计算径迹面密度和体密度,并测量U、Th含量,便可得到年龄。Alpha反冲径迹年代学的特点是可以确定较年轻的时代(百万年至数百年),故在资源环境、地理、考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号。  相似文献   

2.
矿物中U、Th及其子核进行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时,剩余重核受到反冲而产生辐射损伤。在适当的条件下经化学蚀刻,这些辐射损伤成为在相干涉反差显微镜下可观测的核径迹。实验证明,蚀刻过程中,Alpha反冲径迹(ARTs)增长数和蚀刻时间成线性关系,随蚀刻时间增加,线性被破坏,最终达到一个“坪”。退火过程表明,Alpha反冲径迹的退火要比裂变径迹的退火容易,其退火率随退火时间的增长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温度对其影响显著,在350℃下加热样品20h,退火率达到90%左右,在400℃下加热4h,完成全退火。  相似文献   

3.
矿物中U、Th及其子核进行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时,剩余重核受到反冲而产生辐射损伤。在适当条件下经化学蚀刻,这些辐射损伤成为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测的核径迹。通过建立适当的蚀刻模型和定年模型,计算径迹面密度和体密度,并测量U、Th含量,便可得到年龄。Alpha反冲径迹年代学的特点是可以确定较年轻的时代(百万年至数百年),故在资源环境、地理、考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矿物中U、Th及其子核进行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时,剩余重核受到反冲而产生辐射损伤.在适当条件下经化学蚀刻,这些辐射损伤成为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测的核径迹.通过建立适当的蚀刻模型和定年模型,计算径迹面密度和体密度,并测量U、Th含量,便可得到年龄.Alph反冲径迹年代学的特点是可以确定较年轻的时代(百万年至数百年),故在资源环境、地理、考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裂变径迹定年的分析方法,实验技术(包括单矿物选、制片、抛磨、蚀刻及径迹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5,(5)
α径迹蚀刻法是用感光胶片的片基记录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α粒子所造成的辐射损伤,经化学蚀刻扩大径迹的方法,多应用于铀矿研究,可简便有效地寻找岩石和矿石中颗粒细小的铀矿物并研究铀的分布状况、存在形式等,具有简单易行,灵明度高等优点。以HJQ地区砂岩型铀矿为例,利用α径迹蚀刻法对矿石中铀的分布形式研究,得出铀以分散吸附状态、铀矿物2种形式存在,为研究本地区铀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锆石裂变径迹定年蚀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鹏济  赵云龙 《岩矿测试》2002,21(2):109-112
回顾了锆石裂变径迹定年蚀刻方法的进展,分析了各蚀刻方法的使用及其局限。对不同混合酸体系蚀刻FC-3锆石进行了比较,选出浓HNO3+HF 190℃为最佳混合酸蚀刻体系。改进的碱酸体系结合的两步蚀刻法,可使锆石观测面清晰度明显增加,光学特性变好,观测部位界限清楚,可观测面积增加,径迹干扰减少,易测准,读数的可重复性好。先碱后酸的蚀刻顺序可明显使误差减小,提高测量精度,还可大大缩短总蚀刻时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浙江长兴地区P—T界线上的粘土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成岩混层I/S进行了K—Ar和Ar—Ar测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岩中成岩混层I/S的K—Ar年龄在没有碎屑含钾矿物混入的情况下,比其对应的地层时代要年轻。成岩混层I/S的常规^40Ar/^39Ar阶段升温测年一般情况下得不到年龄坪,只有当类蒙皂石层的含量为零时(即没有膨胀层的成岩伊利石),才能形成平坦的年龄谱。^39Ar的核反冲丢失不仅发生在矿物表面,也发生在矿物内部,最高可达48%左右,0.2μm粒级可能是^39Ar核反冲丢失量的拐点,同时也表明,用快中子照射硅酸盐样品,核反冲距离可以达到0.2μm。  相似文献   

9.
关于径迹蚀刻测量的应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将核径迹技术应用于铀矿找矿是从1974年开始的,到1976年已全面推广应用。十年来,径迹蚀刻测量的应用效果是好的,对突破红石泉矿床东段,401矿床西带和罗坑矿床的扩大以及303地区301号矿体的落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经典射气法、径迹蚀刻测量以及普通物探方法对3075矿床的发现和扩大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径迹蚀刻测量用于寻找地下水源,用于预报地震和用于岩矿等地质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关于在铀矿找矿中径迹蚀刻测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问题,我们将从地质、地球化学条  相似文献   

10.
α径迹蚀刻法应用于铀矿研究,可简便有效地研究岩石、矿石中铀的分布状况、存在形式等,寻找岩石和矿石中颗粒细小的铀矿物,研究与铀矿化相关的蚀变作用等。以通辽地区砂岩型铀矿为例,利用α径迹蚀刻法对矿石中铀的分布形式,铀的富集规律进行研究,根据矿石的α径迹特点得出铀以分散吸附状态和铀矿物两种形式存在,后者通常与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相伴随。  相似文献   

11.
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地学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裂变径迹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连续不可逆的过程,经历了漫长地质演化的矿物的所有裂变径迹综合起来就可以看作一个热时钟体系。它不仅反映了矿物冷却到封闭温度(退火温度)的时间,还记录了矿物所经历的低于封闭温度的整个热历史的信息。由此可以建立起用于恢复矿物热史信息的各种模型(包括时间——温度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对沉积盆地沉降/埋藏历史、造山带浅部壳层冷却/剥露历史的研究以及低温热历史重建等地学方面的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核裂变径迹测定年龄技术,已在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和考古工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裂变径迹测定年龄技术,是应用各种天然矿物或材料中微量杂质铀的自发裂变碎片,在绝缘固体介质中产生的辐射损伤痕迹(即裂变径迹)测定年龄的方法。该法的优点之一是应用范围广,在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常可找到合适的测定对象。  相似文献   

13.
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在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裂变径迹技术是一种以磷灰石和锆石等矿物为定年对象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特别适用于研究上地壳岩石冷却剥露的时间和过程。该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早期以定年为主,随着对裂变径迹长度分布特征与裂变径迹退火特性的深入研究,这种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裂变径迹技术在下列构造演化问题中的应用和进展,包括:(1)造山带隆升时代及隆升速率的研究;(2)造山带热演化历史的研究;(3)快速蚀顶或冷却事件的年代确定;(4)盆地反转时代的确认;(5)盆地基底岩系构造热历史的研究;(6)盆山耦合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460矿床是火山岩型铀矿床。玻璃包裹体中裂变径迹研究表明:成矿岩体次流纹斑岩的原始铀含量为13.0ppm;裂变径迹测年龄法在强烈蚀变地区可以作为一种测年龄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林 《第四纪研究》1997,17(3):272-280
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利用裂变径迹年龄及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形态来反映随时间产生的裂变径迹积累及由温度控制的退火(裂变径迹缩短或消失)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几年来,有关磷灰石的退火特征进行了大量实验和野外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对80年代以来国内外裂变径迹研究状况的追踪调研结果,简要介绍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主要进展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滇西金满铜矿床成矿年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小明 《现代地质》2001,15(4):405-408
采用石英流体包裹体Rb Sr等时线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对滇西金满铜矿床的成矿时代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燕山晚期为金满矿床的初始成矿期 ,喜山期是主要成矿时期 ;流体包裹体的Rb Sr法和裂变径迹法测定热液矿床的成矿年龄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需进一步探讨 ;锶同位素数据为成矿流体来源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Low-energy (keV/atomic mass) ions in solids displace atoms, producing damage sites that are often described as tracks. Common natural sources of such tracks are recoiling residual nuclei from natural alpha-particle decay. Different models of such tracks are noted and compared with exist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First, the drastically lower rates of etching along such tracks in muscovite mica, compared to those for continuous ionization-produced tracks (such as result from fission), imply that recoil tracks are discontinuous, with clumped damage that is interrupted by gaps that either are undamaged, or lightly damaged. Second, based on the size of recoil-tracks and the numbers that bring about total disorder in crystals such as zircon, the tracks are diffuse regions-containing only about 2% of misplaced atoms. A simple model describes the profound effect of the gaps in recoil tracks on etching efficiency, removal of recoil nuclei by leaching, track revelation, and their vastly different etching behavior from that of high-energy tracks.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松辽盆地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本文对位于盆地南部7个钻遇中生代火山岩的岩芯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松辽盆地南部中生代含火山岩地层主要包括火石岭组和营城组, 其中火石岭组火山岩由玄武安山岩-粗安岩-粗面英安岩组成, 营城组火山岩由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流纹岩组成.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和Th/U比值显示, 所测锆石均具有岩浆成因的特点, 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南部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时代介于110b133Ma, 其中火石岭组火山岩形成于129-133Ma, 即早白垩世早期, 营城组火山岩形成于110~119/Via, 即早白垩世晚期.捕获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 本区基底中存在中晚侏罗世(155~169Ma)、印支期(218~236Ma)、海西期(254/Via、294Ma)、加里东期(413Ma)和前寒武纪(1823/Via和2542Ma)岩浆事件, 这与基底岩石中锆石U—Pb的定年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裂变径迹法在研究造山带隆升过程中的应用介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4种类型的造山带隆升-冷却模式,不同模式对应不同的磷灰石裂变径年龄--高程图特征;了不同构造造背景下的热历史特征一裂变径迹年龄序列。裂变径变宅遮挡同统计分布型式对应于不同的热历史,具有不同的年代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of sandstones from Cretaceous–Lower Paleocene terrigenous sequences of the western Kamchatka–Ukelayat zone (southern Koryak Upland, western Kamchatka) suggests that the Okhotsk–Chukot volcanogenic belt and fragments of the Uda–Murgal island arc served as the most probable provenance. Fission-track dating of zircon showed that sandstones from this zone contain detrital zircon of several different-age populations. Fission tracks in zircon grains were nor subjected to secondary ignition. The age of young zircon population coincides with the biostratigraphic age of host sequences. Thus, results of dating of detrital zircon grains from sandstones, which did not experience heating above 215–240°C, indicate that this method is appropriate for dating fossil-free terrigenous sequences. The young zircon population in the sandstones is related to erosion of plagiogranite and diorite intrusions of the Uda–Murgal arc and outer zone of the Okhotsk–Chukot volcanic belt exposed at the day surface owing to differential vertical movements and rapid exhumation of bl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