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五沟煤矿地面塌陷为案例,将现场调查法与资料归纳法相结合,对煤矿区现状地面塌陷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重点开展地面塌陷的形态特征研究基础上,查明地面塌陷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全面掌握淮北市煤矿区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及地面塌陷特点,运用概率积分法预测分析了煤炭矿区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为重点治理煤矿区地面塌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地面塌陷特征与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北京地面塌陷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威胁严重.在讨论其孕灾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引起地面塌陷的因素.研究把此区地面塌陷分为采矿地面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类型.采矿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西山门头沟,致灾因子包括开采深度、矿体倾角、降雨、和大量疏排水.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城区,致灾因子包括管线渗漏与侵蚀、地下水过度开采...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地面塌陷频繁发生,近10年来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塌陷类型分为岩溶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的花都区、白云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地面塌陷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所致;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盾构掘进等。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地面塌陷分布特征与人为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市地面塌陷频繁发生,近10年来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塌陷类型分为岩溶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的花都区、白云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地面塌陷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所致;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盾构掘进等。  相似文献   

5.
岩溶地面塌陷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符合地区特征的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可为塌陷的防治提供指导。文章以重庆市中梁山地区为研究区,以327个塌陷点为样本,基于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研究区三组样本点进行因子探测,定量化筛选出影响较大的评价因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做出评价。结果显示:随着样本点数量变化,影响因子的解释度q值排序存在差异,然而三组数据中,各因子对岩溶塌陷的贡献大小排序始终是地层类型、地层富水性、距隧道距离、高程和坡度;基于地理探测器—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结果预测精度达89.88%,高易发区主要在岩溶槽谷区嘉陵江组和大冶组地层分布地段。   相似文献   

6.
花都区赤坭镇剑岭地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地面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育分布规律,认为塌陷的形成原因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塌陷的形成机制主要有渗透潜蚀和浮托力丧失,对地面塌陷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昌吉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山区经济发展、威胁少数民族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昌吉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成因机制和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京郊门城镇地面塌陷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空地面塌陷是门城镇地区危害性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根椐实地勘察资料 ,论述了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 ;选取与塌陷密切相关的 1 1个因素 ,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地面塌陷的危险度进行了分区预测。  相似文献   

9.
陈亮晶  孙锡良  皮景  王璨  欧健 《中国岩溶》2014,33(4):490-497
湖南宁乡大成桥地区至2012年产生岩溶地面塌陷484处。文章通过对地质环境条件及岩溶地面塌陷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总结出本区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1)岩溶发育区发生塌陷428处,占总数的88.5%;冲沟地形中发生岩溶地面塌陷339处,占70%;覆盖层厚度小于10 m区发生塌陷335处,占总数的69.2%;双层结构区发生塌陷266处,占总数的55%,分布密度为7.82处/km2;冲洪积成因土体产生塌陷404处,残积土中产生塌陷80处;(2)岩溶地面塌陷在雨季的4-7月发生281处,占总数的58%;2001-2006年平均每年产生塌陷20处,2007-2012年平均每年产生塌陷54处,逐年增加趋势明显;(3)484处岩溶地面塌陷全部分布在煤炭坝疏干排水形成的降落漏斗范围之内;(4)本区地质环境极为脆弱:岩溶发育,覆盖层厚度较薄、力学性质差且双层结构土广泛分布于冲沟及冲积平原,是产生塌陷的内在因素;矿区疏干排水是主要诱发因素,降雨分布不均、地表水渗漏及河道整治对塌陷产生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建平 《矿产与地质》2007,21(2):200-204
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分布主要受地貌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运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成因类型可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人为塌陷主要是由抽取地下水、工业废水排放、加载或振动因素引起。在论述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ANP与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虑采矿活动、矿体特性、岩溶条件、上覆盖层、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6大影响因素,在大量工程实测资料基础上,利用ANP计算出各影响因素权重;运用模糊聚类分析进行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并成功应用在古丹铅锌矿矿区岩溶塌陷分区预测中,其研究结果表明:采矿活动是影响矿区岩溶塌陷的最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是影响矿区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将研究区域分成了高危险区与低危险区两类;研究所得结果与经验值和实测值基本符合,可为古丹铅锌矿矿区岩溶塌陷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为矿区岩溶塌陷的评价和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苏艳军  梁鑫 《地质与资源》1992,28(3):280-288
在查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发育现状、矿区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定性结合定量的评价方法,开展了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和野外调查情况,总结采矿活动对矿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特征;2)综合分析矿区孕灾环境及地质灾害致灾因子,构建了研究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以ArcGIS为工作平台,以斜坡单元为最小评价单元,进行了由地质灾害易发性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3)针对评价结果,理论分析了采矿活动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等灾害发生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3.
苏艳军  梁鑫 《地质与资源》2019,28(3):280-288
在查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发育现状、矿区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定性结合定量的评价方法,开展了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和野外调查情况,总结采矿活动对矿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特征;2)综合分析矿区孕灾环境及地质灾害致灾因子,构建了研究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以ArcGIS为工作平台,以斜坡单元为最小评价单元,进行了由地质灾害易发性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3)针对评价结果,理论分析了采矿活动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等灾害发生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4.
张静 《地质与勘探》2024,60(1):88-94
采空塌陷危险性评价是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频率比模型相结合构建了采空塌陷危险性评价模型(AHP-PF组合模型)。以沈阳市蒲河-清水矿区为例,考虑了地质条件、地表特征、开采条件等3方面影响因素,选取了第四纪覆盖类型、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可采煤层顶板强度指标、煤层倾角、地表沉陷速率、采深采厚比、采空区叠置层数等8个评价指标,利用AHP-PF组合模型计算各指标权重及频率比,最后进行采空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采空塌陷危险性高区主要集中在采深采厚比小、沉陷速率大及目前仍在开采的区域,该区域是地质灾害防治、搬迁避让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泰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始发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本文将泰莱盆地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在对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包括岩溶塌陷影响因子及能反应社会影响的易损因子(包括灾损敏感因子和抗损强度因子)在内的共计12项指标作为岩溶塌陷评价要素,建立了研究区风险性评价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评价要素的权重,结合已有资料绘制各指标分级图并分别赋值;最后,利用MAPGIS软件叠加计算风险性指标,依据风险性分级标准进行研究区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分级区划。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泰安市城区火车站、訾家灌庄、东羊娄—旧县一带;莱芜市大王庄镇孤山—后枯河及铁矿区孟公清、泉河一带,这些区域多位于水源地周边或矿山企业排水区,高强度的抽排地下水是岩溶塌陷发生的最主要的致塌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边坡分级系统的滑坡风险评价,适用于公路或铁路沿线或一定面积范围内多个滑坡的风险评价和对比,为滑坡防治优先排序提供依据,国内目前使用该方法的还较少。黄土滑塌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具有共性,而制约滑塌发生的主导因素又有其个体差异性,因此评分分级法不失为一个评价黄土滑塌灾害风险的好办法。本文选取了陕西省延安市东北部一个约3.2km2的黄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参考国外铁路公路沿线的岩崩分级系统及香港土质边坡分级系统,结合黄土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前期已有的评价指标和权重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水文法划分评价单元,对危险性的22个评价指标划分4档评分标准,对危害性的15个评价指标划分5档评分标准,综合危险性和危害性评定结果,设定风险分级矩阵判定表,由此设计了黄土滑塌灾害风险评分系统。运用该系统完成了37个黄土斜坡单元的风险评分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各单元黄土滑塌灾害风险高、中、低、很低的分布并无明显规律,仅与局地的地质条件和承灾体分布有关; 风险分级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现象,即"风险高"和"风险很低"的面积较少(占27%),而处于中间状态的"风险低"和"风险中"的面积较多(占73%)。该分级系统适用于黄土滑塌类地质灾害的风险半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宜兴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危害严重。本文通过对宜兴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选取了评价因子,在网格剖分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指数模型,分别计算出每个单元的滑坡和崩塌、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的易发程度指数,然后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叠加,得到宜兴市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综合指数分区图,划分出地质灾害高、中、低和不易发区,为科学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董鹏  蔡云  杨建华  李燕 《贵州地质》2021,38(4):437-442
岩溶塌陷是多因素相互影响,成因机制较为复杂的地质灾害类型,在空间上具有隐蔽性,时间上具有突发性的特征。为有效预测、评价岩溶塌陷危险性,本文采用GRA -FAHP,从岩溶条件、覆盖层条件、地下水条件、工程活动条件等因素出发,选取14个主要影响指标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模型,以贵州省独山县交摆村岩溶塌陷区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今后岩溶塌陷危险性的预测、评价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广西柳州地区岩溶塌陷区为研究实例,对研究区岩溶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考虑了鱼骨模型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要素断裂的分级影响,建立了断裂的分级缓冲区,进而划分了五个综合要素图层,基于改进的鱼骨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矢量数据格式的要素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绘制出“柳州地区岩溶塌陷风险预测区划图”。由区划图可知,已发现的塌陷群75%以上均落在强风险与中等风险区内,强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总分布范围约为研究区总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柳州地区中南部,覆盖层厚度较薄,较容易发生岩溶塌陷。已发现塌陷群25%以下分布在弱风险区以及很弱风险区内,主要分布在柳州地区的北部和西部,发生岩溶塌陷的概率较小。建议城市规划和建设选择在很弱风险区和弱风险区进行。   相似文献   

20.
在滑坡的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价中,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定量化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国内外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利用GIS工具提取地形、岩性、距河流或断层带的距离、土地类型、植被、降雨、河流密度等因子进行分析和计算。这些指标在滑坡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不能针对不同的滑坡类型提供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提取的这些因子中在区域上有些是共性因子,如岩性、降雨等;三是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次研究专门针对陕西北部地区广泛发育的一种称之为"黄土崩塌"的滑坡类型,运用国际上流行的滑坡风险管理理论,确定其风险评价总体指标体系;基于大量野外调查数据的统计规律,分析了黄土崩塌危险性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危害性的主要因素,从失稳可能性评价指标、崩塌强度评价指标、承灾体评价指标和易损性评价指标4个方面共确定了16大类36个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为进一步的陕北黄土地区斜坡单元崩塌灾害风险评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