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1∶5万红泉等5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对红岩井西南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并在该岩体中获得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02.2±4.4)Ma,属早泥盆世。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体富Si(SiO_2为68.12%~75.76%)、富碱(ALK=7.69%~9.91%),铝饱和指数A/CNK=1.02~1.05,里特曼指数σ=1.8~3.8,平均为2.38;属钙碱性准铝质S型花岗岩系列;ΣREE=175.4~296.76,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图上显示具海鸥型特征,富集HFSE、Y,强烈亏损Ba、Sr、Eu、P、Ti。构造图解反映出该花岗岩体形成于同碰撞-碰撞后,结合测区的地质特征及同位素年代特征,说明北山主造山期应为加里东末期。  相似文献   

2.
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斑状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斑状花岗岩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及 Sr--Nd 同位素研究,并对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斑状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的准铝质花岗岩; 岩石富碱、轻稀土和 Rb、Th、U、K、Pb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贫 Nb、Ta、Ti、Zr、Hf 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中等铕负异常。岩石锶初始值为 0. 715 61 ~0. 722 07,εNd( t) 为 -13. 9 ~ -12. 7,Nd 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 025 ~2 153 Ma。揭示欢乐谷地区斑状花岗岩为同碰撞 S 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是 Kalahari 克拉通和 Congo 克拉通碰撞造山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造山带发育巨量显生宙花岗岩,记录了特提斯造山作用的岩浆—构造演化过程.本次研究以东昆仑丘吉东沟地区泥盆纪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厘定其成因类型,揭示岩石成因及其对原特提斯造山作用的启示.丘吉东沟花岗岩体由斑状花岗闪长岩组成,岩体内发育暗色微粒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斑状花岗闪长岩形成于382.7±3.6 Ma,判定其为中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硅(w(SiO2)= 66.80%~73.15%)、富碱(w(K2O+Na2O)=7.07%~8.50%)和低铝(A/CNK=0.88~0.97)的特征,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岩石的w(MgO)和w(FeO)分别为0.74%~1.77%和2.13%~4.98%,具有变化范围较大的Mg#值(21~50).岩石富集Zr,Nb,Ce和Y等高场强元素(Zr+Nb+Ce+Y=330~540X10-6),亏损Ba,Sr,P,Ti和Eu等元素.岩石的稀土分配模式呈右倾的"海鸥式"特征,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8Eu=0.12~0.35)和较高的10 000 * Ga/Al比值(2.65~3.72),属于典型的A型花岗岩.构造判别图解指示岩石具有A2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综合分析表明,丘吉东沟泥盆纪A型花岗岩起源于低压高温条件下长英质地壳的部分熔融,具有一定的岩浆混合印记,其成因背景与东昆仑原特提斯域碰撞后伸展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4.
双江口地区出露的花岗岩主要为二云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黑云花岗岩,二者呈侵入接触关系,在岩体特征、岩石颜色、结构、矿物组成及后期改造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岩相学特征表明二云二长花岗岩形成晚于似斑状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二者成因为部分熔融,物源为壳源,形成环境为同碰撞-造山带环境,形成时间为印支晚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出露在北阿尔金的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和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具有高硅和钠,低铁、镁和钙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3~1.04,属弱过铝质I-S过渡型花岗岩;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具有相对高的钠含量和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表现为I型花岗岩;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集Rb、Th和LREE,亏损Ba、Sr、Ti和Eu特征,铝饱和指数大于1.1,属过铝质S型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4个岩体的年龄分别为432.4±4.9Ma、432.8±4.1Ma、439.6±3.5Ma和437.3±2.4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构造判别图解,揭示这4个岩体均形成于同碰撞构造背景下,表明北阿尔金洋最终关闭以及洋陆转换的时间节点应为445~440Ma。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沟口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卓尔布拉克花岗岩岩浆起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起源于变杂砂岩部分熔融,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起源于变泥质岩石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但喀腊大湾似斑状花岗岩和木孜萨依白云母花岗岩ε_(Hf)(t)值分别为+0.18~+5.88和-6.47~+4.52,反映二者的岩浆源区也均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上述这些特征与北祁连早古生代同碰撞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进一步支持二者曾作为统一的整体经历了洋盆裂解-扩张-俯冲-闭合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分布于湖南北部华容隆起中的桃花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中,由早期细粒少斑状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少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至末期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等四期侵入体组成.对该岩体中部的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测年,获得203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0.3±3.8)Ma(2σ)(n=7,MSWD=2.3),代表岩体侵位年龄,表明其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SiO2=71.10%~73.00%,K2O=Na2O=1.09~1.66,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0.23~1.95;∑REE较高(175.1~259.9),Eu为弱负异常(δ Eu=0.55~0.82),(La/Yb)N=13.52~43.71;低εNd(-8.1~-10.1),高T2DM(1.59~1.75 Ga).综合研究表明,桃花山花岗岩,属壳源含白云母过铝花岗岩类(MPG),为华南前寒武纪基底重熔而成;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应为碰撞造山作用晚期或结不束时期,陆内碰撞造山作用增温减压体制下的产物,同时也标志着湘北地区在140 Ma后全面转入陆内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赣北大湖塘钨矿位于江南造山带九岭多金属矿集区东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钨矿之一。该区燕山期花岗岩的岩性繁多,岩浆序列及源区特征等研究仍存在争议和不足。就似斑状花岗岩而言,前人已查明该区存在两期岩浆作用,分别是石门寺(北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50. 0 Ma)和狮尾洞(南区)似斑状白云母花岗岩(144. 2 Ma)。本文识别出南区似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并对其进行了精细的独居石和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锆石和独居石给出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130. 0~128. 6 Ma和128. 3 Ma,表明南区似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代表了区域上第3期似斑状花岗岩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3期似斑状花岗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的S型花岗岩,南区两期似斑状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北区相比,南区似斑状花岗岩过铝质程度(A/CNK=1. 16~1. 24)更高;南、北区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均较低,均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北区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La/Yb)_N=11. 17~26. 67]较南区[(La/Yb)_N=7. 72~19. 0]更显著。南、北区岩石的ε_(Hf)(t)值分别为-7. 31~0. 58和-8. 6~-3. 1,指示似斑状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重熔,南区岩石有少量新生物质的参与。南区似斑状花岗岩较北区有更低的CaO/Na_2O值,指示南区似斑状花岗岩的源岩比北区更富泥质。综合研究表明,大湖塘南、北区似斑状花岗岩至少是3期岩浆作用的产物,是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地层中的富泥质、或泥质夹杂砂岩在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下经部分熔融后分异演化而成。该研究丰富并完善了大湖塘区域似斑状花岗岩的岩浆序列和成因意义。  相似文献   

8.
仲卫国 《山东地质》1999,15(3):31-38
四海山地区的二长-正长花岗岩具有细粒→粗粒的结构演化和酸性→偏酸富碱性的成分演化特点,并含有S型花岗岩中的典型矿物钛铁矿,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其富硅富铝,稀土配分模式为地壳重熔型,综合判别图解表明它们属造山后期侵入岩,其源岩为硅铝质地壳,属S型花岗岩,认为所有以硅铝质地壳(包括灰色片麻岩和变质沉积岩)为源岩岩浆的花岗岩都应属于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西南缘的和田布雅花岗岩,由巨斑二长花岗岩、似环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钾长花岗岩3种岩石类型组成,其中具似环斑状结构的花岗岩与国内外报道的环斑花岗岩在基本岩相学方面较为相似,可能属于广义的环斑花岗岩系列.根据暗色包体中含有寄主岩石的钾长石斑晶等分析,布雅花岗岩可能是岩浆混合的产物.布雅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459±23)Ma年龄值(MSWD=1.3),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这为该区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基本年代约束.通过区域资料对比,铁克里克隆起带和田布雅后造山A型花岗岩与西昆仑造山带南部俯冲型花岗岩侵位时代基本一致,暗示原特提斯洋的闭合是由北向南迁移的,当原特提斯洋南部处于俯冲消减时期,北部铁克里克隆起带南部的活动大陆边缘已进入造山后演化阶段,这对于重建西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希热芒崖花岗岩体由三次脉动侵位形成,主体岩性为斑状钾长花岗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306.3 Ma,时代属晚石炭世.岩石化学具有高硅、低铝、富碱、高钾、低钠、贫钙、镁、铁的特点.A/CNK=1.04,属过铝系列;∑REE平均值444.29×10-6,∑Ce/∑Y平均值4.62,(La/Yb)N平均值3.75,δEu=0.03~0.22,为铕显著负异常.富集LILE和HFS如Rb,Th,Nb,Ta,U,Hf,Y及REE.Isr为0.79166,岩浆来源主要是地壳.利用主、微量元素特征进行构造环境判别为造山晚期,可能是晚石炭世板块消减俯冲导致地壳增厚并发生融熔形成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
扎日加花岗岩直接侵入到已发生褶皱的三叠纪地层中,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两者呈渐变过渡关系,岩石具粗粒结构或斑状结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北巴颜喀拉扎日加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2)为66·29%~73·03%〕、高碱(ALK=6·59~9·26)、过铝质(ASI=1·45~1·648)的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中等至弱Eu的负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表现出相对富集Cs、Rb、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LREE,亏损Nb、Ta、Zr、Hf、HREE等高场强元素,指示其为壳源型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在主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FeO*/(FeO*+MgO)-SiO2和R1-R2及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Rb-(Y-Nb)、Rb-(Yb+Ta)、Ta-Yb、Nb-Y及Rb-H-fTa上,所有点均落于同碰撞或后碰撞花岗岩区,且都落于Sr-Yb图的低Sr、低Yb区,表明扎日加花岗岩形成于巴颜喀拉山造山带陆内碰撞造山阶段的同碰撞至后碰撞初期,为挤压向拉张构造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以挤压构造环境为主。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获得该岩体的侵位时间为200Ma左右,属晚三叠世—早侏罗纪,表明大场地区处于巴颜喀拉造山带陆内碰撞造山阶段的同碰撞向后碰撞初过渡时期,并且至少在(193±4)Ma时已进入伸展构造环境。对比已有的大场金矿成矿年龄,显示扎日加花岗岩与大场金矿的形成均为巴颜喀拉造山带陆内碰撞造山阶段的产物成岩与成矿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1997年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的一系列强震均围绕巴颜喀拉地块周缘断裂带分布。在现今GPS观测的约束下,利用弹塑性平面应力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巴颜喀拉地块在周缘断裂带控制下的构造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弹性模型不能解释现今利用GPS观测到的巴颜喀拉地块的构造形变特征,当昆仑山断裂带中段和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处于塑性屈服状态(有较大相对滑动)时,计算得到的速度场与GPS的观测值吻合较好,表明该区现今的地壳运动主要被这2条断裂的变形所吸收。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如果依据断裂带上强震的复发周期给定各个断裂带的相对塑性屈服强度,则在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中段进入塑性屈服之后,玛尔盖茶卡—若拉岗日断裂带玛尼段和黑石北湖断裂带会先后进入破裂滑动状态,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最后进入屈服状态,指示巴颜喀拉地块的整体运动在周缘断裂带控制下具有分段性和分期性。  相似文献   

13.
巴颜喀拉山群为碎屑岩复理石沉积。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完全为悬浮总体的浊积型曲线很少.曲线主要由牵引和悬浮总体组成。碎屑流是巴颜喀拉山群砂岩主要的成因类型。粒度参数特征表明,巴颜喀拉山盆地由早到晚平均粒径变粗、分选变好。风暴岩序列不同阶段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形态不同,粒度曲线特征与被改造砂体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银石山地区巴颜喀拉前陆盆地自北而南可分为冬银山倒转褶皱带、丛崭山-张公山大型向斜、屏岭-银石山断褶带等3个变形特征迥异的构造单元。三叠纪末,巴颜喀拉板块北缘向北消减过程中具“双层汇聚”机制——硬度较大的基底板块仍沿其二叠纪末与昆仑地块间的俯冲分界面向北消减,相对较软的巴颜喀拉三叠系盖层则沿其底面薄弱面剥离,被动向昆仑地块之上仰冲,从而在单剪应力状态下在其北面形成北倒南倾的等斜褶皱(东部)或轴面南倾的斜歪褶皱(西部)。受昆仑地块南缘“东凸西凹”的古构造格局控制,巴颜喀拉板块在向北消减时东部具右旋走滑,使北东面巴颜喀拉山群褶皱枢纽呈北东东向,并导致北部及中部的构造变形具东强西弱的特点。盖层与基底问界面、巴颜喀拉山群三段与四段间界面等为两个主要滑脱剥离面。受其控制,在中部丛崭山-张公山一带形成大型向斜,而在南部屏岭-银石山地区则形成中小规模连续褶皱。  相似文献   

15.
巴颜喀拉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古特提斯的主体,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确定古特提斯的演化过程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探讨该地区与古板块演化有关的成矿地质作用和矿产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巴颜喀拉山群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对其物源研究较为薄弱。碎屑岩中的碎屑组分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反映物源区和沉积盆地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对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变碎屑岩岩相学特征、沉积结构特征、地球化学判别参数以及地球化学判别图解的研究,结合前人在这一地区所做的如古水流等相关工作,认为巴颜喀拉沉积盆地是在古老基底裂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存在裂陷扩张、海水加深的过程,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型物源的特征,接受其北部东昆仑造山带碎屑的沉积,沉积物来自亲上地壳长英质源区。  相似文献   

16.
巴颜喀拉山群在东昆仑地区分布广泛,岩性复杂,准确划分其岩性对巴颜喀拉山群的地层划分及构造属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昆仑造山带巴颜喀拉山群地区ASTER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矿物指数等岩性信息提取方法,获得主成分分析及比值图像;根据不同地质体的影像特征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研究区的巴颜喀拉山群进行了岩性段的划分。研究发现:分布于南部的上巴颜喀拉山群(T3by)岩性相对单一,主要为灰-深灰色粉砂质板岩和砂岩,在影像上特征不明显,所以仍将其划分为2个岩性段;而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原下巴颜喀拉山群(T1by),影像上色调纹理特征差异较大,由此将原来的2段细化分为4段,a段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和千枚岩,b段为灰绿色细砂岩,c段为黄褐色细砂岩,d段为深灰色细砂岩夹板岩。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了遥感技术在高原区域岩性划分中的优点,同时为巴颜喀拉山群地层的对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巴颜喀拉山群为碎屑岩复理石沉积。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完全为悬浮总体的浊积型曲线很少.曲线主要由牵引和悬浮总体组成。碎屑流是巴颜喀拉山群砂岩主要的成因类型。粒度参数特征表明,巴颜喀拉山盆地由早到晚平均粒径变粗、分选变好。风暴岩序列不同阶段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形态不同,粒度曲线特征与被改造砂体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两种不同成因类型金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部,近年来发现了白音宝力道和巴彦哈尔等多处金矿床。白音宝力道金矿位于苏尼特左旗蛇绿混杂岩带北侧,而巴彦哈尔金矿位于该蛇绿混杂岩带西部。苏尼特左旗蛇绿混杂岩带被认为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苏尼特左旗-贺根山缝合带的组成部分。通过综合研究认为,苏尼特左旗存在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一种是以白音宝力道金矿为代表的、与形成于早古生代岛弧的花岗斑岩有关的中温热液型金矿;另一种是以巴彦哈尔为代表的、与侵入于蛇绿混杂岩带中的晚古生代中晚期花岗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19.
THE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EASTERN QINGHAI  相似文献   

20.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NORTHEASTERN TIBET: A RESULT OF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FOR TELESEISMIC P WAV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