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整理近年来地震地质工作中积累的大量钻孔资料,对比分析潍坊市城区第四纪各沉积层的组成特征、形成时代、成因类型等性质,将城区沉积层划分为23个主层及众多亚层。在此基础上,编制潍坊市城区第四系厚度等值线图、第四纪不同地层单位沉积厚度等值线图及相关的地层埋深剖面图、模型图等,从而较系统地摸清本区第四系各土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结构变化特征,并对潍坊市城区第四系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由周慕林研究员主持编著的“中国地层”第14册——“中国的第四系”;已在近期出版发行.它是在全国地质系统对各省区进行地层表编制工作的基础上,经过精炼、提高,首次对全国第四系划分进行的系统总结.应该说,此书是全国各系统、各部门广大的第四纪地质工作者多年辛勤劳动成果的反映.书中绝大部分章节由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第四纪地质室编写.书中总结了我国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第四系划分原则及方案,西北、青藏、华北、华南、东南地层区的第四系划分与对比;初步总结了我国第四纪古脊椎动物群、孢粉学的研究状况,介形类、有孔虫、陆相腹足类及硅藻的地层学意义;同时,亦总结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火山及火山岩、第四纪矿产、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黄土高原中几个剖面的岩性、地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堆积的地层划分,以及与第三纪的界限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在地层划分问题上许多人认为黄土地层剖面中第一层褐土型古土壤以上的黄土层为晚更新世堆积;并且认为黄土堆积最早始于距今100万年以前.多年来,我们在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研究,对比了不同地点的黄土地层剖面,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地层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利用三个典型地层剖面的综合研究资料(图1),对黄土高原的第四纪黄土堆积地层划分及其下限问题加以论述.这三个剖面分布于第四纪地质史上有不同发展特点的地貌区内.平凉附近的剖面位  相似文献   

4.
陆架沉积是海洋地质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共同研究的对象.我国陆架海底沉积调查已有几十年历史,编制了大量底质类型图件,但却未能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尝试编制海底第四纪地质图.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利用底质调查资料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其中主要涉及海洋地质学上的“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在第四纪地质图上如何处理,陆架表层沉积物成因类型如何划分,沉积物地层时代如何确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郑光膺副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浅海及其相邻陆区第四纪层型地层对比》一书,1989年了月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40万余字,本书是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体编写的.本书通过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孢粉古气候、年代地层学、氧稳定同位素地质学、磁性地层及地球物理等多学科、多种手段对南黄海陆架区及其相邻苏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表层沉积,柱状岩心及钻孔岩心,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总结与综合,论述了沉积物的岩性—岩相及相序列特征;对海侵层进行划分,提出距今180万年以来的8个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区内QC_2孔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标志与方案进行了论述,并建立了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地层层序,为进一步建立该海域第四纪地层年表与区域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古地磁学是一门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年轻学科.由于它在地质、地球物理等学科研究中作出卓越的贡献,引起地学界的极大重视,同时也带动了学科本身的迅速发展.磁性地层学是在地层学和年代学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火山岩和沉积物序列中所记录的地球磁场和岩石单元磁性特征的一系列磁极性变化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地层研究方法.自1969年英国占地磁学家A·考克斯制定的最近450万年以来地磁极性变化的时间表以来,由于K-Ar法年龄测定的精度和古地磁测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磁性地层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七十年代初期,我们开始对中国第四纪磁性地层进行研究.通过多年工作,为解决中国第四系的划分和对比;第四纪下限;黄土时代;古人类化石年龄;第四纪冰期和海侵时代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黄海地区所获的实际资料,经综合研究总结出若干第四系划分标志。这些标志是:海侵层、气候期、地层不整合面、放射性测年、古地磁等五种标志,它既反映地质体自然条件变化规律,也能体现地质事件本质特征,可将第四系划分得详细,并为区域第四纪地层的对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海陆相第四系的生物地层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是我国第四系研究的典型地区,很多研究者曾对其作过较为全面的讨论.但过去仅研究陆相地层与生物群,缺乏海相化石与年代地层学控制,致使一些有关地层时代与地层对比问题未获解决.六十年代以来,华北地区第四纪海相层与化石的发现、为进行第四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作者及何炎对华北第四纪有孔虫做了一系列研究.安藏生及本文作者对北京平原第四系磁性地层学、海相微体与超微化石做了研究.1975年与1978年,河北省地质局七队与其它单位对河北第四系作过比较全面的总结.基于上述资料及某些磁性地层学资料,我们有可能探讨华北海、陆相第四系的划分、对比及地层界线问题.一、华北第四纪海相生物地层系统作者将华北约300万年以来的海相第四系与上上新统划分为十个海相化石组合带(以有孔虫为主,见附表.)这十个带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年代学资料为佐证.各带多有可靠的区域对比资料确定其上、下接触关系,仅有Ⅰ、Ⅱ带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各带的代表性化石皆以它们在我国的首现资料为准.兹扼要分述如下:(一)Ⅰ组合带 代表化石为Ammonia tepida,Evolutononion weiheense,代表剖面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新世以来的古地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江苏东部沿海平原区第四纪环境变迁,查明第四纪期间的海侵、海退过程,寻求海面变动与湖面变动间的关系,并试图以地磁地层学的方法对当地的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对江苏盐城孔、弶港孔、启东孔和位于长江南岸的嘉定孔(上海市)地层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微体化石群的定性分析(有孔虫、海陆相介形类)、软体动物群鉴定、古地磁系统测量和少量样品的C~(14)测年.为配合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西安白鹿塬全新世黄土剖面磁化率的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沉积的年代序列,揭示其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变迁规律,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白鹿塬刘家坡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的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将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根据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000a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四纪大陆海侵层磁性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磁性地层学是一门近年来新兴的学科.由于地磁极性变化具有全球性和同时性,这就提供了在地层形成过程中可将剩余磁性的极性变化,作为标准来进行地层对比.我国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的工作是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在解决第四纪下限、第四纪地层的分层和时代、第四纪海侵层的对比和年代、古人类化石的年代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得出早更新世泥河湾组地层年代为距今140—307万年左右,元谋组地层为距今150—315万年左右.北京顺 5孔中最早一次海侵的时代为距今 235万年左右.“元谋人”年代为170万年左右,“兰田人”年代为80万年左右.笔者曾  相似文献   

13.
渭南阎村W7孔岩心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渭南阎村W7孔岩心地层样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确定了黄土组、三门组地层的时代。这一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层形成始于松山反极性时晚期,约为1.1MaB.P.。按照地层样品的剩磁特征和岩性特征对黄土/古土壤层作更精细地划分,这一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层相当于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层,缺失午城黄土。地层的剩磁极性资料表明,三门组地层形成于高斯极性时晚期—松山极性时中期,按照奥尔都维正极性亚时为第四纪下限的年代准则,确定三门组地层的时代为晚上新世。 W7孔岩心的地层样品的剩磁极性序列与已有的地磁极性年代表的磁极性序列大体相当,本项研究也揭示了二个短周期极性事件的存在,位于第5黄土层的安比拉事件(Emperor)发生的年代约为0.445—0.458Ma B.P.。位于第9黄土层的后期哈拉米洛事件(Post-Jaramillo)发生的年代约为0.77—0.81MaB.P.。 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在松山反极性时中晚期出现过沉积间断,持续时约0.5Ma。 根据W7孔的地层学研究认为,选择以奥尔都维正极性亚时末期的年代(1.60MaB.P.)作为第四纪下限是有利于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测年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地层不仅在空间上复杂多变,而且其组成、岩性等也随时间变化.主要从岩石地层法、生物法、磁性地层法、考古法、放射性定年法等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第四纪测年方法的一些研究进展.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如激光显微探测技术等),使得测年的精度、功效显著提高而样品的用量却大幅降低.此外,拓展了一些测年的应用领域,如电子自旋法应用于冰碛物的测年,据测年结果建立的序列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要增强测年数据的可靠性,需要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根据所测样品的特征选择最恰当的测年方法,且尽量选择多种适当方法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第四纪海进、海退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部第四纪海进、海退问题的研究,在近二十余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北起辽东湾、鸭绿江口,南至广东、海南岛,通过对海相地层、贝壳堤、珊瑚礁、牡蛎礁、海滩岩、泥炭层等进行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学、地貌学、沉积学、年代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确定了各时期的海进、海退的规模和范围,并进而划分了地层,确定了海平面的变化.应该说,海进、海退是沿海第四纪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此项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问题,阻碍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本文仅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6.
第四纪海相地层是第四纪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面变化、海侵海退过程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演变。我们在开展滦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通过对该区东麦港(乐7孔)、坨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层、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的孢粉研究,划分出14个孢粉带,反映了该区第四纪植被演替和气候波动,这种气侯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根据孢粉组合带所反映的气候波动及与国内外气候期相对比,1-9带为更新世,10-14带为全新世.在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海相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并具明显的特征.海相沉积物中反映温暖湿润气候的孢粉组合常与海进时间相一致,而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气候波动曲线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福州盆地晚更新世海侵及全新世海面波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福州盆地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地层、沉积相、海面变化、盆地演变等有许多国内学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是,除了地层的划分和中全新世的沉积环境有较可靠的证据外,晚更新世和早全新世时期的沉积环境由于分析方法或某种条件的限制,尚缺  相似文献   

19.
论福建沿岸海平面变动和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刚  李从先 《海洋学报》1988,10(5):635-645
福建沿海的第四纪地质研究课题甚多,已发表的论文涉及海滩岩、老红砂、风成砂、第四纪地层及环境变迁、海平面变动和新构造运动等诸多方面[1-11],这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地区第四纪地质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近年来,特别是在福建沿岸海平面变动及新构造运动方面,某些研究者还曾提出过一些引人注目的结论和意见,正确地认识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找到判断海平面遗迹和新构造运动的确切标志。  相似文献   

20.
利用瓯江口南部海域气枪单道地震剖面资料和第四纪钻孔1的岩芯资料,对研究区第四纪地层结构进行了划分。将根据地震剖面划分的6个声学地层单元(SU1-SU6)与钻孔1岩芯划分的沉积地层单元对比,发现二者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SU1和SU3单元分别为MIS 1、MIS 3形成的海相沉积,SU2和SU4单元分别对应MIS 2、MIS 4期陆相河流或河湖相沉积地层,SU5单元对应MIS 5河流-海相沉积地层,SU6单元则对应MIS 6期及更早的陆相河湖相沉积。对研究区第四纪地层格架的建立和沉积层序分析可为东海第四纪地质和古环境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