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如下规定:一、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期内的地震危险性及其影响的预测.包括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区划;建设规划区及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运动参数、地震小区划和震害的预测;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活动趋势的预测.(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相似文献   

2.
最近,到处都弥漫着一种认为目前地震预报研究的做法是根本错误的,必须开拓新思路的气氛。就连地震预报研究学术讨论会的讲演征集通知中也可看到“现已看得很清楚,地震预报非常困难,不可能用普通的方法实现”、“也已对以经验方法为中心的以往的做法提出了疑问”等说法。首先,以“现已看得很清楚,地震预报非常困难,不可能用普通方法实现”这种说法为代表的对地震预报表示怀疑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这种说法之所以流行,可能是因为日本海中部地震、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等事先都没有作出过长期和短期预报。但是,目前实用化预报的对象只…  相似文献   

3.
1988年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地震局拟定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并授权国家地震局发布施行。1988年8月9日,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发布国家地震局1号令,颁布了《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规定: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发布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要明确提出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损害估计。《规定》还对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有关地震预报的新闻及其他与地震预报有关的抗震、防震措施的宣传报道,发布涉及他国的地震预报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各级地震部门、地震台站及地震工作者、群测点及测报员以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地震预报意见未经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前均不得向外泄露,更无权对外发布。下面本刊全文转载《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建议将现有的"地震烈度区划"归并到地震长期预报,现有的"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公告"改名为"震后预报",并纳入地震预报类型。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可应用性,使地震预报在减轻地震灾害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仅就短临地震预报简谈以下观点。1 短临地震预报存在的问题如果短临预报的科学含义是 :1月际地震趋势预测 ;2月际内地震事件发生的预测 ;3月际地震趋势和地震事件的社会发布。那么 ,我国短临地震预报就存在有不少基本性的科学技术问题。试以事实为例简析之。1 .1 趋势问题图 1是我国国家级分析预报业务系统对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期间所作出的短临地震预测趋势标识曲线和实际地震趋势演变曲线。从比较中不难看出 :1差异显著 ,客观趋势的高低走向变化 ,主观预测毫无能力显示 ;2预报者们需要研究科学预报原理 ,避免“猜报”;3预…  相似文献   

6.
南加州开展地震预报的准备短期预报是实用地震预报台网的主要目标。然而,要对可能是一次地震前兆的短临异常作出有效的判断,需要有长期基础资料、对某地区的构造格架的了解以及对作为预报目标的具体地震作出长期评定。由于认识到这种情况,美国从科学的角度普遍倾向于这样一项地震预报的战略,即通过对特定地区地震重复间隔的确定,逐步使长期地震灾害的评定工作过渡到长期地震预报,从而最终在最危险的地区进行详细的区域性监测,以作出中长和短临地  相似文献   

7.
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在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综合防御对策研讨会(1990年7月28日)上指出,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以预防为主”。根据国情和地震灾害特点,当前防御、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在地震预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视防御区,在区内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进行震情追踪,实现中期预报向短期预报过渡,争取作出短期特别是临震预报,在震前采取应急措施,以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二是在监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工程抗震、社会防灾四个方面工作的震灾预防。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地震预报的含义不仅应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还应包括地震影响的预测。在考虑地震预报法规时,文中认为地震发生的预报分成地震趋势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地震警报三种类型更为合适;地震影响的预测主要应包括地震危险区的划分、地震烈度的判定和强地震地面运动参数的预测等内容,并对有关问题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对策已成为各国地震工作的主体。地震预报的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一主体的实际效益。地震预报对策又是主体的核心。当前,地震预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二是在实验场内观测研究或实验性的预报。前者,以日本预报可能发生东海地震为目标而制订的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它囊括了预报对策到防灾、抗灾和救灾对策;后者虽不向社会发布预报,但为了控制可能产生的经济困难,美国制订了地震灾害减轻法。近年来,一些国家(希腊、墨西哥、秘鲁等)受地震预报误传或谣传造成骚乱的教训,世界地震学界制订了地震预报的实施法规,对预报者进行自我约束。可以说,地震预报正日益趋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10.
朱令人  洪时中  陈棋福  郑兆苾  王琼 《地震》2004,24(4):97-105
简要介绍了地震预报效能统计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二种统计评分方法: 预报效率值Z评分和相关的V值评分。 以1996年及1986~2003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987~1998年月会商意见为例进行了中、 短期预报效能的统计评价。 结果表明, 目前地震中期(年度)预报的有震预报总体上有效, 能通过检验, Z1=0.2~0.3, 有一定能力; 无震预报总体上可以通过检验, Z0=0.15左右, 明显低于Z1值; 地震短期(月)预报能力和水平很低, 总体上仍然在有效预报和盲目预报的边界线上下徘徊。  相似文献   

11.
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民防)(ICEF)最近出版了报告“可操作性地震预报:发展现状和使用手册”,该报告的言下之意是目前没有可靠的、技术过硬的方法来实现大地震的短期预测.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不正确.通过采用剪切波分裂方法监测地震震源区周围岩体的应力累积,可以确定性地应力预报地震.这种流体-岩石形变的新认识意味着ICEF报告中的建议已经不恰当.本评论对这一新认识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促进意大利可操行性地震预报发展的方向,在于安装一个或多个可控震源的三井孔应力监测点,通过使用剪切波分裂来监测应力累积和应力预报意大利所有破坏性(M≥5)地震.  相似文献   

12.
地震重力异常形成机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地震重力异常的形成机理,结合玉树、唐山和汶川三个地震实例阐述了重力异常现象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重力异常可以用来预报地震。流动重力观测和GRACE卫星观测是地震预报中常用的两种重力预测方法,前者可以进行较准确的中短期预报,后者可以进行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3.
对地震预报方法的实际效能给以客观的数值评定称为地震预报评分。实际的地震预报方法可分为以下类型:1.单向预报—只能预报某个时空范围内将有地震或是只能预报没有地震,具体分为:(1)有震预报(2)无震预报2.双向预报—该方法有时预报有震,有时又可预报无震,可进一步分为: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在长、中、短、临四个阶段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长期预报无疑对工程建设与城市规划有重要作用;中期预报是划分地震危险警戒区和进一步做短、临预报的根据;而短、临预报则是震区能否避免人口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的最后与最重要的环节。1966年至1976年中国大陆地震强烈活动期间,在地震现场的实地观测和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15.
谭承业 《地震研究》1990,13(3):308-318
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地震预报和地震对策的模型体系。任何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的大系统都不能用一个单一模型来处理,因为单一模型容纳的变量有限、研究的问题受到局限。地震预报和地震对策系统包含长、中、短、临地震预报,强余震预报及震前、震后的对策等,研究的目标多、功能复杂,需要建立一个相当规模的模型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设计和建立各个模型,使各模型的输出、输入互相匹配,功能互相补充。该模型体系具有预报功能和决策功能。前者包括大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中期(0.5—5年)地震危险性判定,短期(0.5—6月)地震危险性判定,临震(几小时—15天)地震危险性判定以及未来地震类型和强余震趋势的判定等。后者包括震前决策和震后决策。使用的数学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模糊集方法和灰色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地震活动性常用预报方法的计算机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冰树  王炜 《地震》1989,(2):65-71
本文论述了地震活动性常用预报方法的一个实用自动处理系统(SAPS)。该系统由地震数据库、程序库和数据处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数据库系统由地震数据管理系统和“中国东部地震目录”和“中国地震目录”两个数据文件组成;程序库中包括由FORTRAN语言编写的地震活动性常用预报方法有关的子程序100多个;数据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安徽省地震预报和科研的需要编制而成。它具有四方面的用途,分别利用地震的长期、中期和短临阶段的一些预报方法进行计算处理,同时可选取任一区域数据,利用现有程序库中的任一预报方法独立完成某项任务。  相似文献   

17.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3,7(2):90-105
新疆的地震预报是1970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走综合预报之路”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设了43个地震台站,投入189套仪器,建成了遍布全疆的地震无线通讯网,开展了历史地震调查和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会商预报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际地震预报统计分析表明,扣除自然发震概率之后,趋势预报的成功率约0.3,短临预报的成功率约0.1。在前兆台网控制范围内取得了一些震例,说明地震确实是有前兆的,但又是非常复杂的。地震预报作为科学难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简要地讨论了地震观测的间接性和地震异常的离散性、难以区别的地震异常和地壳变动异常、建立在复杂现象基础上的地震前兆以及地震的混沌性对地震预报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预报对策和发展战略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加林 《高原地震》2002,14(3):9-11
根据多年来对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现状和城市地震灾害特征研究,对我国西部震情长趋势判定及对我国西部特殊历史和现实地位的认识,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预报对策和发展战略应采取“把握地震大形势,突出重点地区,以7级以上地震的预报为重点,狠抓包括短临预报在内的地震孕育各阶段的预报,为实现地震预报敢于创新争先”。  相似文献   

19.
一次地震预报有效性的评价是中短期前兆预报效能统计评分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基于误差概念的距准误差评价法(打靶模型)。以预报三要素(Ψ、λ可合为“地域”一个要素)的目标点为“准”,以准理想预报尺度围成的封闭区为“靶心”,以可容忍误差尺度为“靶径”。实际地震与目标点的距离(误差)小于准理想尺度,则地震预报击中“靶心”即为实现准理想预报(评分为1),以此向外逐渐扩大到可容忍误差尺度为止,误差超过此尺度即为“脱靶”(评分为0)。根据当前预报的实际水平,考虑了中期、短期和短临三类预报及预报震级的不同,分别给予准理想预报尺度和可容忍误差尺度的约定标准。实例证明方法有效可用。  相似文献   

20.
1980年5月在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象台召开的“地震预报讨论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讲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战略”,引起了与会科学家的重视。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在文中首先评述了两种对待地震预报不同的指导思想:一种观点认为,地震预报的实践必须经过基本研究并在实现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得到突破之后才能进行预报;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