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诱发地震座谈会,于1981年11月20日至23日召开。 有27个单位的4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3篇。主要包括:水库诱发地震40篇、矿山诱发地震6篇、深井注水以及与油田开采有关的诱发地震2篇、新技术应用和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0月10日至13日,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来自英国、希腊、波兰、印度、澳大利亚和中国的169位古地理学家和74位研究生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邵龙义主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杨树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级干部鲍志东分别致欢迎词,《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委会副主编A.J.(Tom)  相似文献   

3.
开发地震技术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手段.并且正逐步向油气开发及生产领域渗透.出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3D地震、垂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时间推移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微地震检测、随钻地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各油田日益受到重视,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地震技术的形成过程作了简单回顾并着重对开发地震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煤炭地质》2011,(7):79-79
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出版规划图书中国煤炭科学技术全书出版发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系统地总结、筛选了煤矿瓦斯治理传统适用技术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岩土力学》2005,26(8):1226-12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4年3月20日正式批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50490270)立项启动。何满潮、钱七虎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项目依托单位。2004年6月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启动会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际交流中心隆重召开,首席科学家何满潮教授、钱七虎院士主持了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标志这一项目的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6.
储集层预测新技术模型验证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集层预测新技术是通过提取地震参数并选择有效参数利用不同的算法划分地震相类型,进而研究储集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的变化。针对储集层预测和综合评价新技术,从正演模型出发,对地震参数与储集层的对应关系及新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剖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地质合题对应不同的地震参数,应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和分析新技术的使用条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地发拧其作用。通过在胜利油区埕岛、车西等地区的应用,取得  相似文献   

7.
正第十三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4年10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会议日期:初步定于2014年10月,会期3天;会后地质考察1~3天。具体路线及日期见第二号通知。会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会议内容:交流近年来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进展;研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测试技术在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在能源矿产勘探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  相似文献   

8.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34(6):18-18,26
由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技术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与实用新技术研讨会于11月20-26日在广西北海召开。会议主题为:煤矿灾害源探测、灾害机理、灾害防治理论、技术与方法。来自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生产一线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煤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胡省三到会并致词。  相似文献   

9.
地震相分析技术日渐成为煤田岩性地震勘探的一门新技术。阐述了基于波形分类的地震相分析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地震相检测技术对不同的波形进行分类,达到区分不同目标体的目的。以圈定火成岩发育范围、预测煤层冲刷变薄带和识别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为例,讨论了地震相分析技术在煤田岩性地震勘探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不断研究地震勘探新技术努力提高煤田勘探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学贤 《吉林地质》2004,23(3):102-105
重视地震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充分发挥地震勘探的优势,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地震勘探才会有更广泛的市场,赢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全国青年沉积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2月13—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和生产单位的52名代表会聚一堂,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中科院学部委员、地学部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徐光炽教授、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沉积学会理事长叶连俊教授、中国沉积学会副理事长吴崇筠教授、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韩德馨教授、中国地质大学何镜宇、徐怀大、王德发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张鹏飞、任德贻教授、中国石油学会裘亦楠高级工程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综合物探技术勘测岩溶分布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采用声波测井、跨孔法、浅层地震法等综合物探勘测新技术勘测坝基岩溶分布与发育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油气勘探新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文渊  郝美英 《地质学报》2011,85(11):1823-1833
针对油气勘探对象趋于复杂的现实,油气勘探技术在近年也不断发展和完善.石油天然气勘探主要技术包括地震勘探技术、钻井技术、测井技术等.复杂山地地震技术、沙漠地震技术、黄土塬地震技术、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的适应对象基本涵盖了中国陆上近期主要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是中国陆上.近年主要应用的地震勘探新技术,其为近年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煤炭地质》2009,(10):77-77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煤田地质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韩德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0月17日8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如何及时有效的治理成为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治理中,需要综合运用岩体力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岩体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对地震灾区地质灾害中有关岩体力学的问题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8日至9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部、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科教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和129勘探队共同承担的“煤田勘探阶段工程地质工作方法研究”课题,于1993年7月26~27日在邯郸通过鉴定。鉴定认为:  相似文献   

18.
地震沉积学是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延续发展。最近10多年来,地震沉积学研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地震沉积学理论、陆相碎屑沉积砂体、海相沉积砂体、碳酸盐岩和混积岩刻画、地震成岩相预测、砂体精细表征和开发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RGB(Red-Green-Blue)地震属性融合、储集层预测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雕刻地质体等10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未来地震沉积学应该关注地震地貌学理论模型、地震岩性学新方法、勘探地震沉积学、开发地震沉积学、地球物理反演新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地震沉积学理论方法,拓展地震沉积学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助力油气勘探开发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地震沉积学是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延续发展。最近10多年来,地震沉积学研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地震沉积学理论、陆相碎屑沉积砂体、海相沉积砂体、碳酸盐岩和混积岩刻画、地震成岩相预测、砂体精细表征和开发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RGB (Red-Green-Blue)地震属性融合、储集层预测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雕刻地质体等10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未来地震沉积学应该关注地震地貌学理论模型、地震岩性学新方法、勘探地震沉积学、开发地震沉积学、地球物理反演新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地震沉积学理论方法,拓展地震沉积学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助力油气勘探开发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断层显微分辨率及其地震解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地震资料断层解释技术,提出了断层可视分辨率和显微分辨率的新概念,这有助于统一地质、物探和采矿专家的意见。文中指出:在现有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基础上,经过解释处理及显示新技术,可以解释部分2~5m断距的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