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中沙群岛海域采获的13种黑角珊瑚,隶属于2科6属,其中,相关深海角珊瑚Bathypathes affinis(Brook)、展深海角珊瑚Bathypathes patulis Brook、螺旋鞭角珊瑚Cirripathes spiralis(Linnaeus)、赫氏黑角珊瑚Antipathes herdmani Cooper、平坦黑角珊瑚Antipathes planis Cooper、帚状隐角珊瑚Aphanipathes sarothamnoides Brook、萨氏隐角珊瑚Aphanipathes somervillei Cooper、圆筒长角珊瑚Parantipathes cylindrices(Brook)等8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黑角珊瑚科Antipathidae纵列角珊瑚属Stichopathes的已知种做了系统的检索表,并报道我国11个种,其中,鞭纵列角珊瑚Sti.flagellum,线纵列角珊瑚Sti.filiformis,少刺纵列角珊瑚Sti.bournei,囊状纵列角珊瑚Sti.saccula,轮刺纵列角珊瑚Sti.desbonni,斯里兰卡纵列角珊瑚Sti.ceylomensis,扭曲纵列角珊瑚Sti.contorta,半光滑纵列角珊瑚Sti.semiglabra,深海纵列角珊瑚Sti.abyssicola等9种均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3.
筒星珊瑚属(Tubastraea)在分类上属石珊瑚目(Scleractinia)木珊瑚科(Dendrophyllidae)。本属动物从白垩纪中期出现以来,一直都有生长。今天生活着的筒星珊瑚已知有5个种,它们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广大海域。 自Lesson(1834)建立筒星珊瑚属以来,科学家们对该属动物已有不少报导。但是,由于其较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所以在筒星珊瑚属种的描述上往往产生很大差异,并且时常有合有分,情形较为混乱。因此,寻求新的方法,以反映种类之间的内在异同,从而纠正只凭直观的形态分类所产生的混乱情形,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培养方法与可培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琼东海域6种珊瑚样品中的共附生放线菌进行研究,具体为滨珊瑚(Porite)、扁脑珊瑚(Platygyra)、角蜂巢珊瑚(Favites)、盔形珊瑚(Galaxea)和鹿角珊瑚(Acropora).免培养方法中,利用放线菌特异性引物对样品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Miseq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分析表明,6种珊瑚样品中的放线菌序列属于37个分类单元,主要分布在酸微菌目、棒杆菌目、微球菌目、丙酸杆菌目和假诺卡式菌目,其中37.8%的分类单元与已有效发表菌株的序列相似性小于97%,可能代表着放线菌新的类群.可培养方法中,通过6种培养基分得137株放线菌,分属于放线菌门放线菌纲5个目11个科下的20个属,优势类群为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考克氏菌属(Kocuria)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其中放线孢菌属(Actinomycetospora)、柠檬球菌属(Citricoccus)和涅斯捷连科氏菌属(Nesterenkonia)是第一次从珊瑚样品中发现;琼东海域珊瑚共附生放线菌多样性丰富,新类型的放线菌资源挖掘潜力比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冷冻切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我国东海沿岸浙江南麂列岛的大型海洋红藻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有节类群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共发现珊瑚藻目有节类群2属5种,分别为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叉节藻亚科Amphiroideae叉节藻属Amphiroa的带形叉节藻A.beauvoisii;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珊瑚藻属Corallina的鳞形珊瑚藻C.confusa、粗枝珊瑚藻C.crassisima、珊瑚藻C.officinalis和小珊瑚藻C.pilulifera。通过较为清晰的解剖学特征图片,对该5种有节珊瑚藻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描述。结合近年来国际上有关上述部分物种的分类地位变化,对我国现存的带形叉节藻A.zanata、粗扁节藻Bossiella cretacea和大边孢藻Marginisporum crassissimum的归并问题展开了详细分析与讨论,以期促进对珊瑚藻目海藻分类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底栖生物中的深水石珊瑚群落,由于采集和观察的困难,所以有关这类动物的生态学资料甚少,仅见Wells(1967)用现代深水石珊瑚某些属的深-温分布模型来推测新生代珊瑚的深-温分布范围;Sartori(1980)作了地中海海底影响深水石珊瑚分布的因子的可能性研究。至于在我国海域,几乎是空白。只在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稍带一笔,其余的只是零星的深水石珊瑚分类报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徐闻4种角孔珊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ITS基因各区段的长度,碱基组成及(G+C)含量,计算了4种角孔珊瑚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其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4种角孔珊瑚的ITS基因长度在592~599bp之间,4种角孔珊瑚ITS区的(G+C)平均含量在48.5%,二异角孔珊瑚的ITS基因各个区段的(G+C)的含量与其他3...  相似文献   

8.
异沙珊瑚(Heteropsammia)是仅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区的一个属,隶石珊瑚目,因与星虫共栖而著名,过去共报道过8种,但在本世纪七十多年中,未增添过一个新种。经Horst(1922 、1926) 、Yabe and Eguchi(1932、1942)等人的分类研究和归并后,迄今一般认为,该属只有4种,即:单体珊瑚两种——H.cochlea (Spengler)和H.ovalis Semper,单体兼群体珊瑚一种——H. michelinii Milne-Edwards and Haime,群体珊瑚一种——H.geminata VetriIl。 我们在整理1958-1960年中国近海海洋调查所采集的与星虫共栖的石珊瑚标本时,发现在海南岛西南近岸水域拖网采到的一个异沙珊瑚标本,其形态特征与该属己记载的种都不相同,经详细研究后,确定是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9.
利用ITS区和12SrRNA基因对广东徐闻地区7种滨珊瑚科珊瑚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ITS1检测到在58个样本中有48个单倍型,多样性在0.800—1.000之间,多态位点数在5—62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012—0.094之间;基于ITS2检测到43个单倍型,多样性在0.742—1.000之间,多态位点数在22—75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017—0.175之间。基于ITS区所得遗传分化系数在0.00409—0.12170之间(P<0.001),遗传分化不明显,7种珊瑚中,二异角孔珊瑚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2)以12SrRNA基因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系统基本吻合,7种珊瑚被分成了3个支系,滨珊瑚属3种为一个支系,二异角孔珊瑚为一个支系,其余3种角孔珊瑚为一个支系。  相似文献   

10.
雷州半岛徐闻西南海岸发育中国陆地最南端的珊瑚岸礁,这也是目前陆地海岸仅存的珊瑚岸礁.该区域内现生石珊瑚以滨珊瑚、蜂巢珊瑚、鹿角珊瑚、角蜂巢珊瑚、蔷薇珊瑚、扁脑珊瑚、牡丹珊瑚等为优势种,礁栖生物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构成鹿角珊瑚-蜂巢珊瑚-滨珊瑚群落.根据珊瑚生态特征和礁坪发育的地貌特征,可以把徐闻灯楼角岸礁从岸...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热带西太平洋海山生物多样性,2016年利用"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的M2海山进行了采样调查,其中获得了3个深水金相柳珊瑚样本。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其为黑发金相柳珊瑚Metallogorgia melanotrichos(WrightStuder,1889)和长刺金相柳珊瑚Metallogorgia macrospina Kükenthal,1919。这两种金相柳珊瑚均为该区域的新记录种,对其作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并依据特征性状对该属所有物种作了分类检索。  相似文献   

12.
珠宝珊瑚     
从严格意义上讲,珊瑚不属于矿物。在从海里回收之前,它们是一群活生生的腔肠动物。然而由于它们能被制作成如同金或铂那样的贵重物品,所以仍把其视在矿物之列。所知的众多珊瑚种类中,能够用来制作珠宝的珊瑚不多,仅有粉红珊瑚、黑珊瑚、金珊瑚和竹珊瑚等类。粉红珊瑚、黑珊瑚最多最普遍。由于这些珊瑚能够制造价格高昂的艺术品,世人常常把它们称之“珠宝珊瑚”。  相似文献   

13.
自台湾北部和平岛沿岸海域及淡水河出海口海域,采得软木软柳珊瑚(ubergorgia suberosa)、扁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complexa)、网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reticulata)和1未定种柳珊瑚等4种柳珊瑚目样品。检测体内18种金属含量。其中以Ca、Zn、Cu、Al、Fe及Mn含量较高.体长较长的珊瑚。体内金属累积量则相对较高,尤其以Cu及Zn的趋势最为明确。经统计分析。显示4种珊瑚体内金属含量彼此间无群组相关性存在,呈现多变、无规则性的分布。本研究与大堡礁及委内瑞拉附近海域同一目珊瑚(Gorgonacea)中相同金属分析值进行比较结果Cd、Pb及Ni含量彼此差异不大,但Cu的含量则以台湾北部珊瑚体内较高。  相似文献   

14.
软珊瑚(Soft coral)属腔肠动物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中的软珊瑚目。七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对软珊瑚生理活性物质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软珊瑚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重视,并且发现它们中的不少种类含有结构新颍的萜类、甾醇以及含氮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不少具有抗菌、抗肿瘤的作用,而且对心血管系统也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为了探讨软珊瑚的药用价值,在前文的基础上,我们对采自南海的细弱鳞花软珊瑚(Lemnalia exilis)进一步进行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造礁石珊瑚资源初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断面法调查于2007年4月至10月对海南岛周边区域的造礁石珊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周边调查区域造礁石珊瑚有13科95种,优势种为丛生盔形珊瑚、多孔鹿角珊瑚、标准蜂巢珊瑚、五边角蜂巢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精巧扁脑珊瑚、梳状菊花珊瑚、澄黄滨珊瑚、二异角孔珊瑚、十字牡丹珊瑚等.海南岛周边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32.74%,其中东部29.84%、南部44.43%、西部17.38%;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3%,其中东部2.29%、南部4.81%、西部1.06%.海南岛造礁石珊瑚补充量为0.44 ind/m2,其中东部为0.56 ind/m2、南部为0.52 ind/m2、西部为0.24ind/m2,总体上,海南岛周边近岸造礁石珊瑚分布状况为南部种类及覆盖度最多,东部次之,西部较少.从地理位置及造礁石珊瑚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海南岛造礁石珊瑚分布呈现由南往北随纬度增高而递减的趋势,分析认为,这主要与珊瑚浮浪幼虫占领新的生境有关.随着近几年过度捕捞、海水养殖、旅游观光等持续进行,海南岛近岸部分区域的造礁石珊瑚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鹿角珊瑚人工养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珊瑚人工养殖的基本条件和方法,分别在陆基水泥池中和海底珊瑚苗床上对3种鹿角珊瑚:粗野鹿角珊瑚(Acropora humilis)、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和松枝鹿角珊瑚(Acropora brueggemanni)的人工养殖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这3种珊瑚可以在深圳市鹅公湾近岸海域的海底珊瑚苗床上常年生长;在水泥池中当水温低于14℃或高于28℃时珊瑚陆续死亡;这3种珊瑚的生长速度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最大月生长值是6.05 mm;光照对这3种珊瑚的生长有影响,直接的阳光照射会引起水泥池中珊瑚的死亡。  相似文献   

17.
梁文  周浩郎  王欣  黄荣永  余克服 《海洋学报》2021,43(11):123-135
采用2019年5月14?22日开展的断面法调查数据,分析了涠洲岛西南部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9科38种,优势种为滨珊瑚(Porites sp.)、秘密角蜂巢珊瑚(Favites abdita)、斯氏角孔珊瑚(Goniopora stutchburyi)等团块状珊瑚。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为5.20%~31.20%,平均值为16.66%,远离海岸或靠近海岸但水较深的站位覆盖率较高。石珊瑚补充量较低、病害少、死亡率较低。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互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靠近岩壁的站位,水较深且船舶通行和游客潜水等影响较少,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和多样性程度均较高。受侵蚀海岸悬浮泥沙和潜水旅游影响较大的砂质岸段站位,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最低、优势种的优势度最高、多样性程度相对较低。人为活动、西南季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悬沙、极端气候是影响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广东徐闻西部沿岸海区"珊瑚类"的物种及其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东省徐闻西部沿岸海区的珊瑚资源状况基本查清,发现分布的珊瑚共计2目17科49种.其中石珊瑚11科35种,软珊瑚6科14种.连片分布面积约5940hm^2,沿着海岸线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带状分布.高出海底1.00m的高礁区分布在水尾角以北和大腰岭邻近沿岸的3.00~5.00m水深海域以及灯楼角以北水深3.00~6.00m沿岸海域.石珊瑚以木珊瑚科中盾形陀螺珊瑚、鹿角珊瑚科、滨珊瑚科分布最为普遍.柳珊瑚中以海底柏科赭色海底柏、黄叠叶柳珊瑚,鞭柳珊瑚科中以灯心柳珊瑚、鳞灯心柳珊瑚,类尖柳珊瑚科中的扁小尖柳珊瑚、紧绒柳珊瑚,软柳珊瑚科中的侧扁软柳珊瑚等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一般分布在石珊瑚的外围和较深水域。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组织学显微观察方法,以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大管孔珊瑚(Goniopora djiboutiensis)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性腺发育周期、配子排放时间和有性繁殖类型和繁殖力。结果表明:澄黄滨珊瑚和大管孔珊瑚的繁殖类型为排出配子体外受精的雌雄异体型,丛生盔形珊瑚为排出配子体外受精的雌雄同体型。3种珊瑚的配子发育均为年发育周期,可划分为4个时相。澄黄滨珊瑚卵母细胞发育始于11月底12月初,经5—6个月发育成熟;精巢在2月中下旬开始发育,经3—4个月发育成熟。大管孔珊瑚卵母细胞发育始于9月中旬,经8—9个月发育成熟;精巢在3月初开始发育,至5月底发育成熟。丛生盔形珊瑚卵母细胞发育始于8月中旬至9月初,经9—10个月发育成熟,精巢在11月开始发育,但卵母细胞发育成熟时精巢并未发育成熟。3种珊瑚排卵时间集中在5—6月份,澄黄滨珊瑚从5月初持续到月底,大管孔珊瑚从5月中旬持续到6月底,丛生盔形珊瑚从5月底持续到6月中旬。珊瑚生殖腺螅体内脂质含量随着生殖腺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升高,3种珊瑚螅体内脂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大管孔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与澄黄滨珊瑚比较,成熟卵母细胞直径较大、单个螅体内成熟生殖腺和单个生殖腺卵母细胞数量均较多,而单位面积内螅体数量较少。3种珊瑚单位面积螅体内所含的总卵母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2017年涠洲岛最新珊瑚本底调查资料,对比分析近10年来,涠洲岛珊瑚种类数量、分布状态以及优势物种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以造礁珊瑚为主体,高达10科23属41种,其次为分布有较多的柳珊瑚,为4科12属14种,此外也分布有少量的软珊瑚、群体海葵;珊瑚主要分布于近海海岸一带,以0. 5~6 m的珊瑚礁坪生长带为主,具有明显的分带特点;对比2008年调查数据,本次调查发现涠洲岛海域珊瑚优势物种发生了变化,由角蜂巢珊瑚属变为滨珊瑚属,蔷薇珊瑚属不再是优势属,反而新增了蜂巢珊瑚属和牡丹珊瑚属,此外珊瑚覆盖度较2008年出现了下降趋势,表明了涠洲岛珊瑚生存状况受到了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