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罗雅 《贵州气象》2006,30(Z1):22-23
通过分析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环江县2005年4月2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特征分析,指出此次大暴雨天气是高空槽与850hPa切变线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低层暖湿舌的建立及不稳定能量区是产生强降水的条件;4月由于暖湿气流不活跃,对强降水过程除了常规资料分析外,相关物理量的分析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罗雅 《贵州气象》2006,30(B09):22-23
通过分析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环江县2005年4月2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特征分析,指出此次大暴雨天气是高空槽与850hPa,切变线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低层暖湿舌的建立及不稳定能量区是产生强降水的条件;4月由于暖湿气流不活跃,对强降水过程除了常规资料分析外,相关物理量的分析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阈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然后,根据该区域短时强降水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将短时强降水过程分为副高边缘型、低槽型和台风倒槽型,其中副高边缘型又分为副高和低槽共同影响型、副高控制型和下滑槽副高型,归纳各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系统配置模型,并提炼出表征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阈值。结果表明,淮河上游77.8%的短时强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中低层多有急流、切变线和低涡,地面影响系统多为倒槽、辐合线和弱冷锋。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以及中层上升运动的动力条件下;中低层有较强暖湿空气输送,湿区深厚,强降水发生在假相当位温(θse)大值区顶部;0℃层高度较高,中层风切变小,低层风切变较大,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4.
短时强降水诊断物理量敏感性的点对面检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诊断物理量的准确认识可以帮助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并帮助理解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机制。考虑我国降水观测网的布设特点,结合NCEP最终分析资料的物理量场,以大气水汽总量和最优抬升指数为例,通过点对面检验分析了多个用于表征短时强降水环境特征的诊断物理量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常规的点对点检验是点对面检验的特殊情况。大气水汽总量和最优抬升指数对短时强降水的指示均存在最佳阈值,且140 km范围内的大气状况才对某点3 h内能否出现短时强降水有直接影响。对于水平分辨率为1°×1°的NCEP资料,建议点对面检验的搜索半径和记录数阈值分别为140 km和2个记录。对多个诊断物理量对比分析显示,短时强降水对水汽相关量最为敏感,其次是表征热力条件的物理量,而表征动力条件和垂直风切变的量的指示意义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学原理和物理量诊断,对2008年惠州市“龙舟水”强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且稳定少动,是这次强降水过程持续发生的有利天气形势;南亚高压偏西北气流为惠州强降水提供良好的高空辐散条件;南海夏季风全面爆发,对流云团发展旺盛,低层湿度、水汽通量及水汽的输送偏强且与暴雨落区对应一致;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强降水持续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基于物理量参数的江苏短时强降水预报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澄  孙燕  魏晓奕  尹东屏 《气象》2016,42(5):557-566
本文利用2004—2013年6—8月江苏省三个常规探空站(徐州、射阳、南京)的逐日高空探测资料,计算了51个物理量参数。在物理量参数与短时强降水事件(观测时刻后0~6 h内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基础上,根据物理量参数在短时强降水样本和非短时强降水样本中值域分布特征,最终选定了具有预报意义的16个物理量参数。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物理量参数对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指示作用,根据各物理量参数在各月短时强降水事件中的阈值,确定了江苏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判定指标。采用隶属函数转换法,建立江苏夏季短时强降水预报模型,经实况拟合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地面逐小时降水、物理量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7年4月15日发生在安康东部的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的中层弱冷空气与安康附近的东南暖湿气流交汇时,触发对流产生;低层850 hPa东南气流为局地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比较充沛的水汽;大气低层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高空300 hPa的较强辐散与低层850 hPa较强辐合叠加,提供了较强的上升运动;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一个水平尺度为100~200 km,云顶亮温TBB最低为-56℃,生命史为10 h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对造成忻州市2011年7月2日和29日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虽然高空都存在西风槽,但主要影响系统不同,低层切变线性质不同,低空急流强度不同;物理量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次降水过程的降水强度、强降水落区、范围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对照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检验几种常用NWP产品对2008年7月5日山东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形势场预报和降水预报,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与诸多物理量场的配置紧密相关;暴雨区出现在低层水汽辐合中心移动路径上,位于与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接近处;暴雨区移动方向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θse(500-850)负值中心长轴方向一致,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者均满足时有利于强降水发生;200 hPa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远比仅有低层辐合更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地面强降水区出现在200 hPa强辐散中心所在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每6 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用尺度分离和物理量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8月7日发生在云南新平平掌的局地大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层700 hPa滇缅脊前哀牢山沿线切变线内生成的中尺度气旋,是产生局地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局地大暴雨发生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弱对流环境中,低层局地强水汽辐合为此次大暴雨提供了水汽条件;局地大暴雨发生前垂直螺旋度低层为辐合上升,强降水发生在辐合上升运动减弱期;大暴雨发生在对流云团温度梯度迅速增大的位置,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均无强对流特征;局地大暴雨发生地有逆风区形成,不断南下补充的新对流单体,使得β中尺度回波长时间维持,是导致局地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分析了博州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利用FY卫星云图、TBB资料和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局地暴雨发生的时段和落区,同时对物理量场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由对流层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触发的一次中小尺度天气过程;低层辐散、高层辐合为强降水的形成提供强的动力条件;博州的特殊地形条件和地面东风也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天气学与物理量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2005年夏季曲靖市两次由冷锋切变引发的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上低槽东移过程中,后部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加强700hPa川滇切变和地面冷锋。700hPa上川滇切变南压,地面冷锋加强,有利的水汽输送,造成曲靖市强降水天气发生。低层物理量诊断分析对确定降水的落区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CEP2.5°×2.5°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16年6月22日通辽市强对流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中高层偏西气流带来的弱冷空气叠加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暖湿空气之上,促使对流强烈发展;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大值区和"逆风区"分别对冰雹和短时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高空急流与低层低涡的配置结构,为这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2012年盛夏山东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娟  纪凡华  韩风军  吕博  王健  衣霞 《干旱气象》2014,(3):439-445,45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4日山东省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降水的大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低层冷空气和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低层925hPa和1 000 hPa的充沛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正涡度中心对应强降水中心;地面辐合线和低压环流造成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地面中尺度系统相对应,其位置和维持时间与强降水的落区和时间基本一致。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45 dBZ的强回波区与强降水落区基本吻合;雷达平均径向速度产品逆风区中辐合流场的出现和维持及回波顶高的上升对应地面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和维持;逆风区中辐散流场的出现和维持及回波顶高的下降,对应地面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减弱;短时强降水出现的初期,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出现了一个峰值,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于较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20年降水资料、NCEP/NCAR2.5°×2.5°和ERA5资料,对鄂东北春季极端强降水个例天气系统及物理量的异常度、配置与降水落区的关系进行了分类对比研究。结果发现:(1)鄂东北春季极端强降水有三种典型形势,即地面倒槽型、冷锋前沿型、暖低压型。三类极端强降水过程500 hPa均有南支槽缓慢东移,湖北以东、东北地区到日本有异常强的高压或高压脊,东高西低的形势使降水持续时间长。850 hPa偏南急流异常强盛,鄂东北位于切变辐合区。强降水发生前地面暖低压异常发展,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鄂东北大多数春季极端强降水与低层水汽、中低层垂直速度的异常密切相关。鄂东北及周边为低层水汽辐合和垂直速度异常度绝对值之和大值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巴彦淖尔市2014年5月23日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别从形势场、物理量场、单站资料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500h Pa中高纬度天气形势发展为东脊西槽的经向型环流,上游西南引导气流的建立为暖湿气流向北输送提供了条件。700~850h Pa在我市上游形成的冷涡系统并逐步演变为"人字形"切变对强降水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配合T-Td≤5℃的湿区、上游弱冷平流的进入及下游暖高脊稳定少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2)强降水主要产生于"河套气旋"形成的冷锋前暖锋后,低压带南北向且狭长,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提供了基础条件。(3)随着上升垂直运动的逐渐加强,散度、涡度相互配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作用明显,对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4)从河套南部伸向蒙古地区的高能舌,致使河套地区形成了深厚的暖湿气层,这个暖湿气层的存在为强降水储存了潜在的不稳定能量。(5)单站K≥34℃易产生强对流及强降水等天气。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低空实况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对2018年1月28日陕西中部局地短时暴雪天气机理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局地短时暴雪是在系统性降雪结束之后,低层850hPa、700hPa已经转为干冷的西北气流,水汽条件差,大气低层绝对稳定的不利条件下产生的;有利的条件是:500hPa低槽东移,带来了强的冷空气;低层风速的辐合或中层较强辐合,配合高层辐散,仍然产生很强的上升运动,具有高架雷暴的特点。前期的系统性降水使得低层保持一定的湿度,当上升运动足够强时,将低层的水汽抬升,对局地强降水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8.
2010年陕西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年8月陕西100个测站降水资料、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NCAR的1°×1°逐6h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陕西两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热力和动力学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下,高空冷涡、低层切变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200hPa西风急流和急流轴右侧高空辐散演变对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发展有一定指示意义;两次过程水汽主要来源于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低层偏东气流是强降水持续的主要因素;两次过程冷空气影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卫星云图追踪2002年7月29日~8月1日成都地区的强降水过程,用常规气象资料结合其物理量诊断场分析它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对比物理量诊断场与T213数值预告场,总结数值预告在暴雨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海  康岚 《四川气象》2002,22(4):23-25
利用卫星云图追踪2002年7月29日-8月1日成都地区的强降水过程,用常规气象资料结合其物理量诊断场分析它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对比物理量诊断场与T213数值预告场,总结数值预告在暴雨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