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作者提出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一样,建立优质耕地保护区。阐述建立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区的依据、有关耕地保护区认识问题、建立耕地保护区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对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该文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严峻形势以及耕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人口对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且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该文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严峻形势以及耕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耕地保护态势与社会责任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综合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探讨了耕地保护的责任机制问题.认为政府在耕地保护中应承担主导责任,农民应承担参与责任、企业应承担节地责任.提出了构建新的耕地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现有管理办法;建立耕地保护的激励机制,提高耕地保护意识和主动性;积极推进全民参与的力度;重视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生态环境防治问题等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措施和建议.耕地保护需要构建"大家管、大家用、大家负责"的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5.
练勇 《西部资源》2022,(3):180-182
在城镇化发展推进的影响下,农村地区的耕地保护工作难度日益增加。本文结合耕地保护的实际情况,对当前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困难进行总结,并从耕地保护体系、补偿机制、法律法规、生态退耕、耕地储备机制、监督管理六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促使耕地保护持续完善,保证国民经济实现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地区耕地利用态势及保护开发途径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根据环渤海地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 ,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人口增长、城市化、工矿交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对耕地占用和耕地质量有待提高的态势 ;提出了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域耕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等耕地保护措施 ;探讨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的增地潜力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发展中的耕地保护——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通过对其城市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现状的分析,认真总结其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无锡市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运用“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土地挖潜”等新思维,结合当地实际,重点提出了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实施耕地保护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经济和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进一步吞噬耕地资源,使原本相对稀缺的耕地逐年减少,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体系追在眉睫.而发达国家在耕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对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美国及日本两国耕地保护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为我国的耕地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经过多年调研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新土地管理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资源。文章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含义分析着手,研究评价该政策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同区域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等的实际影响,分析了与此相关的费用转嫁和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耕地保护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SSCI检索出的1998年~2015年共18年的331篇耕地保护研究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itSpaceⅢ、Ucinet及SPSS软件,采用社会网络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近18年我国耕地保护研究可以分为探索研究阶段(1998年~2003年)、全面发展阶段(2004年~2009年)、稳定发展阶段(2009年~2015年);(2)耕地保护研究的知识基础聚类相对集中,形成以"耕地动态变化"、"耕地安全"、"耕地制度"及"经济补偿"四大类;(3)耕地保护热点主要为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及耕地资源五大方面。农户、农民权益及社会责任等则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4)耕地保护研究成果与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政策相对一致,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政策制定及实施。  相似文献   

11.
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土地利用能够通过改变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影响土壤侵蚀,尺度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作用机制也会发生变化。本文针对坡面尺度、小流域/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综述了不同尺度上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其中,在坡面尺度上,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应尺度上的模型有USLE/RUSLE、WEPP等;在小流域/流域尺度上,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关的模型有LISEM、AGNPS、EUROSEM和SEDEM等;在区域尺度上土壤侵蚀评价研究主要是通过尺度上推和宏观因子评价的方法进行。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多尺度综合与尺度转换、土地利用政策效应、土地利用格局与土壤流失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土地沙化是中国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沙化土地治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干旱区使用人工植被和草方格机械沙障等措施治理沙化土地效果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中国学者研发和探索了人工生物土壤结皮等诸多新型、快速的沙化土地绿色环保治理技术。本文评述了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的系列创新性研究,分析了其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全面、准确认识和评估绿色环保沙化土地治理技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出露广泛,土壤和植被是其岩溶生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要素。综述了西南岩溶区的土壤形成与演化、植被生态特征与演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岩溶区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理论,指出岩溶生态重建关键问题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对西南岩溶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及其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曾永年  冯兆东 《中国沙漠》2008,28(2):208-211
沙漠化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地球表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沙漠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汇效应有重要的影响。结合黄河源区沙漠化过程的定量研究,探讨土地沙漠化过程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1990—2000年黄河源区沙漠化不仅表现为面积的扩展,而且表现为沙漠化程度的加重,沙漠化扩展和程度加重面积达1 067.69 km2。根据野外实测土壤剖面样品的理化分析测试确定的不同沙漠化土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结合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获得从1990—2000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导致土壤有机碳流失量达4.11×106 t,每年从土壤中流失的有机碳平均为0.41×106 t。认为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影响了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而且将由碳汇转变为碳源并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同斌 《地理研究》1999,18(1):17-23
在黄秉维先生和老一辈地理学家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国地理学一直都把农业作为地理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尤其是对以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为重点的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极为关注。因此,土壤环境保护一直都是地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鉴于土壤环境保护在我国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着重探讨了黄秉维在土壤侵蚀、土地质量退化和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21世纪食物保障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粮油等主要食物的供需平衡比较困难,其它食物生产存在一些问题,保障食物供给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食物保障的现状、问题,并重新构建了长江三角洲的食物保障体系,对确保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食物供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程鹏  赵文智 《中国沙漠》2021,41(6):148-156
绿洲是由农田、林地、沙荒地、湖泊和湿地等多种景观组成的镶嵌体,农田、林地、沙荒地是该镶嵌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探究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入渗特征对深入了解绿洲内部水循环和水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农田、防护林地和沙荒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及入渗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差异显著,较沙荒地,防护林地和农田0—40 cm土层土壤黏粉粒含量分别增加了100.25%和285.23%,土地利用对干密度和总孔隙度影响较小,仅防护林地表层(0—10 cm)干密度减小(1.37±0.12 g·cm-3)、总孔隙度增大(48.22%±4.56%);(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性能存在显著差异,与沙荒地相比,农田和防护林地土壤初始入渗率分别减小了75.49%和37.05%,饱和导水率分别减小了80.04%和42.02%;(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水流模式,防护林地和农田土壤水流入渗非均匀性显著高于沙荒地,其优先流比分别是沙荒地土壤的3.84倍和5.46倍;(4)土壤初始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与黏粉粒含量显著负相关,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与黏粉粒含量和总孔隙度显著正相关,土壤入渗性能和水流模式均受土壤质地的影响,表明土壤质地是土地利用对土壤入渗影响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东北黑土地是中国粮食生产的“压舱石”。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部分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影响局部区域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粮食供需矛盾加剧的背景下,亟需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局,寻求系统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的解决方案。黑土粮仓全域定制模式以地理学综合思想为指导,系统诊断黑土地退化的关键问题与主导因素,构建多尺度联动、多要素耦合、多技术协同的黑土地保护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解决方案。该模式依托“星—空—地—网”立体监测系统,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全域定制平台,构建3个不同尺度策略:① 市域尺度实施“分区施策”,制定服务于黑土保护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和全域农业区划方案等;② 村域尺度实施“依村定策”,制定不同类型村庄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③ 地块尺度实施“一地一策”,提供黑土保护与种植管理等土壤修复和产量提升精准策略。在齐齐哈尔市开展“市域—村域—地块”多尺度的方案验证与集成示范,以破解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为中国和全球黑土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9.
贵州猫跳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Due to the extremely poor soil cover, a low soil-forming rate, and inappropriate intensive land use, soil eros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Guizhou Provinc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entre of the karst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In order to bring soil erosion under control and restore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itiated a serious of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rojects such as 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me and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and brought about tremendous influences on land-use change and soil erosion in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Maotiao River watershed, a typical agricultural area with severe soil erosion in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 of land-use type in Maotiao River watershed from 1973 to 2007 using Landsat MSS image in 1973, Landsat TM data in 1990 and 2007. Soil erosio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from 1973 to 2007, and soil loss among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were examined by integrating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with a GIS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land use within the watershed hav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oil erosion. From 1973 to 1990, dry farmland and rocky desertified l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ontrast, shrubby land, other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ch caused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in the study area. This trend was reversed from 1990 to 2007 with an increased area of land-use types for ecological use ow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s. Soil erosion also significantly varied among land-use types. Erosion was most serious in dry farmland and the lightest in paddy field. Dry farmland with a gradient of 6°-25° was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soi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 practices should be taken in these area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 makers and planners to take sustainable land use management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20.
The black soil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serves as a “ballast” to ensure China’s food security.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lead to serious black soil degradation in some areas and affect regional food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ood supply and demand worldwide,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eek for systematic, scientific, and econom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