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1978年12月(第七卷)“美国地震危险减缓计划”《技术报告总结概要》第Ⅱ类B 项2,印地震前兆——地震学研究内选译八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办公室要求与其有关的研究技术人员每半年必须对本人所做工作作出小结,对新开研究课题作出答辩,并将这些报告汇编成册,每半年出版一期题为《技术报告总结概要》(Summaries of Technical Re-ports)的专辑。仅就1977年以来而言,以“美国国家地震灾害减缓计划参加者”名义编制的这种题为“地震灾害减缓计划”的专辑,均按下述项目分类:I、地震灾害研究:A、地震危险性:1.大地构造格架,第四纪地质和活断层;2.地震重复性和年代鉴定。B、地震效应:1.地面运动;2.地面破坏;3.地表断裂产  相似文献   

3.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9年8月21日报道,8月20日下午,在东京大学召开的地震预报联络会第74次定期会上,报告了认为东海地震震源区的骏河湾附近有“反转”现象这一异常地壳变化的大地测量结果。一般的说,在地壳变化中,若持续很久的稳定趋势一旦发生急剧变化,就有“发生地震的危险”。为此,在这次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这次“反转”现象在误差之内,尚有继续调查的余地。虽说“不是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变化”,但仍要“注意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4.
据1979年5月15日日本气象厅观测部地震课报道:日本气象研究所地震研究部在东京大学、海上保安厅、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等单位的协助下,从1974年开始动工,经过5年艰苦努力,正式建成海底地震监视系统,并于1979年4月1日开始运用。这项“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研究”计划,作为日本第3次地震计划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1980年美国全国地球物理日地资料中心(NGSTDC)和固体地球物理世界资料中心(WDC)出版了由纳尔逊(J.B.Nelson)等编制的1900—1979重要地震图。此图是根据69份参考文献和报告编制的。所谓“重要”地震系指那些对人类造成重大损害的地震,或者虽然没有造成损害但震级 M≥7.5的大震。图中表示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6年2月召开了政府间地震危险的评定及减缓会议。会后出版了《正式报告》等资料汇编,1978年又出版了《地震危险的评定与减缓》论文集,内容分四个部分(详见本刊本期对此书的介绍),其中《正式报告》中的“一般讨论”等章节,已在本刊第8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1978年地震计划和活动概况》一文中摘用,现再将“地震危险的评定”一节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79年4月为国家科学基金会制定了一份《科学与技术:五年计划展望》报告。报告的“前言”阐述了制定这份报告的过程和意义;其中“观察报告”一节谈到了美国科学技术某些总的设想。这份报告共分四个部份:Ⅰ、科学,Ⅱ、技术,Ⅲ、科学和美国,Ⅳ、科学组织机构。包括十一章,其中第一章“行星地球”中对“地震”作了论述,涉及“地震成因”、“地震预报”、“地震灾害”、“减少地震危险”和“政府政策问题”等内容。现根据这份报告的正式文件复制件将其中“前言”、“地震”和“展望”三节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8.
《国际地震动态》2004,(6):46-46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将于2 0 0 4年7月1 0—1 4日与“第三届大陆地震、紧急救援暨巨灾保险国际会议”同期在北京举行。中国地震学会于2 0 0 4年6月5日就最新的会议日程、报到地点、注册方法、会后地震地质考察等事项发布了“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报到通知”。欲全面了解有关内容的同志可以登录中国地震学会的网站(网址:http ://www ssoc org cn)进行浏览。“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最新消息$中国地震学会办公室  相似文献   

9.
2000年10月6日发生的鸟取县西部地震是日本罕见的无灾害内陆地震。该震发生的所在地区,地表既没有明显的断裂,且该地区平时的地壳运动也是日本列岛中最小的。这类地区的地震预报将是今后应该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文章对日本《地震》2001年第54期第4号刊登的“鸟取县西部地震专题论文”作了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与宁夏地震队联合举办的“1920年海原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5月4日至12日在宁夏银川市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物探大队、辽宁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等十三个单位参加过海原大地震现场考察的同志。国家地震局负贵人丁国瑜同志、地震出版社曹可珍同志及《地震地质》编辑部出席了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常规测震台站的地震月报数据的精度与交换速度,减轻提供与使用报告的工作量和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提出的全国地震台站地震报告交换统一格式(见《台站通信》第52期),编制了一套用微机对“地震报告编辑、打印及存储与磁盘数据交换”程序,简称DBJ程序。用微机对台站地震月报进行数据录入、编辑、磁盘存贮、  相似文献   

12.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记事报》(I.U.G.G.Chronicle)1979年1月第131期18页刊登一则报道,介绍了“强震地震学委员会”(The Commissionon Strong Motion Seismology)的情况,译载如下:强震地震学委员会成立于1977年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的全体会议上。其任务是促进对地震附近记录到的资料的收集、宣传和地震学解释。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震源物理与震波传播特性。对用于工程设计的地动的估计提供可靠的根据将有助于减小地震灾害。该委员会通过其部分成员曾于1978年5月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的“国际强动地震仪器台阵专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9年3~4月第11卷2期登载题为《北美洲地震学的开端》的文章,系摘自鲁比(W.W.Rubey)写的关于1906年4月18日加州地震情况介绍。这个介绍原为国家地震调查委员会的一篇报告。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我们在VAX/780机上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适用的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用这套系统我们在1987年一年里完成了1983、1984两年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年报”共四卷(简称“年报”)。处理“年报”部分的程序主要包括:①原始数据的查错程序;②地震事件的检索组合程序;③震源位置的修定程序;④输出打印程序;⑤震源参数的质量控制和检查程序。这套程序使用广义逆反演方法进行震源位置的重新修定,同时进行了地震震级的重新计算,其修定结果稳定,解决了我国震级系统(Ms)与国际上测定的震级有系统差的问题。从1987年5月开始,用此系统处理“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月刊(简称“月报”)。至今顺利出版了19期(每月一期)。处理“月报”部分的主要程序包括:①5码地震电报的数据转换及查错程序;②国际地震电报转换及查错程序;③寻找初始震中程序;④检索组合程序;⑤修定程序;⑥输出打印程序;⑦形成与ISC交换的数据格式程序。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伊顿(Jerry P.Eaton)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9年4月2日—6日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上作的题为《中加州地震活动性图的时间变化》的报告,其中涉及中加州地震台网的概况,现将该段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6.
1979年3月29日10时01分32秒在新疆库车东北发生了6.0级地震。这次地震波及阿克苏到库尔勒广大地区,震中区有轻微破坏,一人轻微受伤。震前有一定程度的予报,震后进行了考察。本文将对此次地震作概要介绍並对有关问题作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震动态》1979年第1~12期共刊载文章133则,为便于查阅参考,现编印这份全年的目录索引,除按固有的自然科学类别分类列出题目名称、刊期和页数外,为了今后开展地震预报对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参考需要,特将其中涉及“地震社会学”文章补充列出目录索引附后。另外,《国际地震动态》的前身《国外地震消息》原系内部赠阅不定期刊物,从1971年5月至1975年底油印出版了30期;从1976年至1978午6月又铅印出版了30期,并为此编印出版了一份《国外地震消息》总目录索引,均系按自然科学类别分类列出题目,现再将1976年至1978年各期的文章编印一份“地震社会学”补充目录索引,一并附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由于分析任务的需要,笔者1980年有机会接触鲜水河地区的形变资料,特别是通过甘孜—道孚三角成果的计算,觉得“炉霍大震的地壳运动”(见1979年《四川地震战线》2期)一文中有些问题需要商榷。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81年第6、8等期登载了有关国内几次地震谣传的调研报告,引起了有关方面一些反响,陕西省汉中综合地震台的同志在此启发下撰写了《汉中地区暴雨洪灾中的地震谣传及其辟谣对策》的调研报告,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类地震谣传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刊在文字上略有删节,现转载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1980年前后我国一些地区曾发生了多起地震谣传,以及诸如地震虚报等其他有关事件,本刊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研究室的考虑在此提出,希望这些地区的有关同志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整理出调查材料或调研报告投寄该室参考或本刊编辑部选登,以便交流沟通情况,有利于在国内开展“地震社会学”,即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反应问题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华北地区及其海域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至使本区台网微震仪记录限幅,对地震震级的速报带来了困难。为此,我们收集了1979年—1982年12个地震(4.0—6.5级地震)的体波限幅资料,对山东台网的“R”值进行了测算。其结果,通过对1983年11月7日山东荷泽5.9级地震和1984年5月21日的江苏如东县以东黄海海域6.2级地震进行实测验证,基本上和国家局及邻省计算出的震级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