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辽东湾海岸类型及其分布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海岸类型可分为:港湾型基岩海岸、岛礁型基岩海岸、岬湾型沙质海岸、平原型淤泥质海岸等4类;潮间带地貌分为海滩、潮滩、岩滩3类;水下堆积地貌主要有水下三角洲及潮下浅滩。受河流输沙影响,淤积先从河口开始,然后向外围扩散。在湾顶部,地貌及内、外动力条件利于海岸淤涨,但受滨岸海洋水文条件制约,发展不均衡,可出现局部短时间的侵蚀后退现象。海岸工程可控制海岸的演化过程,滩涂地带引种植物可促进海岸持续淤涨。  相似文献   

2.
忻州盆地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地表岩性、地形地貌、含水层埋藏条件等因素的控制,也决定地下水透水性和富水性的强弱。对于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系统的边界类型,其水文地质特征不仅与地形、地貌、地表岩性密不可分,同时也受诸多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受地质、气候和地形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的地下水流系统研究主要探讨了地质、地形和稳态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局部、中间和区域流动系统的组成特征,对非稳态的地下水流系统认识不足。聚焦于研究地下水流系统对降雨变化的动态响应规律,使用HydroGeoSphere构建了剖面二维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数值模型,模拟在降雨的周期性和随机性叠加动态驱动下非稳态渗流场形成的地下水流系统。模拟结果表明,各层级流动系统的空间范围都会随着降水波动而发生变化。局部地下水流系统在雨季并非都处于扩张状态,在旱季也并非都处于收缩状态。各个局部流动系统的同时刻穿透深度之间可能具有无关、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这取决于各个局部流动系统响应降雨变化的滞后性。中间流动系统在非稳态条件下非常活跃,其排泄出口、补给入口和循环路径随时间变化,并强烈影响局部流动系统。通过5种不同含水层参数和降雨情景的模拟对比,发现地下水流系统的滞后性和穿透深度的相关性对含水层各向异性特征较为敏感。下一步,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地下水流系统在季节尺度、多年乃至跨世纪时间尺度气候波动过程中的非稳态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4.
岩溶水流系统特征研究有助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借鉴水文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并量化了典型岩溶水流系统的空间特征以及其水文动态响应、温度场和电导率特征。划分了扇状、树枝状、平行状、梳状4种地下水系来综合反映岩溶水流系统的地表-地下岩溶特征,前两者主管道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裂隙起汇水作用,后两者主管道平行于地层走向,层面裂隙起汇水作用。黄陵穹隆西北翼、西翼和南翼以平行状和树枝状为主,东翼和北翼则以扇状水系和平行状水系为主。不同地下水系结构的形成及区域差异与含水系统和水系的空间关系和级次性密切相关,并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扇状和平行状岩溶水流系统对降雨响应最为敏感,而梳状水系岩溶水流系统响应和衰减过程最慢;基于岩溶地下水温度与出露高程和循环深度显著相关的关系建立了鄂西山区地下水温度线。这一基础性研究可为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研究和当地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微量元素是影响喀斯特地表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水生光合生物在光合代谢过程中能够吸收并去除部分有害元素,然而关于不同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效果和去除潜力如何目前则少有研究。基于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站的野外监测、系统采样和实验测定以及统计分析,构建了由裸岩地、裸土地、耕地、草地和灌丛地5种土地利用组成的植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模拟生态系统,并以其中的地表水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对微量元素去除潜力及控制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水水化学和水生光合生物量受季节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显著;(2)Cr, Mn, Co, Ni, Fe和Zn 6种微量元素浓度在不同喀斯特水生光合生物系统中存在显著差异,浮游-沉水共存系统对Mn, Co, Ni, Fe和Zn的吸收和去除能力优于单一浮游系统;(3)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植被恢复(灌丛地和草地)促使地表水体形成的高溶解性无机碳(DIC)环境,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从而提高了对地表水体中Mn, Co, Ni, Fe和Zn等微量元素的去除潜力。这些认识将有助于岩溶区地表水体水生光合生物群落结构对地表水体微...  相似文献   

6.
《山东国土资源》2009,25(8):76-76
随着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开发新的淡水资源已成为各国重要的课题,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全世界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海水或苦成水淡化技术取得淡水,海水淡化系统与生产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亚洲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尼、中国等地也都积极发展或应用海水淡化做为替代水源,以增加自主水源的数量。在已经开发的二十几种淡化技术中,其中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已达到了工业规模,而太阳能淡化海水技术由于不消耗常规能源、无污染、所得淡水纯度高等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红树林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河川、海岸滩涂潮间带的乔灌木群落,是由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底森林"、"海岸卫士"、"海水淡化器"等美称。作为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惟一的木本植物,它具有防风搏浪、护岸护堤、调节气候等功能,对抵御海潮、风浪等自然灾害,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0,(1):F0003-F0003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是广东海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海洋与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增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水产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9.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是广东海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海洋与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增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水产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0.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是广东海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海洋与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增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水产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1.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由广东海洋大学主办,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洋、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水产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气象过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领域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2.
桂林岩溶千姿百态奇丽无比,曾引起许多中外地学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人们多着重于地表岩溶的研究。 地表和地下岩溶的演化极其复杂。岩溶发育是碳酸盐岩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桂林东城区多年供水勘探揭示的大量地下岩溶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概率研究,结合区内湿热多雨和特定的自然地质条件、地貌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对地下岩溶发育的主要控制进行探讨,研究不同岩性、构造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地下岩溶发育规律、特征、洞穴的充填与岩溶含水层储水特征及供水条件,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讨论了岩溶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3):I0001-I0001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是广东海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海洋与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增殖与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水产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4.
<正>《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是广东海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海洋与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增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水产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0引言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地处渤海莱州湾南畔、潍坊市西北部,是1995年8月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283km2。2003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首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循环经济理念注入全区资源整合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2005年4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这是我国海洋化工领域的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滨海经济开发区地下卤水资源蕴藏量达12亿m3,主要用于发展海洋化工产业;此外,开发区浅海滩涂资源丰富,拥有海岸线28.2km,主要用于发展海水养殖业。发展化工生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海…  相似文献   

16.
龙门岩溶泉水是寒武系石灰岩受东西、北东和北西向构造体系作用的结果。岩层极为破碎,岩溶发育,岩溶裂隙水丰富,并在伊河两岸流出地表形成泉水。泉水化学成分主要是水对岩石溶滤、溶解作用形成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矿化度小于0.41g/L。pH值7.10~7.40。龙门岩溶地下热矿水是褶皱山区边缘地带的深构造断裂岩溶裂隙承压水,是大气降水经过较大的断裂构造带深循环形成的。地下热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水循环的深度。水的化学类型为SO_4·Cl—Na·K型。矿化度为1.87g/L,是一很好的医疗矿泉水。  相似文献   

17.
受当地地热条件的控制 ,温州地区较多地存在温度>20℃的地下低温热水。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主要为山间谷地及山前沟谷地带的冲洪积层潜水和滨海平原内的孔隙承压淡水。与地表水相较 ,它们具有水温高 ,年温差小 ,水质好 ,无污染等优点 ,可用以发展水产养殖业。从查勘地下热水前景着眼 ,温州地区不具备普遍出现地下中 ,高温热水或热泉的新地质构造活动条件 ,但不排除其个别出现 ,这可以通过对本文提供的“地热异常迹象”加以跟踪调查。  相似文献   

18.
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需要研究不同地下水流系统发育模式下渗流场和温度场的互相影响。基于二维潜水盆地多源汇的数值模拟和室内砂箱实验,改变降雨入渗强度,通过砂箱底部加温研究上下边界不同温度差条件下的渗流场和温度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入渗强度加大,地下水流速增大,地下水流系统由单一区域系统向复杂的局部+区域、局部+中间+区域多级嵌套系统转化,水流对温度的再分配影响变大;(2)补给区等温线受下降水流影响下移,排泄区等温线受上升水流影响上抬,其中区域补给区和区域排泄区温度变化幅度最大;(3)砂箱底部加热后,含水层潜水面下降,地下水流速增大,流线循环深度整体变大,滞留带范围缩小。温度差是地热丰富地区的地下水流系统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由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构成的地下水循环运动,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地下水循环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结构单元的组合,存在以含水层特性为依据的介质结构和以渗流场为依据的动力结构2种划分方法。地下水流系统是动力结构意义上的地下水循环单元。近10年来,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取得了显著进展,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地下水循环结构的动力学特性。通过对河间地块地下水流系统的研究,发现潜水面最高点并非地下水分水岭的准确位置。在盆地尺度上,系统研究了沟谷地貌、降水入渗强度、渗透性随埋深变化和盆地厚度等因素对潜水面波形与地下水循环动力结构的影响,初步发现了动力结构的周期性或趋势性演化特征。通过大规模流线路径的精细识别或驻留时间的统计分析,提出了三维地下水循环单元的划分方法。在水文地质效应方面,发现地下水循环的动力结构对地下水年龄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地下水循环的动力结构反映了不同补给区和排泄区之间的水力联系,在盆地尺度地球化学过程、流域尺度生态水文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重点是三维地下水循环的动力特性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短缺的鄂尔多斯盆地内地下水遭受硝酸盐(NO-3)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识别盆地不同地下水流系统的NO-3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湖泊集中区白垩系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化学和聚类-主成分分析划分地下水流系统级次,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NO-3分布特征,综合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分析识别多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NO-3来源及其潜在过程。研究表明:研究区ρ(NO-3)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水标准的地下水样品集中在局部-中间地下水流系统,其超标率达到28%;区域地下水流系统中ρ(NO-3)均值约为1 mg/L。研究区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中ρ(NO-3)分布特征主要与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