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很同意钱学森院士所提出的地理科学是十大科学体系之一的观点。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它研究地表各个圈层的结构及其规律性,以及它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也是社会物质建设的基础。国家各部门经济建设及各类科学的发展,均离不开地理环境。总而言之,地理科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以1980~2005年间的6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经过矢量化后得出哈大齐工业走廊范围内的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三个城市的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两个驱动因子评价指标(驱动效率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对比分析三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性分析。研究表明:大庆市随着石油资源的耗竭,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相对稳定;哈尔滨在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相对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而促使经济不断保持协调稳定发展;齐齐哈尔市驱动因子评价指数尚未趋于稳定,区域经济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资源的消耗。本研究为进一步的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域经济系统,又称地域经济体系或空间经济系统,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域范围的有机组合。地域范围有大小之别,大可至一个领土辽阔的国家或由几个国家组成的集团(如欧洲共同体),小可至省以下的一个地区或一个含有郊区的城市。 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应包括与整个经济领域——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有关的各主要部门。按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至少应包括工业、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商业、城乡建设、财政金融等部门。组成地域经济系统的各部门亦可构成各自的系统,成为地域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不同地域的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4.
现代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进初探——中外发展研究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雷  朱守先 《地理研究》2008,27(4):863-87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市最终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因此,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状态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化的两项基本指标。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往往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发展在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存在着由强变弱的趋势;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发育的影响则要强烈得多。相比之下,中国人口与经济城市化差异过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产业结构发育的长期失衡。  相似文献   

5.
<正> 基础性研究是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强盛、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关键性指标。当代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越来越与国家目标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就日本来说,过去一直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主要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取得了  相似文献   

6.
李小媛 《地理教学》2010,(13):26-27
一、案例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了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影响大的自然资源和优势产业,了解一个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本节所讲的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占有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  相似文献   

7.
曼彻斯特市是一个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紧密相连的城市,是近代英国纺织业中心和工业中心。如果有什么地方能称之为城市工业发展的象征,那就是曼彻斯特市。但是今天的曼彻斯特市正经历着一场与地方的,区域的、国家的和国际的经济变革相应的社会经济大衰退。具有戏剧性的是这种衰退的速度与其早期兴起一样迅速。  相似文献   

8.
在西欧一些国家和美国,社会经济地理学往往特别注意人类活动的非经济(“社会的”、“社会学的”及“公共的”等)的方面,首先是注意作为这种活动主体的人类本身。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研究》一书,198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是马洪和孙尚清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丛书》的一种。《丛书》是国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哲学社会科学部分的重点项目。 《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研究》的作者陈栋生和陈吉元两位研究员,一直从事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的研究工作,特别对地区工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经济区划等方面的研究更为卓著。此书是对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研究的深入总结。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借鉴国际安排地区  相似文献   

10.
景观是由一组相互作用的植物群丛或生态系统组成、并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具有数平方公里范围的区域;所以,景观生态学就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景观结构组分或称景观要素,是指几个原生的镶块体(Patch)、四种类型的廊道(Corridor)和一个模地(Matrix)。本文引用实例说明大镶块体在景观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演变特点及格局,对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贸易畅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梳理了2001年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演化历程,并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敏感性行业度量及k值聚类算法等,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商品结构及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日趋集中,能源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2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各国出口优势行业基本一致;3中国与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且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国家存在一些敏感性行业,出口方面涉及服装鞋帽、矿物制品及交通运输设备等,进口主要涉及能源、矿砂及一些资源初级加工品;4由于国内各省发展差距明显,中国出口商品的空间连续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中心地方沦(Central Place Theary)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通过研究德国南部的聚落分布所发现的地域经济规律。克氏理论的基本点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聚落在地域上呈三角形分布,其吸引范围为六边形;由于“门槛人口”不同,经济活动的中心有等级序列的区分,市场原则下的地域结构可由K=3模型刻画;若考虑交通和行政因素,其结构又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朱俊凤 《中国沙漠》2004,24(4):518-518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人民币,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范围沙尘暴不断侵袭我国的北方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国家的密切关注。在这种形势下,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动关系,运用Multilevel P2模型分析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从组织结构层次和个体层次探讨国家间经济联系形成的机制。研究发现: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促进经济联动的基础,区域内部的贸易与投资等能够加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本存量、产业结构等因素具有提供者效应,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因素具有接受者效应,都能够增加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动性。  相似文献   

15.
二元区域结构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开忠 《地理学报》1992,47(6):499-506
二元区域结构是发展中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在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二元区域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论证:(1)二元区域结构有传统和现代之分,前者以部门-空间分工为基础,后者以等级-空间分工为基础;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传统结构逐渐为现代结构所替代,而并不意味着二元结构的消失;(2)核心-边缘区际增长是不平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均收入差异扩大,各个国家区域人均收入差异的变化并没有一个普遍模式;(3)区域一体化是一种综合的区域发展方法,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应是逐步建立统一的生产地区专业化体系与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 力模型,从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经济联系强度等方面对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状况进行实际测度, 定量分析其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结果表明: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 域差异明显,并且表现出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联系,这种轴线的方向和路径具有一定规律性;上海对江浙中心城市 的经济联系强度大,并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形成圈层结构分异;苏锡常经济圈内部经济联系紧密,南京和杭州对外 经济联系不强,中心地位亟待提高;交通是宁波对外经济联系的最主要障碍。总之,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经济发展 水平是其对外经济联系的前提条件,而加快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强 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然这还与距离、行政区划和历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al Society)于1988年1月13日庆祝建会100周年。它在地理学普及和广泛宣传有关我们星球地理知识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北美洲辽阔地域的开发为地理学研究活动和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美国地理学会(建于1852年,于纽约)的面前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些任务。但是为了对国家自然宝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仅靠这个科学—社会组织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促使联邦政府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组织了几个大的考察队(Кинга,Уэйлера等),以后又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机构,创建于1879年的地质局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于会录  李飞  林英华  崔亚婷 《地理研究》2021,40(9):2399-2425
首先,提出国家需求概念,在总结国家需求结构及其演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双边关系中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的三个模型:相对稳定型、合作优化型、关系紧张型。认为国家需求和人的需求一样,存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跃升的演变趋势。“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是需求层次升级的前提条件,但这种满足具有方向性、主观性、阶段性。其次,运用国家需求结构演变模型分析了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地缘政治环境,提出了维持中俄北极合作良好态势的对策建议:美国是中俄北极合作发生变数的能动力量,妥善处理好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政治互信是中俄北极合作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双方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提高合作项目的透明度,向国际社会分享项目对生态环境和原住民影响的相关数据;加强战略沟通扩大共同利益,维持与美国盟友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非北极国家,中国应该坚持对北极事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最后,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理论能够解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学派的核心观点;双边国家需求结构演变模型关注国际关系发生突变的规律性;国家需求结构演变理论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青海工业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结构转变的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新世纪提出的宏伟战略,也是青海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在考察并总结建国以来青海工业发展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点轴渐进—东西两翼"工业发展模式作为青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青海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实现经济起飞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平衡的3个方面(数量、结构和功能),基于能值理论和能值分析法构建生态经济数量平衡指数(Q)、结构平衡指数(S)、功能协调指数(F)及生态经济平衡综合指数(C),对岷江上游五县的生态经济平衡现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经济数量平衡状况以汶川、茂县和理县较好,黑水和松潘较差,这与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壤侵蚀强度及水电开发规模紧密相关;结构平衡状态以松潘最好,汶川次之,茂县、理县和黑水较差,这与水电开发及土壤流失等因素密不可分;功能协调状态亦以松潘最好,汶川次之,茂县、理县和黑水较差,这归因于各县的产业结构及对外开放程度不同;就生态经济平衡综合水平而言,汶川最好,松潘次之,其他三县较差。鉴于此,岷江上游各县应加强土壤流失防治、控制水电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并加强对外交流,从而提高系统生态经济平衡水平,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