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硬包体模型进行了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随着载荷的不断增加,探讨了位移场、应力场和可恢复的弹性变形势能场。所得结论对研究孕震过程、前兆机制等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运用自行开发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对包体与母岩间软、硬接触对包体试样破裂模式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认为:软、硬接触对包体试样的破裂特征和试样最大承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软接触对包体试样的破裂特征和最大承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包体本身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硬接触时包体试样的破裂特征和最大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包体和母岩的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3.
宋锦良  聂永安 《地震研究》1999,22(4):372-375
用光弹性法分别研究了一组含软包体,等模量包体,及硬包体的复合模型中的应力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硬包体中的应力更高,硬包体的存在的乃是复合模型中形成和积累高应力区的结构构成条件,从而为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硬包体模型进行了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随着载荷的不断增加,探讨了位移场、应力场和可恢复的弹性变形势能场。所得结果对研究孕震过程、前兆机制等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包体模型应力集中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治平  尹祥础 《地震研究》1998,21(3):247-255
本采用二维弹性介质圆形包体模型,运用连续介和学理论求解出包体内外的应力场、位移场、平均应力、最大剪应力以及能量密度的解析解,从而讨论了硬、软件包体的应力集中特征;  相似文献   

6.
含硬包体试样破裂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初步研究了含硬包体试样在双轴加压时试样的最终破裂形式及硬包体的变化状况.岩样破裂形式侧向以压剪裂为主,表面出现两类:一类为走滑伴以逆冲断裂;另一类为冲断裂.当岩样内的硬包体与试样为硬接触时,则硬包体有的破裂,有的未破;为软接触时,则主破裂绕过硬包体.最后,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岩样内的硬包体形成应力集中、屈服、软化直至破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研究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 ,并利用震例研究了长期地震活动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的普适性。为了理解以上特征及地震前兆综合特征 ,应用解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二维圆形包体、二维硬软复合包体进行了研究 ,并推导出半无限流变介质中三维包体产生的粘弹性位移、应变、地倾斜解析表达式 ,详细地计算和分析了球形包体在地表产生的体应变的时空演变过程 ,从而使孕震模型理论化。应用理论研究结果 ,对地震前兆的时空演化进行了解释 ,提出了长期预测和中短期预测方法 ,并应用于实践 ,取得 5次地震的长期、中期预测的成效。主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含典型裂纹系硬包体复合模型的应力场及破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硬包体孕震模式力学机制研究,分别对含雁行裂纹系及组合裂纹系的硬包体复合模型,在单轴压力作用下的应力场及破裂特征作了实验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在硬包体中,逆向雁行裂纹系和T形裂纹系是孕育强震并易于发震的有利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9.
地震孕育体源流变模型(二)——应变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弹性包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变介质包体模型理论的应变场的理论解,导出流变介质中的包体在任意一点产生的正应变、剪应变及体应变的粘弹性解析解,即正应变、剪应变和体应变的表达式. 通过计算三维粘弹性介质中球形硬包体与软包体在地面引起的体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得到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果,即球形硬包体在地面产生的体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出现了特征不同的3个阶段(, , ),它与大量地形变资料出现的, , 阶段相似,而球形软包体却没有这个特征. 这些结果对地震前兆的形态特征、前兆的象限性、前兆时空演化的阶段性、短临前兆突发性以及前兆异常时间的地区性等的解释具有启示意义. 这为地震前兆物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为实现地震的物理预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震孕育体源流变模型(一)-位移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地震孕育过程,在弹性包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变介质的体源包体模型理论.本文基于弹性包体模型的位移场的解析解,运用流变力学理论中的对应原理,导出流变体介质中,包体在任意一点的3个方向分别产生的位移的粘弹性解析解.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WiththefurtherstudyonthefinestructureofcrustandapplicationoftheCTtechnologytotheresearchonthecontinentaldeepstructureinNorthChina,thenon-heterogeneityofcrustanduppermantleintheseareashasbeenclearlyacknowledged.Zeng,etal(1991)gavethefocalmodeloflargeearthquakeinNorthChina,inwhichthemostimportanttraitisthetransversenonuniformoftemperaturedistributiononthetopofthemantle.Liu,etal(1986)studiedtheseismictomographyofNorthChinaregion,andindicatedthattherearemanydifferentlowervelocityare…  相似文献   

12.
陈宇坤  聂永安 《地震学报》2000,22(6):596-605
通过对坚固体孕震模型应变能密度场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对地震孕育过程、初始破裂、始裂条件和破裂的传播方向等问题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结果表明:孕震过程初期,软弱体部位应变能密度水平很高,但在孕震过程后期,其应变能密度增量水平变小,坚固体及其与直立断层交汇部位的应变能密度增量迅速变大,成为应变能密度增量最大的地方,从而使弹性模量比较大的坚固体与直立断层交汇处成为最先破裂发震的部位.破裂在直立断层端部的坚固体内沿着与断层成近于直交的方向传播,这样,理论上确定的破裂方向与实际计算的破裂方向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Rupturetheorybasedonenergyconceptdisplaysthatstrainenergyanditsvariationinrockistheinvestigationrelevanttothebehaviorofrockdeformationandfracture.Itisoneofthemostimportantcriteriatodeterminethefractureposition,rupturingcondition,fracturedirectionaswellasrupturingscale.Therefore,toresearchonenergyfieldsofstrongearthquakes(focushasgreattheoreticalsignificancebothinunderstandingtheenergystateanditsvariationinthefocalarea,andincarryingoutexplicitpredictionforthetime,thelocationandthema…  相似文献   

14.
基于坚固体孕震模式,参考板内地震孕育特征和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4层地壳结构模型,对近地表形变场和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相对稳定,出现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相对稳定,出现形变空区,在孕震的中短期阶段,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平均应力明显增强,这是各种前兆异常出现有规律的迁移变化,即从外国地区逐渐向强震震源区迁移、集中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5.
AnexperimentalstudyonfracturalfeaturesofconcretesamplescontaininghardinclusionZHAOYONGXU(许昭永)1)BINWANG(王彬)1)JINMINGZHAO(赵晋...  相似文献   

16.
地震孕育过程中形变趋势变化形态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变介质包体模型理论中体应变解析解计算分析了孕震过程中不同观测点的形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硬包体产生的体应变具有明显的3阶段过程,软包体却只有2个阶段的特点,但它们的形态特征不仅都具有象限性与地区性,而且还随震中距的不同而不同。岩石实验结果也表明,观测点距破裂面的距离不同,其形态特征也不同。在理论分析与岩石实验结果一致的基础上,分析了张北地震与景泰地震前形变异常的形态特征,即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与象限性;并且形态特征随震中距的变化而不同;变化幅度也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基于对形变异常形态特征的理解,提出了利用形态特征预测、判断发震地点及孕震状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ntroductionThe rock medium shows mainly elastic character under low-temperature, low-pressure and external force of short duration, but it shows rheologic property under high-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and long-time external force. It is right that rapid earthquake faulting process of only about ten seconds is analyzed by the elastic theory. But for the earthquake generating process continuing over hundreds or thousand years, the rheologic property of rock must be considered (ZHANG, 1987; YI…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构造热涌模型的进一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造热涌模型是为解释全球岩石圈和若干局部构造运动特征而提出的一种动力学模型 ,它强调在岩石圈的分层结构中 ,层的介质相对而言有“软”、“硬”之分 ,硬层内近垂向裂缝发育 ,软层物质可沿层间流动和沿硬层内裂缝上涌 ,因构造裂缝的开合是变化的 ,对软物质上涌起控制作用。依据近几年来岩石圈的一些探测成果 ,将构造热涌模型发展为层块构造热涌模型。本文阐述了构造热涌模型的要点和立论根据 ,并根据这个模型对一些构造现象和板块构造理论面临的一些困难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