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西藏定日一带三叠系新发现的鱼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地质大学西藏队在西藏定日县进行 1∶ 2 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 ,在定日县海拔 470 0 m的卡贡三叠系曲龙共巴组上部采获两块西藏喜马拉雅鱼龙( H imalaysaurus tibetensis)化石。该类化石除董枝明 [1] 在西藏聂拉木县土隆剖面上首次报道之后 ,在其它地区还未见报道。两块化石均为鱼龙前肋骨 ,大者长 2 0 cm,直径 4cm,横切面上可清楚地见到脊椎动物骨骼的哈佛氏构造。肋骨中密质骨部分具明显的纤层骨组织 ,且具分层现象。松质骨部分被密质骨包围 ,由放射状的方解石晶针组成 ,晶针一般长 0 .1~ 0 .3cm。与董枝明[1] 发现的个体进行比较后发…  相似文献   

2.
杨春燕  刘建  张玉光 《地质学报》2021,95(8):2318-2332
甘氏四川龙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兽脚类,其层位为侏罗系沙溪庙组上段.本文甘氏四川龙产自四川广元河西化石点,中等个体,体长5 m,选取了左侧肱骨骨干,制取横切面的化石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骨组织显微结构特征,表现为:①甘氏四川龙的肱骨横截面上,由外到内可依次观察骨外膜骨、纤维板层骨(纤层骨)、骨骼重建区、骨内膜骨和髓腔.②薄片最外侧具有灰黑色絮状结构,可能为骨外膜骨的纤维层,其内不发育脉管,骨外膜骨的内层较薄,脉管和骨陷窝均较少,且排列不规则;纤层骨的厚度较大,其上发育大量的脉管,脉管以线状、丛状为主,有少量圆形和椭圆形;纤层骨被生长停滞线(LAGs)分为若干骨板,每层骨板厚度较大;在三角脊下方的纤层骨外侧区域有一处骨骼重建区,哈佛斯系统密集,最大代数可达3代.③具有三条LAGs(两条在纤层骨,一条在骨骼重建区),均较为浅淡;骨骼重建区厚度较薄,最大哈佛斯系统代数为3;骨内膜骨的胶原纤维整齐而平行,分层,外侧有脉管;髓腔无骨小梁,完全被方解石充填.上述骨组织特征表明:此甘氏四川龙个体的肱骨生长速度快,骨组织对运动和三角脊生长敏感,以骨组织重建来作适应和调整,年龄约为3~5岁,处于第二生长阶段初期.  相似文献   

3.
现生双胚层动物绝大多数为海生生物,极少数生活在淡水中。然而,双胚层动物化石类型无一例外的发现于海洋沉积物中。尽管寒武纪以后地层中保存的双胚层动物化石多数为骨骼建造,但前寒武纪—寒武纪界限附近缺乏骨骼构造的腔肠动物也一样能保存为化石。在生物演化历史的长河中,多孔动物仅仅是一个侧枝,腔肠动物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因此探索以腔肠动物为代表的双胚层动物的起源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拟对这几年来对双胚层动物起源的研究状况及进展做一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4.
牙齿是动物获取食物的武器;骨骼不仅是脊椎动物躯体的支撑结构件,还参与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是血液的缓冲剂。牙、骨都是生物作用形成的矿物,对其进行矿物学研究,有助于探索动物和人体内的生物化学作用,促进生物矿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发展。六十年代以来,这方面的工作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对收集到的10件动物和人的骨骼和牙齿以及鸟粪石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士涛  郭宪璞 《地质论评》2015,61(6):1205-1210
本文主要报道采自新疆巴楚一间房剖面晚奥陶世恰尔巴克组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中具有外骨骼无颌类的头甲标本,其中一件头甲甲胄背部保存了清晰的眶孔、松果体,另外两件头甲腹部甲胄分别保存了口孔及鳃区鳃囊独立开向体外的6对外鳃孔等的外部形态构造,并初步讨论了其与国内外奥陶纪——泥盆纪具有外骨骼无颌类的异同关系。由于此次研究的头甲背部化石不具有志留纪——泥盆纪通常背甲背部前端具有的鼻垂体孔,而另外两件头甲腹部具有鳃区鳃囊独自开向体外的外鳃孔等构造特征,从而揭示了该地区晚奥陶世脊椎动物群具有的特殊性及独立性。这是自寒武纪发现以软体印模为主要特征的脊椎动物之后,首次在国内对前志留纪的具外骨骼的脊椎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详细报道。本研究对于了解、研究早期古脊椎动物的发生、演化,具有脊椎动物生物学依据及其分支系统的建立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卢立伍  谭锴  王曦 《地学前缘》2020,27(6):371-381
鲟形鱼类是一类脊椎骨尚未完全骨化、鳞片极度退化的原始辐鳍鱼类。本文重新系统描述了该类别中时代最古老的中华原始软骨硬鳞鱼(Eochondrosteus sinensis Lu,Li et Yang, 2005),补充并修订了其古生物学特征。该鱼类具有扇形的下鳃盖骨、多块条形鳃条骨、较大的喉板骨、具齿的上、下颌,且全身仅在尾鳍上叶具有鳞片等特征,可以区别于鲟形鱼类其他属种。初步的支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Eochondrosteus可能是鲟形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与所有其他鲟形鱼类的祖先类群构成一个姐妹群;同时其具有一些古鳕类才普遍拥有的特征,如相对较大的喉板骨和眶下骨等,有可能是原始辐鳍鱼类向鲟形鱼类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这一鲟形鱼类化石产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50 km的方山口组深灰色粉砂质页岩中。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和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对比,该鱼类的时代有可能是早三叠世,而非命名时认为的晚二叠世,但仍是迄今已发现的时代最古老之鲟形鱼类。  相似文献   

7.
候奎  陈延成 《岩石学报》1990,6(4):85-91,T002
叠层石有正常叠层石和骨骼叠层石之分。与葛万藻有关的骨骼叠层石分为骨骼葛万藻叠层石、骨骼葛万藻核形石、骨骼葛万藻藻鲕和骨骼葛万藻凝块石等四类。骨骼葛万藻藻鲕是由葛万藻藻球经过重结晶作用而变成的。镜下观察,这种鲕由葛万藻及其捕获粘结的碎屑颗粒、葛万藻重结晶残余结构和重结晶方解石晶体三部分构成。骨骼葛万藻藻球是潮间和潮下低能环境中形成的,它为鲕的生物成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恐龙骨骼化石与其它脊椎动物骨骼的微量元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比分析恐龙骨骼化石及其它脊椎动物骨骼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组合。结果表明稀土,砷,钡,铀元素在恐龙骨骼化石中的含量远高于其它脊椎动物骨骼,需锌元素的含是情况却与之相反;同时进一步分析推测得出:这种砷,钡元素含量的高异常和锌元素的低异常,极可能是导致四川盆地恐龙动物群集群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钙质生物骨骼形成作用生物硬体是软体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理作用产物。他们的矿物组成、晶体形态、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其形成方式、分泌组织、矿化机理也不相同,现分述于下:(一)钙质生物造骨方式按碳酸钙来源大致可分三种:(1)生理作用:为低等两侧对称植物的造骨方式,当藻类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状体下部吸收重碳酸酐HCO3-和Ca++,而在叶状体上部以Ca(OH)2分泌出来,同时与Ca(HCO32反应,造成碳酸钙沉积,围绕叶状体呈鞘或套子。  相似文献   

10.
辽西四合屯脊椎动物集群死亡事件:火山爆发的灾变记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辽西北票以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Zhangheotherium为代表的四合屯脊椎动物组合发现于义县组下部湖相沉积中,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中期(J—K界线144 Ma)或Valanginian晚期(J—K界线136 Ma)。化石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及无脊椎动物和被子植物,孔子鸟类群和具“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共生。野外发掘表明,化石完整地保存骨骼硬体及羽毛、食物、胃石、卵等软体及生理组织,确认多次非正常生物集群死亡事件。在四合屯发掘剖面上,含化石正常沉积的湖相页岩与火山喷发事件形成的沉凝灰岩互层,中酸性火山爆发形成的环境突变效应是导致脊椎动物集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沉积地层与层控夕卡岩矿床间的成因联系至今尚未完全查明。在安徽铜陵地区广泛分布的志留系—三叠系沉积地层中发育有大量层控夕卡岩Cu(Au)矿床,这些矿床成为研究沉积地层与层控夕卡岩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的典型案例。岩石学研究表明,铜陵地区泥盆系至三叠系地层中存在3种岩性突变界面:粉砂岩与白云岩相变组合、灰岩(或白云岩)与硅质岩相变组合和白云岩与灰岩相变组合。其中,前两种组合是区内层控夕卡岩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各组地层沉积岩中的成矿元素含量较低,自身难以富集形成具规模的矿体。但是,在局部地区石炭系白云岩中的Fe含量较高,具有形成矿胚层的潜力。综合分析表明,铜陵地区层控夕卡岩矿床主要受控于矿胚层、构造-岩性组合、有机质和蒸发岩-膏盐层,其中,构造-岩性组合是主要控制因素(必要条件),而矿胚层仅为部分矿床的形成起到预富集作用,蒸发岩-膏盐层仅为部分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硫源以及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发挥吸附和还原作用,有机质也仅在部分矿床成矿过程中发挥吸附和还原作用。这些有益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总结层控夕卡岩的形成机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实际材料,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标本表面改造痕迹的认识,对痕迹性质(种类)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工作为基础,对痕迹在骨骼表面的分布组合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痕迹研究结果支持了发掘者此前提出的关于黄龙洞骨骼堆积属于原地埋藏的研究结论,并表明:黄龙洞内古人类的狩猎与屠宰等活动,是造成洞穴内骨骼堆积的主要原因;当时古人类可能在居址附近猎获动物后,将动物集中到洞穴内进行过较细致的屠宰。居住在黄龙洞的古人类屠宰技术行为主要有:切割、刮切、砍斫和砸击等。大多数切割痕迹主要是为了剥取肉食,部分位于骨骺端的切割痕迹以及砍斫痕迹是肢解行为的结果,而砸击痕迹则与取食骨髓以及骨器制作的行为有关。与人工痕迹同时出现的动物改造痕迹还反映出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对人类遗留在洞穴内的骨骼有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13.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13,(4):652-652
200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省诸城市白垩纪恐龙化石地点展开第三次大规模发掘。在该市上白垩统王氏群地层,发掘出包括部份颅骨、下颌、牙齿、脊椎及肋骨在内的一种纤角龙科恐龙骨骼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人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运用X射线微区衍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与能谱测试技术对淡水鲈鱼硬体组织的鳞片、牙齿、鳍骨、蝶骨和脊椎骨中无机矿物做了成分与结构方面的探究。结果表明硬体组织中的矿物相均为羟磷灰石,化学成分呈现缺Ca富P的特征。鳞片中羟磷灰石晶胞参数具有较大的变动范围a=0.941 8~0.947 7 nm,c=0.684 1~0.690 3 nm;骨骼中a=0.942 6~0.945 7 nm,c=0.687 3~0.688 7 nm;牙齿中a=0.946 3 nm,c=0.688 0 nm。晶粒尺寸达到纳米级别,计算结果为D_鳞=7.204~13.711 nm,D_骨=14.088~17.077 nm,D_牙=28.219 nm。结晶度由好到差的顺序为:牙齿→骨骼→鳞片。X射线衍射图表明,牙齿、鳞片和骨骼中羟磷灰石晶体均具有择优取向结晶特点,取向因子R计算结果表明硬体组织中羟磷灰石均趋向沿c轴择优取向生长。生物矿物结晶度及择优取向是组织功能和有机基质调控的结果。X射线微区衍射技术能无损、有效的获取生命微晶体的结构信息,适合生物矿物研究。  相似文献   

15.
贵州水城-纳雍锰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城-纳雍锰矿是106地质大队于本世纪初在水城一带发现的,皆属表生氧化锰矿床类,锰矿产于中二叠统茅口组第二段。氧化锰矿石仅分布在地表附近,沿倾斜一般向下延伸30-70m即全部变成原始锰矿胚层(含锰、微含锰的硅质灰岩、含硅质灰岩、含钙质硅质岩及石灰岩等)。研究表明,原始锰矿胚层是在茅口晚期黔中台沟相带内形成的富含锰质的热水沉积岩。流体包裹体测定,均一温度为105℃-178℃。锰矿胚层是表生氧化锰成矿的物质基础,本区锰矿是在适当的外因条件影响下,特别是水的作用下,通过矿胚层中杂质元素的淋失作用和锰质相对富集而形成的,是典型的锰帽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生物成因磷灰石的主要特征周玲棣刘永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磷灰石生物成因磷灰石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各种成因地质体中均可见到,在生物界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脊椎动物硬组织(骨骼、牙和角等)的主要矿物成分。脊椎动物死亡后...  相似文献   

17.
王士涛  郭宪璞 《地质论评》2017,63(6):1602-1612
新疆巴楚地区中—晚奥陶世古鱼类化石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具外骨骼的古脊椎动物,也是世界最早的具外骨骼的古脊椎动物群之一。同时,该动物群是世界最早的、保存良好、数量较为丰富的具外骨骼的古脊椎动物群。本文仅对该古鱼类动物群中的巴楚鱼目、巴楚鱼科的美丽巴楚鱼(Bachuiaspis elegans WangGuo)及目、科未定的郝氏圆头鱼(Cyclocephalaspis haoae WangGuo)代表分子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描述和研究。指出该类鱼化石未见鼻垂体孔或鼻垂体孔极不发育,区别于早期和后期的鱼类化石,但头甲的腹部具有鳃区鳃囊各自独立开向外界的外鳃孔,明显地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和鱼类演化之中间环节或链条,反映了该动物群的原始特征和生物学系统发育上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8.
古脊椎动物多样性数据资源是研究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古脊椎动物物种名录是研究古脊椎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及时了解古脊椎动物分类单元数据的更新,可以实时掌握古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基于“深骨”数据库,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5年古脊椎动物不同类群新分类单元的年变化特征、分布地、发表期刊以及主要贡献的机构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全球新增古脊椎动物分类单元2662个,涉及文献1946篇,在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后,古脊椎动物新分类单元和文章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近5年全球古脊椎动物新分类单元模式标本主要分布在古脊椎动物化石资源丰富、经济和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新西兰、阿根廷和德国。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Cretaceous Research、Historical Biology、PeerJ和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等刊物是新分类单元发表的主要载刊,而贡献度最高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和美国自然...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南漳/远安动物群特征及其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资料整理和野外调查,本文认为南漳/远安动物群是产自于嘉陵江组三段顶部纹层状灰岩、微晶灰岩中,以海生爬行动物为特色,伴有大量菌藻类和软体动物的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Spathian晚期的动物群落。该动物群中的海生爬行动物为幻龙类-鱼龙类-汉江蜥-贵州龙-湖北鳄类的组合特征。湖北鳄类相对其他海生爬行动物类型,数量最多,多样性最为丰富。独特的骨骼特征暗示其位于脊椎动物食物链的最低层。大量分异度较高的海生爬行动物在同一群落中出现,暗示在Spathian晚期,海洋生态系统可能已经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南东缘下白垩统新隆组钙质粉砂质泥岩中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化石保存良好,骨松质层清晰可见,经初步鉴定为白垩纪时代恐龙的骨骼化石。进一步发掘研究化石,对研究广西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及生态环境、十万大山盆地发展演化和发展旅游地质产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