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鲢、草鱼是传统池塘养殖的四大家鱼的2个重要成员,其遗传资源评估与管理、性状遗传基础研究、功能基因从头克隆等迫切需要序列已知标记连锁图谱工具。本研究将已有鲢连锁图谱新整合53个草鱼微卫星DNA标记和28个鲢InDel-RFLP标记,构建了鲢已知序列标记连锁图谱,标记数326个,达到中等密度水平。构建的图谱将为鲢、鳙资源评价和管理、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等提供工具。另外,本研究初步比较了鲢、草鱼间标记共线性排列,发现两物种染色体既存在共线性,也存在明显重排。 相似文献
2.
利用RAPD和AFLP标记 ,以一回交家系 [(Miyagi×Hiroshima)×Miyagi]为作图群体 ,构建了太平洋牡蛎的遗传连锁图谱。用经过筛选的 3 3个RAPD引物和 1 1个AFLP引物组合 ,对父母本和 80个子代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共得到母本分离标记 1 93个 ,其中 1 44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父本分离标记 1 5 6个 ,其中 1 1 1个符合 1∶1孟德尔分离规律。雌性框架图包括 99个遗传标记 ,定位在 1 2个连锁群中 ,覆盖 985 2cM ,标记间平均间隔 1 1 3cM。另外有 3个三联体 ,7个连锁对 ,图谱共覆盖 1 1 6 5 7cM。雄性框架图包括 72个遗传标记 ,分布在 8个连锁群 ,覆盖 81 1cM ,标记间平均间隔 1 2 7cM。另外有 4个三联体 ,3个连锁对 ,图谱共覆盖93 1 8cM。 相似文献
3.
水产动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是实现对水产动物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基础,同时也是运用分子标记实现基因辅助育种的有效工具.通过评价不同分子标记作图的优缺点,介绍水产动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使用的分离群体,提出了适合水产动物遗传图谱构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用微卫星和APLP标记分析了中国刺参(♀)和日本红刺参(♂)杂交子一代的遗传特性。2对微卫星标记对两亲本及其杂交子代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两亲本,为真正的杂交种。8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37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265个,多态位点比例69.8%;238个位点在子代中发生分离,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位点175个,其中母本69个,父本66个;偏离孟德尔分离的位点43个;异常分离位点20个。子一代与母本间的遗传距离为0.0391,小于其与父本之间的遗传距离(0.0999),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上与母本较近。 相似文献
6.
采用AFLP标记技术结合"拟测交"策略,对泥蚶父、母本和109个F1全同胞个体进行了遗传连锁的分析研究,构建了泥蚶的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在638个分离标记中,符合1:1孟德尔分离类型位点的母本和父本分离标记分别为235和259个;3:1孟德尔分离类型位点59个。雌性图谱包括21个连锁群,标记间平均间隔为8.12cM,图谱共覆盖1737.8cM,覆盖率为83.1%;雄性图谱包括20个连锁群,标记间平均间隔为5.81cM,图谱共覆盖1388.2cM,覆盖率为84.7%。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公共核苷酸数据库中筛查到8条含有微卫星DNA的序列,并根据筛查出的微卫星DNA序列设计合成了5对引物,此外还使用了细江蓠的4对已知微卫星DNA引物共9对引物在采集自青岛的26株野生龙须菜个体中进行扩增,结果筛选到2对引物可扩增出具有多态性的产物.然后利用5对龙须菜的微卫星引物对6个龙须菜品系和另外2个种外物种细基江蓠和菊花心江蓠进行系统学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不同样品之间Nei氏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显示青岛野生龙须菜QD与栽培品系981、石岛的龙须菜样品SD与龙须岛的龙须菜样品LD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而来自委内瑞拉的龙须菜样品LV与青岛野生龙须菜之间的差异远远高于种内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蟹类微卫星DNA标记的筛选及其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卫星DNA标记是近年来最受研究者青睐的分子标记之一.由于其具有高度多态性、共显性遗传、基因组中含量丰富且随机分布等特点,已被应用于种群分化研究、亲缘分析、基因连锁分析、进化以及生态学研究等许多领域.近年来,蟹类微卫星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文中对蟹类微卫星分离方法、引物设计、遗传学特性以及在种群遗传、家系分析、遗传多样性评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微卫星分析中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结巴"带(stutter bands)和上游等位基因"扩增丢失"现象(upper allelic dropout)的产生原因以及对微卫星基因型判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菱鲆与耐高温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SSR)技术分析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耐高温相关特性,为耐高温大菱鲆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合适的分子标记.将大菱鲆经过高温实验处理,区分为耐高温组与高温敏感组,用于实验分析.采用Salah.M法抽提大菱鲆肌肉组织的DNA,根据已知的30个大菱鲆微卫星位点的侧翼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微卫星引物PCR(SSR-PCR)扩增.对PCR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个体统计,最后进行微卫星位点与耐高温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1个微卫星位点与大菱鲆耐高温性状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有3个微卫星位点与大菱鲆耐高温性状存在正相关性,其中位点Sma-USC27 286 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耐高温性状的正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383(P<0.01),其余2个位点为一般显著性相关.微卫星位点Sma-USC27所扩增出的差异等位基因片段可作为分子标记指导耐高温大菱鲆的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盐碱地区氯化物型地下水进行了鲢鱼幼鱼(L=5.4~8.2cm)对盐度(pH=8.60±0.18)、碱度(pH=8.74±0.34)及盐碱混合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鲢鱼幼鱼对盐度的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2,9.0,8.6和8.2g·L-1;对碱度的相应LC50值分别为51.4、27.1、23.7和15.7mmol·L-1。盐碱混合的正交试验表明盐度和碱度在致毒过程中作用显著;24hLC50碱度(Alk,mmol·L-1)及盐度(S,g·L-1)的关系为:Alk=34.17-1.78S。 相似文献
12.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开展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三元混养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实验于2009年5~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了各混养系统水质和底质的变化、养殖生物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分析了各混养系统的饲料转化效率、氮磷利用率及产出投入比。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放养密度为0.77尾/m2时,既可以保证出池规格(>1 100 g/尾)又不影响收获产量(>8 400 kg/hm2),同时饲料转化效率(>52%)及氮磷利用率(N>30%,P>14%)也较高;鲢鱼放养密度为0.23尾/m2或0.45尾/m2,可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对虾放养密度越大(48.9尾/m2),底质被污染程度越小。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混养模式:草鱼与鲢鱼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45尾/m2;草鱼、鲢鱼和对虾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23尾/m2凡纳滨对虾16.3尾/m2。 相似文献
13.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开展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 ys 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三元混养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实验于2009年5~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了各混养系统水质和底质的变化、养殖生物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分析了各混养系统的饲料转化效率、氮磷利用率及产出投入比.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放养密度为0.77尾/m2时,既可以保证出池规格(>1 100 g/尾)又不影响收获产量(>8 400 kg/hm2),同时饲料转化效率(>52%)及氮磷利用率(N>30%,P>14%)也较高;鲢鱼放养密度为0.23尾/m2或0.45尾/m2,可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对虾放养密度越大(48.9尾/m2),底质被污染程度越小.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混养模式:草鱼与鲢鱼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45尾/m2;草鱼、鲢鱼和对虾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23尾/m2凡纳滨对虾16.3尾/m2. 相似文献
14.
鲢鱼抗氧化肽对冷藏鲅鱼肉脂质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鲢鱼抗氧化肽对冷藏鲅鱼肉脂质氧化的抑制效果和保鲜效果.将不同浓度的鲢鱼抗氧化肽(SAP)添加到鲅鱼肉中,测定了该鱼肉冷藏期间(2 ℃,12 d)的脂质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二级氧化产物的量(TBA-i值)、初级氧化产物的量(过氧化值:POV)、产生的荧光物质的量及多烯指数(PI)等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SAP对冷藏期间鱼肉的TBA-i、FFA、FR(荧光比值),POV的值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贮藏结束时,添加浓度为1.0% SAP与添加PG的鱼肉的PI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这表明SAP 主要通过抑制脂质氧化的初级氧化产物、二级氧化产物的生成及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岛裙带菜孢子体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优化的基因组总DNA提取方法,按照经典的AFLP分析路线,对30株青岛近海野生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体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进行了AFLP分析.利用1对引物扩增出38条清晰可重复的带,其中32条呈现多态性,多态位点比例为84.21%,根据引物扩增的指纹图谱,计算出的种群内部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842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75 4、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即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35 1,Shannon's 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368 4.该种群内遗传距离的分布范围从0.026 7~0.804 4,结果显示,野生种群内个体间各项遗传指数水平均较高,种群内遗传变异丰富.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21的阈值处,30个个体划分为2大类群,推测青岛野生裙带菜进化上在遗传距离为0.21时发生第一次分化. 相似文献
16.
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经济性状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APD技术分析了方正银鲫、异育银鲫、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和兴国红鲤4个群体的遗传相似性。方正银鲫、异育银鲫和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多态位点数接近。且显著低于兴国红鲤;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存在特异带或特有带;方正银鲫与异育银鲫间的遗传相似性高于它与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间的遗传相似性,而兴国红鲤与异育银鲫间的相似性低于其与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间的遗传相似性。结果表明:三倍体群体遗传多样性低于正常二倍体;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存在遗传重组;随着兴国红鲤精子刺激次数增加。后代遗传背景与方正银鲫差异越来越大,而与兴国红鲤越来越相似。精子刺激三倍体卵发育,也能将一些遗传物质整合进卵细胞核,使后代经济性状呈现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设计合成一种尚未见文献报道的酚醚型双臂开链冠醚化合物L(L=2,6-二(8’-喹啉氧甲基)-4-甲基-苯甲醚),经元素分析、IR、1HNMR、MS等方法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其Ag(Ⅰ)、Cu(Ⅱ)、Ni(Ⅱ)固体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金属离子不同,则其配合物的配位比(M∶L)不同,Ag(Ⅰ)配合物为1∶1,Cu(Ⅱ)、Ni(Ⅱ)配合物为2∶3。并运用热重-差热分析对其热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组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鲢鱼的滤食作用对淡水鱼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组成的影响,2009年在山东省淡水养殖研究所采用围隔将淡水养殖池塘进行分隔,对不同放养比例的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围隔内的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草-鲢和草-鲢-鲤混养组中隐藻门的隐藻与硅藻门的小环藻、冠盘藻或针杆藻等交替演变,浮游植物的粒级趋于小型化,<5、5~20和>20μm的浮游植物分别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69%、24%和7%;同时浮游动物也趋于小型化,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生物量占有相对优势,导致浮游动物生物量降低;草-鲤混养组发生了蓝藻水华,色球藻和螺旋藻大量发生,<5、5~20和>20μm的各粒级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分别在30%左右。实验中悬浮颗粒物(SPM)范围为18.89~116.27mg/L,平均值为52.49mg/L,颗粒有机物(POM)与SPM含量之比的平均值为50.08%,POM与SPM呈显著正相关(R2=0.188,P<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