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水扇系统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高品质二维地震资料的分析解释,在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识别出大规模深水扇系统。深水扇系统上扇为限制性水道复合体发育区,中扇为多期扇体垂向叠置区,下扇则以水道-朵体沉积为主。琼东南中央峡谷-水道是本区深水扇系统的主要物源通道,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北部陆架-陆坡以及中西沙隆起区。本区深水扇系统可基本划分为晚中新世(Ⅰ)、中新世(Ⅱ和Ⅲ)以及第四纪(Ⅳ和Ⅴ)五期。各期深水扇的空间展布受到先存地形和物源供给强度的控制,双峰海山将深水扇系统分隔为南北两部分,早期沉积的扇体改变了后期扇体沉积地形。在丰富物源供给下,水道的冲溢频率较高,各个深水扇之间存在明显的侧向上叠迁移特征。沉积物源和南海北部“三段式”陆坡地形控制着整个南海北部深水扇系统的发育和演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穿越西北次海盆的3条地震测线以及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对其新生代的构造 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伸展模型,并进而对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次海盆在30 Ma时开始发育,断层的活动期集中在渐新世,并大致以海盆中部的岩浆岩凸起为轴对称分布,对渐新统的沉积起控制作用。海盆扩张东强西弱,西部显示出更多的陆缘裂谷盆地的特征。25 Ma后扩张轴向南跃迁,西北次海盆的海底扩张运动停止,进入裂后沉降阶段。构造展布方向受到其南侧的中-西沙地块的影响,大致沿其北部边界展布。深反射地震剖面所反映的深部地壳结构也显示出大致沿海盆中轴对称的特征,显示研究区很可能为纯剪的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海西北次海盆新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和层序地层分析,揭示了海盆中的沉积对构造演化阶段的响应。始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盆地以对称裂谷形式,发育地堑裂谷层序,沉积以近物源为特征,相变大,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湖相沉积,沉积体系的配置受同沉积断裂控制明显,快速沉降和充分的物源供给决定了沉积体系的构成特征。晚渐新世海底扩张期,岩石圈破裂,陆缘进一步拉开并开始海底扩张,出现海相沉积,来自陆坡的陆架边缘三角洲越过陆坡进入海盆,在海盆内沉积了一套向海盆中部逐渐减薄的楔状地层,并伴有大量的火山碎屑沉积物。早-中新世以来热沉降期,随着构造沉降增大,相对海平面总体不断上升,进入深水盆地,形成陆架陆坡体系,大量的碎屑物质以重力流、深水底流等深水作用方式进入海盆;沉降晚期陆架-陆坡物源供应减弱,琼东南中央峡谷成为其主要的物质供应来源通道,在此期间二次海平面下降、回升的综合作用下,海盆内发育了多期以下切水道为特征的低水位域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深水油气资源前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浅海油气苗调查及浅井钻探以来,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迄今在陆架浅水区已勘探发现多个油气田,建成了一定储量规模的油气产能,基本构成了南海北部油气富集区的格[JP2]局。然而,如何保持油气可持续发展,尽快寻找油气储量接替的新领域,这是该区油气勘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与世界深水盆地一样,颇具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近期LW311深水探井钻探的新发现表明,其应是该区油气资源接替非常现实的战略选区和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5.
国外深水油气勘探述评及中国深水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过近30 a的发展,深水油气勘探的水深记录被快速刷新;在深水区不断发现大油气田,油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深水区资金投入明显增长;世界深水区的剩余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深水油气勘探活动具有高成本、高技术、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正是由于深水油气勘探储量规模大、产能高形成的高回报特点才促使人们不断地向深水发起挑战.以地震技术和模拟技术为核心的勘探技术、钻采技术的进步和钻采设备的发展,以及开放的优惠政策等有利因素推动深水油气勘探向更深处发展.中国的深水油气领域广阔,目前现实的深水油气勘探领域--南海北部边缘深水区具有很好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和成藏条件,与国外获得巨大成功的深水油气勘探区较为类似,因此,其勘探潜力大,前景好.  相似文献   

6.
世界生物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生物礁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多种类型礁的发育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等都决定了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的广阔前景。建议加快南海勘探开发的步伐,充分利用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7.
徐行  王先庆  彭登  姚永坚  姚伯初  万志峰 《地球科学》2018,43(10):3391-3398
西北次海盆是南海海盆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揭示西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对于整体认识南海海盆热状态和热结构至关重要.沿着OBS2006-1地震剖面采集的一批实测地热流数据显示,该热流探测剖面横穿南海北部陆坡、西北次海盆、中沙隆起、东部次海盆4个构造单元,结合地震解释剖面等资料对西北次海盆进行地热流特征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次海盆的平均热流密度值为104.5±9.9 mW/m2,与中沙隆起相邻的东部次海盆北部的平均热流密度值为97±2.5 mW/m2,热流密度值的空间变化与地幔埋深起伏相对应,并受地幔热源所控制;通过研究热流异常点,发现水深相近的相邻站位之间的海底表层沉积物温度差异是判别测站受海底地下水热循环影响程度和类型的依据之一;用最新海洋地热流探测成果,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推测西北次海盆形成演化时代与西南次海盆相近,只是它的生命史比较短暂.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 2 0年来国外在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如在南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北海、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诸盆地深水区都相继发现了一些大型油气田。然而 ,一个不容置辩的事实是 ,取得重大突破的区域主要是在被动边缘盆地的陆坡区及深海平原区。据不完全统计 ,在被动边缘盆地中已发现石油储量 60 0× 10 8t ,天然气储量 2 1× 10 12 m3;而主动大陆边缘仅找到 67× 10 8t的石油储量 ,天然气 1× 10 12 m3(不含前苏联地区的油气储量 ,据 1993年统计 )。文章是在收集了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被动边缘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 ,包括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沉积充填模式、油气富集条件及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其中着重分析了被动边缘盆地深水区形成大型和巨型油气田的基本要素 :( 1)不同演化阶段发育有多套烃源岩 ,包括断陷期湖相烃源岩—过渡期烃源岩—坳陷沉降期海相烃源岩 ;( 2 )裂谷盆地深水区坳陷层序中的浊积岩体发育形成及产状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 ,同时还对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进行比较性讨论。指出珠江口盆地珠II坳陷及琼东南盆地中央裂陷带深水区属准被动边缘盆地 ,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将是我国深水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伟林 《地质学报》2009,83(1):1059-1064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经获得了重大的天然气发现,正逐渐成为全球深水勘探的热点区之一。通过与相邻陆架区以及世界上典型深水盆地的类比发现,南海北部深水区具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从燕山期主动陆缘向新生代边缘海被动陆缘的转变,其演化过程和成盆机制复杂;陆坡深水区具“热盆”特征,凹陷普遍发育超压,其生烃机制不明;深水区距离物源区较远,缺乏世界级大河系的注入,具远源沉积特征,未发现盐层及其相关构造,其油气成藏条件具有特殊性。此外,南海北部深水区海底地形崎岖、多火山,还面临着地震采集、处理等地球物理难题。因此,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需要在借鉴相邻陆架区和世界其他深水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深入研究其独特的油气地质特征,另一方面研发适应于我国深水环境的地球物理新技术,切实推动深水勘探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西北次海盆的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南海北部陆缘拉张过程的重要信息.广角反射/折射测线(OBS2006-2)长386 km,是目前唯一的一条沿NEE向穿过西沙地块、并平行于西北次海盆扩张脊的深地震测线.通过射线追踪与走时模拟方法(RAYINVR),获得了OBS2006-2测线下方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西沙地块的沉积层厚度约为1~2 km,而西北次海盆的沉积层厚度大约为2~3 km;Moho界面从西沙地块的27 km逐步抬升到西北次海盆的12 km,Moho界面下方的速度为7.8~8.0 km/s;未发现壳内高速层和低速层.在西沙地块和西北次海盆的过渡区,有着较大量的岩浆活动信息,推测与西北次海盆的初始扩张有关.OBS2006-2测线中114.5°E以西的地区为减薄的陆壳,而114.5°E以东的地区为洋壳,莫霍面在陆壳与洋壳的结合处剧烈抬升,地壳厚度明显减薄.西北次海盆的扩张脊下方可能有残余岩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地质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经获得了重大的天然气发现,正逐渐成为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之一。通过与相邻陆架区以及世界上典型深水盆地的类比发现,南海北部深水区具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从燕山期主动陆缘向新生代边缘海被动陆缘的转变,其演化过程和成盆机制复杂;陆坡深水区具"热盆"特征,凹陷发育超压,其生烃机制不明;深水区距离物源区较远,缺乏世界级大河系的注入,具远源沉积特征,未发现盐层及其相关构造,其油气成藏条件具有特殊性。此外,南海北部深水区海底地形崎岖、多火山,还面临着地震采集、处理等地球物理难题。因此,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需要在借鉴相邻陆架区和世界其他深水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深入研究其独特的油气地质特征,另一方面研发适应于我国深水环境的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切实推动深水油气勘探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楚雄盆地油气系统分析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区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入手,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分期计算生烃强度等手段,采用油气系统“动态演化-综合分析思路与方法,将楚雄盆地分出了“北部凹陷T3(J2-3)—T3—J2—K(潜在的)油气系统”及“东部的东山-云龙凹陷∈1—D2(O1)—D1-2(推测破坏的)油气系统”。结合对已钻井结果的分析,认为楚雄盆地应以天然气勘探为主,北部凹陷白垩系-下第三系分布区,特别是下第三系膏盐岩盖层分布的地区,应该是楚雄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要地区,勘探的主要风险是盖层及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断裂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边缘东部海域中生界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邱燕  温宁 《地质通报》2004,23(2):142-146
华南大陆南缘和台湾地区发育的中生代海相地层揭示,该区晚三叠世—白垩纪时曾遭受2次海侵。从海水入侵方向分析,南海北缘东部的海区也相应地发育2套中生代海相沉积岩系。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证实,本区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发育巨厚的中生界,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以暗色页岩为主,代表水体宽阔、环境稳定的深海相沉积;下白垩统岩性以砂页岩为主,代表环境变化较大的浅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与下白垩统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该区中生代地层具有优越的生、储、盖组合和构造圈闭条件以及油气生成、聚集和保存条件,油气资源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西纳土纳盆地是南海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根据含油气系统“从源岩到圈闭”的核心思想,本文以盆地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结合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历程,运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对盆地内主要含油气系统进行分析与划分,且在空间上圈定含油气系统展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深入剖析油气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探讨未来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及重要勘探领域。研究表明,西纳土纳盆地发育4套含油气系统,Belut-Gabus/Arang/Belut (·)含油气系统和K/J-Arang (·)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分别富集了盆地内46.1%和45.0%的油气可采储量。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Anambas地堑和Penyu次盆东部;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上渐新统和下中新统;油气藏类型上,油气富集于挤压背斜和披覆背斜等构造型油气藏中。油气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主力烃源岩展布、区域盖层与油气运移路径、反转挤压和基底隆升运动。综合分析认为,Penyu-Penyu (·)含油气系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储层砂体预测和凹陷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研究是该含油气系统的未来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寒武系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寒武系常规油气和页岩气的勘探前景,应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相结合,对研究区中上寒武统娄山组和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的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厚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镜质体反射率Ro、矿物组分等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①川南地区烃源岩厚度大(80~100m),w...  相似文献   

16.
伊犁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光云 《新疆地质》2002,20(1):72-76
伊利盆地位于中亚巨型油气富集带东部,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盆地是在石炭系为基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地层层序发育较全,沉积厚度较大,目的层埋深适中,有3套可能的成藏组合,油气藏形成条件较为有利,资源量规模较大,油气分布集中,地热平坦,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简论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全球深水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估计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108bbl。随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深水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预测至2015年世界海洋石油的25%将来自深水区。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和西非沿海是当前世界三大深水勘探热点地区,这里集中了世界84%的深水钻探活动,其储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储量的88%。近几年全球不断取得深水油气重大发现,对全球新增探明储量和提高产量起到了主要作用。深水油气勘探与浅海及陆上油气勘探相比,技术要求高、资金风险高、作业难度高,施工工艺也有很大区别。高科技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率,促进了深水勘探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一大批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世界著名深水油气盆地的主要特征,着重构造特征,并与南海北部深水区进行了对比。世界著名深水油气盆地产出的大地构造条件具多样性,虽然大多数位于开阔大洋被动陆缘(南大西洋裂谷系、北海、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盆地),但边缘海的被动陆缘(墨西哥湾盆地)、转换大陆边缘(洛杉矶盆地)、主动陆缘(南沙海槽盆地)也可形成极佳的深水含油气盆地。南海北部深水区具有世界某些重要深水含油气盆地类似的特征,如位于被动陆缘和大河出口下方,以裂陷期的湖相富有机质页岩为主要生油岩,白云凹陷发育上下叠置的6层深水扇等,这都是有利的石油地质条件。但南海北部深水区盐层和盐构造不发育,构造圈闭相对较不发育,使深水油气系统的研究更加困难,也更具开拓意义。   相似文献   

19.
刘雪松  陈雪刚  孙凯  李春峰 《地球科学》2021,46(3):1008-1022
南海东部次海盆的沉积记录蕴含着区域内中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的风化过程和演化历史信息.本文分析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49航次南海东部次海盆U1431站位沉积物的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样品中化学风化蚀变指数为49~74,表明源区的化学风化强度为低到中等强度.沉积物在风化过程中以斜长石风化为主.含有火山碎屑的岩性单元Ⅵ和Ⅶ及55X-2层位受到含Fe、Mg矿物组分的物质来源输入影响,其余沉积物主要来自长英质源区.Sr和Nd同位素特征显示不同风化程度的沉积物源区具有明显差异.通过与周围潜在源区进行对比,推断12.8 Ma至今,U1431站位的物源主要来自珠江流域,印支半岛、吕宋和巴拉望提供了少量物质.其中12.5~7.4 Ma,沉积物源区受到周围岩浆活动形成的基性物质输入的影响,但仍以珠江源区为主. 6.5 Ma以后,台湾岛隆升剥蚀的陆源物质进入中央海盆.因此,台湾岛成为源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探矿工程》2011,(1):27-27
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由该局承担的我国海洋油气新区调查成果喜人,其中“南海北部陆坡油气新区调查”项目显示,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目前,该勘探成果已吸引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等先后投资深入开展南海北部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