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OpendTect系统在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等时层序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各体系域内部沉积体的空间展布、叠置样式和沉积演化过程,进而预测各体系域中砂体的分布,是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勘探实践的重要内容.OpendTect系统在三维地震倾角扫描的基础上,①以地震采样点空间信息为导向,实现了层序界面控制下的地震小层自动追踪,可以精细刻画出体系域内部沉积体地震反射结构和空间展布;②通过对各层序单元内部地震小层追踪结果进行层拉平,实现了时间域到Wheeler域的自动变换,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地层沉积演化历史;③通过沿沉积体内部小层面提取地震属性,实现了等时地层切片的提取,减少了地震属性多解性,提高了预测精度.OpendTect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基于层序地层的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煤田采区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方法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虽然煤田三维地震勘探已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但构造解释问题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的不断发展,小波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地震属性技术、图像处理等提高解释精度的方法相继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由于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一般具有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的特点,为做好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结合小波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地震属性技术等多种方法,结合两个采区的实例,对小断层和小规模陷落柱做了精细构造解释.解释结果显示联合使用以上几种解释技术,能提高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精度和可靠信.  相似文献   

3.
地震沉积学应用于油藏开发地质研究是其在新领域的发展,是以解释井间单成因砂体特征为目的,面向油藏开发的小尺度研究.以往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注重于对沉积构型单元的沉积相进行刻画,少有直接对地震垂向分辨率(λ/4)以下的不连续性(构型边界)进行预测.因此,采用地震正演模拟方法讨论了沉积构型单元的地震可识别尺度,通过地质模式约束来降低解释多解性,利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构型单元的地震构型相预测,并利用地震属性进行了次级构型单元的边界预测.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相干体方法,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预测地震垂向分辨率以下沉积单元内部构型的边界具有更高的准确度,结合地震构型相预测结果可实现薄层沉积单元的内部结构识别.  相似文献   

4.
Wheeler域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地震数据进行层序划分、沉积相识别、沉积演化分析及储层预测,因受现今构造趋势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多解性.Wheeler域地震资料因具有等时性,地层旋回性清楚、展布范围明了,井震标定后便于层序及体系域划分,易于识别砂体,在进行地层的沉积演化过程分析,可以在相控约束下分析砂体的分布特征、成因,评价有利储层,减少多解性.本文通过正演探讨了同一沉积模式,不同地震频率下的地震成像,研究了不同沉积模式下的Wheeler转换方法,实现了地震资料从常规时间域转换到Wheeler域.通过Wheeler域井震标定,建立起地震地质的联系;拓展性的提出了在地震最小研究单元内,在双域(常规时间域和Wheeler域)进行解释和综合研究的技术流程;建立了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并在准噶尔盆地西缘白垩系储层研究进行了应用.经钻井证实,这种基于地震沉积学的Wheeler域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比较准确,效果良好,值得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扇三角洲微相模式在油藏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河新生界裂谷型断陷盆地有多种扇三角洲油藏类型,发育规模大到几十平方公里,小到不及1平方公里.实践证明,剩余油分布与储层微相模式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储层分布需要通过建立沉积微相模式来揭示.沉积微相模式的建立需要分析挖潜区块地震相、地震属性特征,地质背景、沉积环境背景、岩石相组合特点和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与电相类型关系,划分出微相类型,总结各微相特点、展布规模.并利用相关完钻井储层厚度资料,以相带平面图为约束编制储层分布图,揭示出挖潜区块的储层分布特点,为井位部署提供地质依据.多年实践证明,在老油田挖潜增储、新井部署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沉积微相模式”理论也成为油田开发实践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6.
姚安、大姚中强震区地震构造初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烈度考察和现场流动数字地震观测资料,以及自2000年以来在该地区发生的其它3次6级地震序列空间展布、震源机制、烈度分布资料的分析表明,该地区4次6级地震在震源深度、等震线长轴、序列优势空间分布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结合石油部门提供的地震勘探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地震构造背景十分复杂,突出表现为多方向地震构造的交织,且可能存在不同深度层次断裂构造的耦合  相似文献   

7.
海洋油气勘探尤其是深水勘探面临着三高难题——高成本、高风险、高技术.如何对储层进行准确预测,是地球物理工作者及地球物理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火山机构喷发机理及其地球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邻近工区在火山发育特征规律的认识成果,针对南中国海深水区目标区内典型火山发育,运用常规地震时间切片、剖面分析及沿层均方根振幅属性和沿层小时窗三维地震镂空显示等技术,分析了目标火山发育情况、火山岩喷溢情况、地震反射特征及岩相分布,并建立了该类型火山发育特征、岩相分布规律以及空间展布规律及变化特征的认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该地区准确识别火山发育及预测其分布规律提供了参考,尤其是在钻井少的情况下进行地质异体常识别和储层预测,有利于该地区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以及区域地质认识.  相似文献   

8.
反射地震剖面是进行精准油气勘探的手段之一,对勘探目标的精确定位,要求不断提高和发展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本文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的地震解释为例,验证了切片、方差体检测、正演模型、三维可视化及平衡剖面等地震解释技术组合的效果.解释成果刻画出溱潼凹陷古近系是由上、下两个构造层序叠合的、复式层序地层格架,由北向南可划分出北部缓斜坡带、中央深洼带、南部断坡带等沉积古地理单元,为有利油气聚集相带的预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沉积相揭示了目的层段的沉积环境、储集岩成因及其分布规律.通过沉积相的研究,油藏工程师对储层的认识更加细致.对于钻井资料较少的研究区域,如何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的沉积相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地质统计学和模式识别等方法.首先,地质统计学方法使用井点数据进行插值,考虑到数据空间变异性特征,但是忽略地震数据.其次,模式识别多变量预测方法通过井、震多变量信息建立识别模式,但是识别建立过程中忽略空间数据的结构特征.针对传统方法在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苏里格气田苏10区块盒8下段为例,提出一种综合考虑地震属性和空间变异性特征的序贯随机模式识别方法,将此方法应用到沉积相预测过程中.首先提取多种地震属性,然后利用降维和属性优选等方法筛选出对沉积相较敏感的地震属性,利用变差函数分析工具进行空间结构性分析,最后通过井、震结合建立识别模式开展沉积相研究.研究实例表明,相比最邻近法和序贯指示模拟,其沉积相预测精度分别提高24%和8%.因此,综合空间结构特征和多变量信息融合识别沉积相,使得平面沉积微相展布研究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0.
鄂北上古生界隐蔽气藏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陆相致密碎屑岩隐蔽气藏具有低孔、低渗、致密、薄互层、多层叠置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其勘探开发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针对该区储层特点,展开了以三维地震为核心的储层综合地球物理预测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了储层岩石物理分析、地震属性优化、随机模拟反演、地震吸收衰减、地震频谱分析、地震波正演模拟、地震相划分和AVO等多项技术,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该地区油气地质特征的方法技术系列,有效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提高了勘探开发井位部署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12.
对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三段历史作回顾,分别为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体制沿革变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观象台早期创建;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点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淋巴结结核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学对照,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34例经手术、穿刺病理或临床证实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CT或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从生长方式(融合/非融合)、边缘(光滑/欠光滑)、境界(清晰/欠清晰)、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均匀/不均匀/环形规则/环形不规则)这5个方面对所受累淋巴结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共累及223枚淋巴结,其中颈部淋巴结67.7%,纵隔内淋巴结27.7%,肺门淋巴1.8%,肺内淋巴结0.5%,腹腔淋巴结0.5%,腹膜后淋巴结1.8%。所有受累淋巴结中,8.5%呈融合性生长,83.9%形态规则,79.4%边缘光滑。CT上发现的171枚病变淋巴结以等密度较多(53.8%)、低密度次之(43.3%),MRI上发现的66枚病变淋巴结中98.5%为等T1长T2信号。所有CT及MRI观察到的病变淋巴结中,除57%的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外,仅伴钙化的为12.6%,仅伴部分坏死的26.9%,另外有3.6%同时伴钙化及坏死;增强扫描的204个病变淋巴结中,1%钙化显著、未见明显强化,38.7%均匀强化,伴坏死者内见不强化的低密度区,11.3%呈环形规则强化(均位于颈部),8.3%环形不规则强化(纵隔内82.4%),5.9%可见病变淋巴结内有分隔样强化(均位于颈部)。结论:CT与MRI对于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两者均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以及边缘情况,MRI对于病变边缘及周围情况显示较CT更明确,尤其是增强后,对于包膜及邻近组织受累情况的显示也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5.
16.
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震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及地壳的分层结构出发,使用较成熟的理论,从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入手,结合多年的震相观察分析工作实践,选取了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近年来的一些典型震相进行了分析,得出本台网记录到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方震震相有Pg,P11,Sg,S11震中距在100km~500km的近震震相有Pn,Pg,P11,Sn,Sg,S11对比分析了在本台网内及周边地区发生的爆破与天然地震在震相上的差异性,并对其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18.
采集夏县中心地震台温泉水及周边水点样品进行水化学组分特征分析。利用矩形图、Na-K-Mg三角图等方法,初步分析温泉水的水质类型、水-岩平衡状态、热储温度以及循环深度等,并结合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初步分析温泉水补给来源。研究表明,夏县中心地震台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Cl·SO4型,水-岩反应属于部分成熟水,热储温度为148.8℃,循环深度为3.91 km,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温泉为断裂型温泉。以上结果可为该台流体异常分析提供基础研究资料,为夏县地区水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实时记录波形资料,采用在频率域积分方法,计算出各台站背景噪声的位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山东地区背景噪声位移值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台站背景噪声幅值与不同地区地质环境、岩性密切相关,位于第四系黄土覆盖层较厚的鲁西聊城、菏泽地区,鲁西北德州地区和鲁北东营、滨州地区各子台的背景噪声位移值较大,鲁中、鲁南山区和胶东半岛地区的基岩台站背景噪声位移值较小;同时,白天噪声值大于夜间噪声值,但深井观测台站的背景噪声值相对稳定。此项研究为绘制台网监测能力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计算各台站的场地响应及震级修正值等测震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促进台网的改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