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2000年3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标准”和“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范”,信息化在土地资源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对县级而言,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在体制、软硬件建设及人员配备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障碍。因此,为了使土地资源管理能适应信息化需要,从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上,研究县级土地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及其实施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已经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我们的土地管理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信息化革命。在有关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动态临测、等方面的科研项目中都应用了GIS及其相关软件,所以对GIS数据库的连续性、完整性都需要很高的要求。下面就是对GIS数据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省“三区建设”和“两新目标”的确立,全省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需求剧增,土地资源、资产和资本三重属性日益显现,对土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保增长、保红线、保权益和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要求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下,我省土地管理工作急需进行调整和提升,以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处理好土地资源管理与城镇规划建设两者的关系,成为当前形势下土地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用地形势,笔者认为要统筹看待土地管理工作和城乡规划建设,并从规范土地管理模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方面,提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日,记者就我省2005年地籍管理工作的重点的问题,采访了省国土资源厅地籍处的负责同志。据介绍,今年我省地籍管理工作将突出“二个重点”,力争取得“一个突破”。二个重点就是提高土地调查资料的现势性和加强土地登记的规范化建设,一个突破就是力争在地籍管理社会化服务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6.
基于虚拟土视角下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当前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挑战都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而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是按照有效的成本与可持续的方法有效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一种过程。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制约下,对区域土地资源综合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文章介绍了“虚拟土”、“虚拟土战略”的涵义,探讨了基于虚拟土战略视角下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威海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威海市人多地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满足“吃饭”与“建设”的需要,根本的出路就是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近日,威海市国土资源局对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国家对规划管理信息化一系列新政策指引下,为促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及数据库的建设,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增强管理工作的规范与透明度,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信息社会共享与服务的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建立适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使用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已迫在眉睫。同时,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基础数据支撑和第二次土地调查成功经验指引下,建设满足新形势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9.
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地籍是基础,规划是龙头。执法是保障”,要管理好宝贵的土地资源。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土地信息资源是与特定地块相关的各种信息,是土地管理工作处理的对象和结果。我国目前对土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技术人才,对土地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存在缺乏市场机制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可采取一定措施来合理利用土地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1.
“十五”期间.我省地籍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心,进一步强化地籍管理工作。以土地产权管理为核心.以地籍信息化建设和土地登记公开查询为重点.强化基础业务服务思想,推进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圆满完成了地籍管理“十五”计划任务,地藉管理各项工作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嵊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园区的迅速崛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嵊州市土地供需矛盾显得十分突出。近年来,在嵊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国土局坚持“保障与规范并重 服务与管理同步”的理念,探索出一条“以开发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创新管理机制为重点”的新时期土地管理工作新路子,基本实现了“既保障用地,又规范管理”的双赢目标,初步建立起了“有序有偿,供需平衡,优化结构,集约高效”的用地秩序。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省在土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土地管理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各级管理机构得到加强,管理工作的业务和范围不断深化和扩大,促进了全省土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使河南土地管理与利用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口的消长变化和城乡建设的发展,我省土地资源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土地利用的区域性差异明显。土地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它本身所具有的地形条件和外界气候生态因子,无时不在影响着对它的利用程度。河南土地利用存在着明…  相似文献   

14.
调整用地结构统筹区域利用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强 《国土资源》2005,(12):26-27
人多地少,耕地紧张是本溪市土地资源状况的一大突出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吃饭和建设的用地矛盾更加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满足吃饭与建设的需要,负荷非常沉重,也是摆在本溪市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就是抓好土地集约利用.这既是落实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在本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本溪市以规划为龙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实施土地利用结构性战略调整,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的路子,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提供了有力武器。但同时也对土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权法》对土地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全省各级地籍管理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努力推进地籍管理工作,土地产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取得新进展,土地遥感监测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地籍基础建设取得可喜成果,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全面的服务。为表彰“十五”期间在地籍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省厅决定授予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等38个单位“全省地籍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授予牛坤等155名同志“全省地籍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相似文献   

17.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等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国土资源行政效能,就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具体措施、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整体配置效益,实现国土资源管理行政行为的效率与质量的全面、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3S”技术推进土地管理工作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土地管理工作来说,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来满足现代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3S”技术的出现并被逐渐应用到土地管理工作中,为满足现代土地管理工作的需求,推进土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该区过去由于土地资源优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捡到篮子里就是莱”现象,盲目引进,对企业类型、投资密度、厂房建设等规定不细,造成土地资源一定程度浪费。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土地等要素资源日趋紧张,宁波市今年分解给该区用于工业土地只有200亩左右。这就迫使该区只能把有限的土地用在刀刃上,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闲置土地。以200亩土地为底限,推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倒逼”机制,不断推进经济结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省在土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土地管理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各级管理机构得到加强,管理工作的业务和范围不断深化和扩大,促进了全省土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使河南土地管理与利用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