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言     
四年一度的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是我国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术会议之一。第十一届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2.
前言     
“水生植被的恢复与伊乐藻—草鱼圈养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是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研究项目“海湾、湖泊水产农牧化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的专题,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承担,朱松泉研究员任子专题负责人。经十多位研究人员五年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合同规定的研究目标,并于1996年2月在武汉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主持的鉴定与验收。  相似文献   

3.
前言     
《地震》2004,(1)
为加强地震预报工作 ,整合地震预报的力量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于 1999年 8月成立预报部。预报部是在中心原第一研究室 (全国震情分析预报室 )和第十研究室 (首都圈震情分析预报室 )基础上 ,将中心其他专业研究室的预报力量整合到一起成立的。预报部的方向是 :坚持边预报、边研究、边提高的方针 ,努力探索地震预报的新思路、新方法 ;发扬中国地震预报的优良传统 ,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的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 ;立足实践 ,扎实工作 ,建立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的地震预报研究队伍 ,力争在地震预报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并在减轻地震灾…  相似文献   

4.
前言     
近几年来,国际上地震预报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这些进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是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方法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尤其和电子技术、激光测量技术等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出现及其应用,使以观测为基础的地震预报科学得以发展,导致了地震预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假说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因此,有必要及时系统地收集、整理、报导这方面的新信息,为广大地震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使广大科研人员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报科研工作.为此,编选了这份《汇编》.本汇编比较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散在国内外各种期刊上有关地震预报研究的新消息(其中有一部分未曾见于国内期刊).其基本内容包括地震基础理论方面的新观点、地震预报与前兆、地震观测技术、地震预报研究新课题和新成果、抗震防震方法等六个方面,计300余条.编辑过程中,本刊编辑室对原编选稿的条款及分类做了部分调整,增加了袁正明同志提供的数十条资料.由于汇编本资料的时间仓促,未及对译文进行复校,仅改正了部分舛误,统一了部  相似文献   

5.
前言     
七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其海域先后发生了渤海、海域、唐山等三次强震,震前毗邻震中区的油田,部分油井(油、气、水)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动态变化异常;如有的废油井突然自喷,有的采油井产油量数倍乃至十数倍的增加……,而震后逐渐恢复正常。这些罕见的现象启迪并推动了地震工作者去探索油井动态异常与地震孕育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关关系?由此,在地震预报领域中又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唐山地震后,我国地震活动趋于平静,但五至六级的中强地震时有发生,如海城的六级强余震;唐山的中强余震;四川、新疆地区的中强地震;菏泽5,9地震等,在这些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6.
前言     
这本专辑所登载的文章基本上是采用1985年7月14日杭州《地震波衰减专题讨论会》上宣读的报告。它反映了我国在地震波衰减问题上现有工作的一个概貌。由于是会议论文辑,各抒己见,除了一些明显的失误已经在编辑过程中修正以外,有些属于值得商榷的材料也保留在专辑中,供同志们参考。本专辑的宗旨是向地震界及地球物理方面的同行提供一本有助于衰减问题研究的参考资料,具有“基础性、参考性和资料性”。基础性指的是  相似文献   

7.
前言     
《地震》1994,(1)
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地震预报探索和研究已达26年,面对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通过多学科综合观测、研究,在我国台网控制范围内取得了一大批强震和中强震的震例。我国对如此众多的中强地震所作的广泛深入的研究、讨论,引起了国际地学界和防灾减灾等国际组织的重视。在对地震异常识别、干扰排除、前兆特征及判别指标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地震分析指南及其计算机软件系统,大大推动了我国在以物理预报为基础的概率性预报方面的进展,使中国的地震预报研究在国际上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在中长期预报取得明显进步的同时,地震的短临预报已成为防震减灾取得实效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国家地震局决定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一部分科技骨干突出加强短临预报方法及其理论的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前言     
台阵是一个按一定几何形状排列(直线或同心圆)安装若干地震仪(子台)的地震观测网系统。它采用独特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将各子台的数据会聚在一起,达到抑制地面噪声,提高信噪比,从而获得比单个地震台更强的地震检测能力,是一种先进的地震观测技术。在6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建立不同孔径和形状的台阵,其中最具代  相似文献   

9.
前言     
  相似文献   

10.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过去的 4年里 ,在中国这个多地震、多震灾的国度 ,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进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同时对全球地震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除了在地震震源、地震波、地震预测、地震地质、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动力学 ,以及与地震有关的交叉学科研究中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之外 ,跨世纪的中国地震学发展的显著特征 ,是以全国、区域和地方三级数字 (宽频带 )地震台网和地震数据中心、固定和流动GPS测量 ,以及计算地球动力学模拟为代表的地震观测与研究设施的全面的现…  相似文献   

11.
前言     
前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具有地震强度大、频次高、受灾面广等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将日趋严重。据多方面专家的研究结果,如年代至21世纪初,将是本世纪我国大陆地区的第5个地震活动高潮期,其...  相似文献   

12.
前言     
前言贾笑蕾(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1)本专辑是以“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批准的第9329号课题)的成果为主体编篡而成。首先,本课题从当前地震科学研究和减灾科学研究的实际水平出发,运用地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  相似文献   

13.
前言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将于12月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学术大会,是在极其特殊的条件下召开的.2008年5月12日,这个令全国同胞难以忘怀的悲痛日子,更是地震工作者内心深处永远的心痛.  相似文献   

14.
前言     
陈颙  王宝善 《中国地震》2016,32(2):165-167
<正>研究分析地震波中的信息是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途径。利用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便可获得高精度地壳级别及更小尺度的介质结构。人工地震勘探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矿产调查及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领域。利用人工震源进行地球介质性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比如Mallet(1846)利用黑火药爆炸激发地震并通过观测水银液面的晃动来检测弹性波,进而测量弹性波的传播速度。虽然当时的信号检测设备简陋,测  相似文献   

15.
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3年 1 2月 ,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研究员为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瑾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原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等为基础组建的。实验室以构造物理实验和模拟技术、活动构造与年代学技术、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流动地震台阵技术等为依托 ,以地震动力学 (地震机理、动力学过程等 )与强震预测为主题 ,以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与强震危险性、岩石圈三维精细结构与孕震环境、活动构造习性与强震发生规律、构造变形机制与强震发生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设有构造物理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现代地壳运动研究中心、流动台阵地震学研究中心等 4个研究单元。现有工作人员 35人 ,其中研究员 1 4人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2人 ) ,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1 1人。实验室通过依托单位接受地质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招收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现有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30余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构造物理学方面拥有构造变  相似文献   

16.
前言     
1986年在我国大陆相续发生了32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在地震发生的前后过程中,地震系统有的单位能在震前加强震情监视工作,较准确地预报出中强地震;有的单位在震后能及时、准确地速报并对震后地震活动趋势进行正确的判断;有的单位准确地预报了强余震;有的单位在震后及时奔赴地震现场,积极开展工作.上述工作对稳定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秩序起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赞赏.  相似文献   

17.
前言     
一九六六年三月发生的邢台地震,是解放后首次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破坏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关切。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先后到达邢台地震现场,按照专群结合、多路探索的指导思想,开始了地震预报的实践,进行地震监测预报探索和研究。邢台地震现场,曾是我国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工作的摇篮,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这支队伍已发展到全国规模,这些人才已成为我国地震工作的骨干,这些经验在后来其他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8.
前言     
1986年7月10日9时15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台网测定震级为5.1级(四川省地震台网定为4.7级、国家地震局《震情》31期公布震级为5.0级),微观震中:北纬27°25′,东经101°27′,震源深度15千米;宏观震中:北纬27°19′,东经101°20′。即盐源县黄草乡一带。震中烈度Ⅵ度。盐源县右所、左所及  相似文献   

19.
前言     
建国以来,特别是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科学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至今仍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加紧努力。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毫不懈怠地抓人才培养。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深,愿为地震工作献身的科技干部和管理干部队伍,要把我国的地震科学提高到新水平是不可能的。人才的积累,队伍素质的提高,既要通过全日制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补充新的力量,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职培训,使现有的科技干部和管理与时俱进,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项更经常的更大量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前言     
本文集汇集了在今年(1983年)新年前后举行的震级座谈会上讨论的一些论文。自1981年以来,震级问题已举行过三次学术讨论会,研究的问题也逐步得到了深入。这次震级座谈会有机会与国际震级委员会震级物理意义工作组主席,西德杜达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