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群 《气象》1976,2(3):17-19
长江中下游地区若出现持久性干旱和洪涝,就对农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影响很大,为此,与天斗争,作好汛期长期天气预报是极为重要的。经分析发现,夏季如果长江中下游出现大旱大涝,其前期1—3月的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的温度分布,都有显著不同的特征。本文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经过近七年来预报实践,效果较好。 预报点聚图的建立和实践检验 一个地区出现异乎平常的持久旱涝,是由于大气环流出现了反常现象,且这种反常环流十分稳定和长期维持。这种大范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讨论了6月500hPa亚洲中低纬环流特征与浙北丰枯梅雨的关系以及以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建立丰枯梅雨的长期预报的问题。分析发现:6月500hPa环流变高场出现“X”型和“V”型是丰梅特征,出现“M”型是枯梅特征,梅雨丰枯环流特征对比鲜明。用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作梅雨丰枯的长期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客观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6月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并对其中两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锋生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500 hPa 中高纬地区两槽一脊强度均比常年偏强,持续稳定的高纬经向环流形势的存在为梅雨锋强降水持续稳定提供了所需的冷空气,冷空气与印缅槽前稳定的西南气流在长江流域频繁交汇,有利梅雨锋锋生以及形成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2) 200 hPa 南亚高压北侧强西风急流以及其南侧东风急流均比常年明显偏强;(3) 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急流与副热带高压南侧偏强的东南气流辐合形成强南风影响我国华东地区,为梅雨锋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梅雨锋区水汽辐合明显加强时段与梅雨期四次强降水过程一一对应;(4) 两次梅雨锋暴雨过程降水特征和锋生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冷暖空气同时对锋区作用造成能量锋区锋生,是一次对流性降水,后者无冷空气影响,是一次地面静止锋波动引起的稳定性降水。  相似文献   

4.
1999年6月长江中下游梅雨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2,他引:7  
隆霄  程麟生  王文 《高原气象》2007,26(3):563-571
利用客观分析资料和加强观测期资料,对1999年6月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持续性梅雨期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9年梅雨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强降水带状分布非常明显,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带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雨带的南北边界非常清楚。(2)在对流层低层,从孟加拉湾来的西风气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前缘的东南气流在长江流域维持,为此次强暴雨过程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的存在和维持为此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机制,而对流层中低层的中性对流不稳定特征则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机制。(3)梅雨锋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辐合非常明显,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同时南海季风槽在向梅雨锋区输送水汽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热带海洋地区向我国内陆输送水汽的通道。(4)平均纬向风速u对流层高层出现了与高空西风急流与高空东风急流相对应的两个强风速核;径向平均风速v在400 hPa以下层次盛行南风,而在400 hPa以上的高层盛行北风;受两侧下沉气流的制约,梅雨锋降水带南北两侧存在位势不稳定层结中的不稳定能量无法释放,因此没有出现明显的降水。  相似文献   

5.
116 a长江中下游梅雨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用EOF分解、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116a长江中下游5站逐年梅雨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用这5站的梅雨参数确实可以代表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典型特征。根据梅雨量与候雨量的相关程度,分析了116a梅雨量集中的时段,对不同的梅雨参数用Morlet小波法分析了周期,找出了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规律和趋势变化特征,并用滑动t检验法检验了是否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6.
7.
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降水与北半球环流的耦合相关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秋明 《气象科学》2002,22(1):81-87
对1951-1994年6-7月(初夏)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和长江中下游降水量进行旋转奇异值分解(RSVD),研究了耦合相关空间分布的区域特性,同时分析了相关型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中小尺度涡旋族发生演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翟国庆  王智  何斌 《气象学报》2003,61(6):661-672
利用密集的地面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 ,分析了 1999年 6月 2 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过程。分析发现 :暴雨过程是由排列于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上近乎同时产生的小扰动所致 ;涡旋扰动的初始动力条件和触发系统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和低压倒槽有关 ;随着涡旋中心降水量的增大 ,近地面γ中尺度涡旋扰动出现气旋式的辐散环流 ,导致涡旋在低层减弱 ,同时又促使相邻γ中尺度涡旋发展的涡旋族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春季季风活动的特点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根梅  吴钟浚 《气象》1990,16(11):11-16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常规观测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梅雨特征指数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11年梅汛期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季风和对流系统等的演变特征,以揭示2011年梅雨期降水异常的成因。分析表明: 2011年入梅和出梅均偏早,旱涝急转迅速,降水集中,梅雨总量异常偏多;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500 hPa西风带环流的调整、西南季风北涌至长江流域的时间均早于常年是2011年入梅偏早的原因。ITCZ的北抬伴随强热带风暴“米雷”北上引起副热带高压的北抬东退是出梅偏早的主要原因;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迅速调整,同时中高纬度环流也快速调整,西南季风和水汽输送也由弱转强,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受冬季风控制迅速转为冷暖气流的汇合地,且此期间大气层结不稳定,降水强度大。以上原因导致该区域出现迅速的旱涝急转;梅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稳定偏强,强盛的季风涌、中高纬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对流扰动东传的有利配置导致了2011年梅雨总量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11.
利用淮河下游盐城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雷达扫描范围内建湖县降水量资料,对2008年6月的6次小时内三等级降水过程进行环流背景和局地雷达信息特征分析,其中对不同等级降水又给出夜雨及午后雨降水日变化分类。在环流背景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对应各级各类降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降水回波的滤波强度分布特征,以及相应时空的雷达径向风场沿体扫倾斜面的分布结构,归纳出小时内降水量级的动力信息特征。在两类主导性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局地雷达要素空间分布特征为:同等量级降水,夜间的平均回波强度明显弱于白天;上游补充回波范围指示降水连续性质;上游长而强的回波带支持下一小时短时强降水;沿经建湖的局地雷达倾斜体扫半径剖面, 径向风的风向风速辐合中心的高度越低,辐合层次越宽厚,对应的降水级别越大;在同等降雨量级中,沿倾斜的体扫半径的局地风速强切变,通过上下动量传递和水汽混合,维持着更强的降水。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large-scale circul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Meiyu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s of the typical vert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Meiyu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iyu rainband.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ical vert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wo-leg??-type pattern in the vorticity field, a typhoon eye-like structure of the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field, as well as the sharp gradient of the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zone, i.e., the Meiyu front are typically presented in the Meiyu season. Tracking its evolution process, we find that the typical vert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is built at late March and early April along with the rainband locating at the area south to the Yangtze River. This typical pattern and the rainband both advance northward affecting Jianghuai valle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Meiyu. Moreover, the typical vert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derived from Meiyu season has been formed in April and corresponds to the reverse of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the Eastern Asia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demonstrat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the movement between the rainband and the march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淮河流域4省20:00-次日20:00逐日降水量资料,界定了1961-2006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并利用NCEP资料,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对强降水过程和前期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持续性强降水开始之前到强降水过程中乌拉尔山附近阻高减弱,贝加尔湖以北到鄂霍次克海附近的阻高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500hPa上表现为西伸北抬,但在850hPa上西伸明显,基本无北抬;南亚高压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淮河流域以北地区200hPa高度明显增大,在中国东部到日本上空200hPa急流中心也有明显变化。850hPa西南急流的建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有关,同时乌拉尔山附近高压减弱,冷空气南下,东西气压梯度增大也有利于西南急流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2016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强降水事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2479站逐月及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欧亚大陆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活动的关系,并诊断了两者之间的信息流向。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波动起源于黑海,沿西北—东南方向于3—4 d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包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波作用通量矢量的分布表明,梅雨期间逐日均有来自西风带上游的扰动能量向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播。而梅雨期间降水与斜压波包的信息流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因此,3—4 d并源于黑海附近的斜压波包活动是2016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异常降水的成因。这些结果为深刻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成因和有效预测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春季连阴雨及厄尔尼诺年的环流背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施宁 《气象》1990,16(12):8-14
  相似文献   

16.
北太平洋纬向热力差对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群  吴贤坂 《大气科学》1986,10(1):97-106
近29年长江中下游入梅期、梅雨量和出梅期各指数与前期各月的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普查,显示出各梅雨指数首先和当年初夏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纬向热力差有关.凡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距平场西正(负)东负(正),则倾向于加强(减弱〕初夏东亚—东太平洋的海陆热力梯度,纬向垂直环流偏强(弱);长江中下游入梅早(迟),梅雨量大(小).此种海温场的纬向热力差距可分别追溯至1—2季前以至一年前;即上年初夏以来,北太平洋反气旋式海洋环流东半环的冷洋流趋向偏强(弱),当年冬春西半环的暖洋流也偏强(弱),则随后的入梅提早(推迟),梅雨量  相似文献   

17.
张瑛  陈隆勋  何金海  李薇 《气象学报》2008,66(4):577-591
利用日本GAME资料、TRMM卫星资料及中国730站降水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亚洲地区对流层至平流层低频振荡(LFO)的传播特征及该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变化的LFO型,结果表明:1998年5-8月,在青藏高原经纬度上,对流层LFO的东西向传播特征与季节变化有关.在东西方向上,高原和东亚大陆雨季开始前,LFO以向东传播为主;在雨季开始后,LFO以向西传播为主.南北方向上,LFO的传播在雨季前后基本一致,高原南北两侧均向高原传播.在南北方向上,青藏高原是LFO的汇;而在东西方向上,高原西部只在雨季开始后是LFO加强区,使西传进入高原的LFO继续西传.整个大气层以对流层顶(100 hPa)LFO最强,进入平流层LFO迅速减弱.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存在两次明显的LFO循环,我们根据两次降水LFO各位相合成分析了降水、500和100 hPa LFO环流以及沿30°N LFO垂直环流.结果表明:来自西伯利亚向南传播和来自孟加拉湾及南海向北传播的LFO气旋(降水谷值期)和反气旋(降水峰值期)形成了高原东部上空LFO气旋(降水谷值期)和反气旋(降水峰值期)以及来自中纬度西太平洋南下西移经日本、黄海到达中国大陆东部海洋上空的LFO反气旋(降水谷值期)和气旋(降水峰值期)的共同作用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烈的下沉(降水谷值期)和上升(降水峰值期),形成长江中下游降水LFO谷值期和峰值期.  相似文献   

18.
春季热带地区OLR低频振荡及其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宁  朱盛明 《大气科学》1991,15(2):53-62
本文应用NOAA卫星接收的1975—1983年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得出东半球热带地区盛行周期为30天左右的低频振荡,这种振荡最显著的区域在0—10°S、70—90°E的印度洋地区。文章阐述了过渡季节这种低频振荡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 本文还进一步指出,在热带低频振荡的不同阶段,ITCZ、北半球副热带以及西风带环流系统也呈现出显著的周期变化,并查证了低频振荡作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过程的背景事实。因此本研究工作也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天气的中、长期可预报性提供  相似文献   

19.
春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环流特征及对前期海温异常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超  张庆云 《气象学报》2013,71(3):452-461
春季长江中下游降水有显着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春季降水偏少现象频繁发生.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重点探讨春季(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可能成因、机理以及对外强迫的响应.春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偏多(少)的环流主要特征是:高层200hPa风场上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比气候态偏北(南);中层500hPa亚洲地区的阻塞高压主要发生在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南);低层850hPa风场的东亚沿海地区为偏南(北)风距平,有利于(不利于)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大气环流内部动力过程的分析指出:东亚地区上空Eliassen-Palm(EP)通量散度在40°N为正(负)异常、30°N为负(正)异常,有利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偏北(南),从而导致春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偏少).春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偏多(少)年最显着的前期外强迫信号表现为赤道太平洋海温呈现厄尔尼诺(拉尼娜)型.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近57 a (1961—2017年)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简称雅江河谷)4个站(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盛夏(7—8月)月平均降水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雅江河谷盛夏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1)近57 a雅江河谷盛夏降水无显著线性趋势,降水主要以3~4 a显著周期的年际振荡为主。2)雅江河谷盛夏降水年际波动与区域内水汽收支的变化直接相关,其中印度半岛-东南亚异常反气旋引起的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在高原腹地辐合上升的动力过程是盛夏降水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3)对流层中低层印度半岛-东南亚异常反气旋环流是该地区盛夏降水年际异常的重要水汽输送通道,该通道将西太平洋、南海和孟加拉湾等地水汽不断输送到高原,期间西太副高和伊朗高压等大尺度系统异常对水汽输送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高原盛夏季风低压和南亚高压异常给水汽在高原腹地辐合抬升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