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冻土动力学是寒区岩土工程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是研究冻土抗震和抗长期循环荷载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冻土动力学参数的测试方法,回顾了冻土动力学参数、冻土动强度、冻土动蠕变破坏特征和冻土动蠕变强度的研究进展,并对部分冻土动态本构模型和动蠕变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最后对冻土动力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CT在岩土实验中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CT对岩石、土壤、水体多种成分的冻结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阐述了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CT检查实验样品的数学原理。对图像的分辨率和伪影进行了讨论,对实验样品的最佳扫描条件进行了分析。为了定量分析岩土CT图像,以便深人地动态研究在不同实验过程中土样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物质成份的迁移,需要针对扫描样品建立数值方程。通过对各种形状、尺寸、密度和组分的标准样品进行大量的CT扫描,对理论方程进行了验证。对扫描数据的统计分析说明,CT值随物质密度增加而线性增加,其斜率与物质成份有关;对于高密度的物质,CT值随着样品直径的减小而增加。为了以统一的数学模型描述实验样品的CT值,对理论公式进行调整、建立了半经验数值方程。利用数值方程可以定量分析岩土样品在冻结过程中的水份迁移,冻结澎胀变形;在外力作用下组织结构的变化;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在冻结层面及未冻水的含量;在自然状态中材料的孔隙度等等工程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实验证明,CT用于岩土及其它材料科研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冻土粘弹塑损伤耦合本构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平  程国栋  朱元林   《中国科学D辑》1999,29(Z1):34-39
随着寒区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冻结施工技术在工程上的推广应用 ,对冻土强度及蠕变的深入研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依据连续介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 ,建立了冻土粘弹塑损伤耦合本构理论 .在理论分析及试验验证的基础上 ,提出损伤演变律及损伤门槛值的具体形式 ,同时分析了围压对冻土的强化及弱化机理 ,建立了与球应力相关的未冻水含量状态方程以及粘塑性耗散势函数 .与三轴恒应力蠕变试验结果对比 ,该理论模型是适应的  相似文献   

4.
岩石蠕变过程中声发射活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培苓  李纪汉 《地震学报》1991,13(1):104-112
在常温下、单轴加压下对两种岩石完整样品进行蠕变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活动实验.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讨论了蠕变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特征.在瞬态蠕变阶段,随着加载,声发射活动逐渐增强;在稳态蠕变阶段,在较低的声发射活动背景上,可能出现较强的信号,声发射幅值-频度关系的 m 值可能稳定于某一低值,也可能下降;进入加速蠕变阶段,声发射活动水平增强,m 值下降加快,也可能表现为明显回升后再下降,并与岩石样品的性质有关.将蠕变破坏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与地震孕育过程中某些地震活动图象变化(如 b 值、前震活动)进行了联系,提出地壳岩石蠕变破坏机制形成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类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岩石蠕变过程中声发射活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常温下、单轴加压下对两种岩石完整样品进行蠕变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活动实验.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讨论了蠕变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特征.在瞬态蠕变阶段,随着加载,声发射活动逐渐增强;在稳态蠕变阶段,在较低的声发射活动背景上,可能出现较强的信号,声发射幅值-频度关系的 m 值可能稳定于某一低值,也可能下降;进入加速蠕变阶段,声发射活动水平增强,m 值下降加快,也可能表现为明显回升后再下降,并与岩石样品的性质有关.将蠕变破坏三个阶段中声发射活动与地震孕育过程中某些地震活动图象变化(如 b 值、前震活动)进行了联系,提出地壳岩石蠕变破坏机制形成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类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岩石蠕变破裂过程及其响应比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行觉  赵闯  李成波  温丹 《地震学报》2010,32(3):332-339
对花岗岩样品进行逐次加载的蠕变实验,得到了加载过程中的蠕变曲线和蠕变破裂的全过程曲线.对加载过程中的杨氏模量、蠕变量、蠕变速率等参数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有二种不同形态的响应曲线.在中低应力的弹性阶段其响应比都近似为1,而在高应力的膨胀阶段其响应比都随应力而增加.对应力不变时的蠕变破裂全过程曲线进行了分解,在蠕变破裂过程中,瞬态、稳态和加速3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分别为全部时间的18%,75%和7%;在加速蠕变阶段蠕变速率及其响应比明显增加.这一结果是预测蠕变破裂的明显指标.  相似文献   

7.
地幔的蠕变特性是地球物理学中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地球模型和地球热模型为基础,结合理论导出的蠕变方程和岩石蠕变实验的结果,考虑到温度、压力、晶粒直径及相变过程对地幔流变特性的影响,计算了整个地幔的蠕变性质和等效粘滞性。 结果表明,当晶粒直径d≤1毫米时,扩散蠕变是主要的,地幔行为与牛顿流体相似。当d≥10毫米时,幂函数蠕变成为主要的形变机制,地幔呈非牛顿粘滞性。从得出的结果来看,并不存在高粘的下地幔。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室的试验,发现了声发射(AE)时空分布的丛集现象,为了研究声发射发生的随机过程,测出了在不同应力水平下处于稳定蠕变阶段的声发射事件发生的时间。大岛花岗岩受不同强度的恒定单轴应力的持续作用,声发射事件的发生时间被分为泊松过程和自激过程两部分;在后一过程中,前一个事件会激发下一个事件。应力越大源分布越集中,裂隙密度越大,自激发特性越强,这与在较高应力水平下源分布越集中的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9.
地幔的蠕变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幔的蠕变特性是地球物理学中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地球模型和地球热模型为基础,结合理论导出的蠕变方程和岩石蠕变实验的结果,考虑到温度、压力、晶粒直径及相变过程对地幔流变特性的影响,计算了整个地幔的蠕变性质和等效粘滞性。 结果表明,当晶粒直径d≤1毫米时,扩散蠕变是主要的,地幔行为与牛顿流体相似。当d≥10毫米时,幂函数蠕变成为主要的形变机制,地幔呈非牛顿粘滞性。从得出的结果来看,并不存在高粘的下地幔。  相似文献   

10.
正冻土中水分场和密度场耦合变化过程的动态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在非损伤情况下 ,对试验中的正冻土样品间隔一定时间进行了断面扫描 ,扫描数据反映了各断面上密度的变化 .结合实测的试验前后水分场的变化特征 ,分析了封闭系统正冻土在温度梯度作用下水分场和密度场的动态耦合过程 .该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土中热质迁移并引起冻胀发育的内在过程  相似文献   

11.
CT机在扫描和予后处理过程中,受机器零部件,计算机,患者以及环境等各因素影响,会产生出不同类型的图像伪影。根据图像伪影类型,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原因所在,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及图像质量完好。本文以SOMATOM DRH CT机为例,列举了例图像伪影,并对其成因,排除方法,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CT窗宽窗位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CT窗宽窗位的理论和近三万人次的检查应用进行了分析观察,列出了几种常规检查部位的宽窗位,旨在更合理地选择窗宽和窗位,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肺吸虫病发生在肝脏系少见病例,以CT认识和诊断上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与肝结核、肝脓肿、肝包虫囊肿等鉴别诊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临床上肺吸虫病多见脑部,肺,及皮下组织,我院病理科近十余年在肝脏发现肺吸虫病也是仅有一例,上述疾病CT表现均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有规则环状增强,斑点状钙化灶,单房及改变及大小不等的结节。组织学上的改变,肝细胞混浊肿胀,液化,变性,坏死,钙化,所不同处寄生虫病的病理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55例冠状动脉钙化的CT表现和发病部位,讨论了冠状动脉钙化冠心病的关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有完整资料的新生儿缺血性脑病100例,就其发病机制,CT表现特点及其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详细叙述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图像上的一个直接征 和三个间接发征象。并将本病分为四级,作者认为CT应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6.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一种血肿,常规X线检查不易发现,患者死亡率高.CT检查可对硬膜外血肿及时的作出明确诊断,并可确定血肿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数量,为治疗提供了依据.本文收集证实的76例,其中6例保守疗法均经CT诊断.旨在阐明CT诊断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全身CT扫描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各国的CT厂商都在努力提高CT开机率,除精心设计、制造提高可靠性外,另外的途径是出现故障后及时维修,为此,我们在研制生产我国第一台全身CT机CT-C6000同时,研制成功了CT远程维修诊断。即借助于普通电话网,在公司总部就可以实现对千里之外的CT机故障进行诊断与维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列出CT检查与X线摄影的成像原理,及各自优缺点,提示临床正确应用CT检查与X线摄影,使得诊断更加正确有效,并节省患者的的检查费。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告了100例脑脓肿,其中一般性脑脓肿62例、脑内小脓肿38例(强化灶小于1.5cm),并对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CT表现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