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包裹体研究表明,河南鲁山黄土岭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中低温度、高硫、富HCO3^-和Cl^-及碱金属离子的热流体。包裹体类型有CO2,CO2-H2O及H2O三种,它们在矿物中共生,并且各自的密度、盐度有区别,表明包裹体捕获时流体发生过沸腾作用,有过相态分离。包裹体水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热液以变质水为主,混有一定量的岩浆水与雨水。沸腾作用、相态分离是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CO2包裹体大量出  相似文献   

2.
李兆麟  翟伟 《岩石学报》2000,16(4):513-520
河台韧性切带金矿床产于震旦系-志留为质岩系深大断裂糜棱岩带中,本研究首次在矿床含矿石英脉及糜棱岩中发现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及有机包裹体。不同类型包裹体均一温度,有机包裹体为160℃,成矿流体属K^+-Ca^2+-Mg^2+-Na^+-SO4^2-HCO^2-4-HCO3^-4-Cl^-体系,具中偏碱性,微量气体特征:H2O〉CO2〉CH4〉(或〈)H2〉CO〉C2H2〉C2H6〉O2〉HJ  相似文献   

3.
河北张家口金矿石英的标型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尽地研究了张家口金矿两种主要含矿石英(乳白色石英和烟灰色石英)的气液包裹体特征、显微变形特征、成分标型特征、气液包裹体成分特征及晶胞参数标型特征,对比了两种石英含金性的差异与上述各类特征间的关系,并将该矿床的石英标型特征与国内外一些典型矿床的石英标型特征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得出:烟灰色石英与乳白色石英具有不同的气液包裹体特征、显微变形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张家口金矿的成矿溶液为一种具低中等盐度、弱碱性、Na ̄(+)-Ca ̄(2+)-Cl ̄(-)型及Na ̄(+)-Ca ̄(2+)-SO型、中深成、中高温热水溶液。结合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文章最后得出:张家口金矿为中高温、中深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吉林小西南岔金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荫清  陈殿芬 《矿床地质》1995,14(2):150-173
该矿床流体包裹体丰富,为2相气液、1相液体、少数含子晶多相和含液态CO_2三相包裹体。包裹体液相中富Na ̄+、Cl ̄-和SO,气相中H_2O占优势,CO_2次之。属NaCl-H_2O体系。包裹体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在温度高于360~400℃的中性—弱酸性热流体中,Au和Cu的络合物呈迁移状态,在温度低的弱酸—酸性的较还原环境下,围岩产生广泛的石英-绢云母化,导致Au、Cu络合物分解,沉淀出大量Au和Cu。  相似文献   

5.
湖南铲子坪金矿的矿物标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床位于白马山花岗岩外接触带附近,成矿阶段单一,矿物组份较复杂.金矿物颗粒细小,杂质少,成色高,硬度较高,与硫化物密切共生.石英以充填于构造空间的乳白色石英和交代构造岩的烟灰色、灰白色石英两种形式产出.二者同期共生,普遍发生塑性变形,含大量气液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H2O>>CO2,贫N2,包裹体水的δ18OH2o比白马山花岗岩稍低.黄铁矿重结晶和动力变质现象普遍.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黄铁矿的含金性好,立方体的含金性则较差.向深部,立方体黄铁矿减少,五角十二面体及其与立方体的聚形增多.黄铁矿的化学成分复杂,S/Fe=1.92—2.02,亏硫;Co/Ni平均为1.17;Se/Te=12.4;S/Se=7.8×104;δ34S分布于+0.32‰-7.58‰的狭窄范围内.其晶胞参数(a0)与Co、Ni、As、Hg、Sn等质元素的含量相关.本矿床与胶东夏甸金矿类似,具有中-浅成中-低温岩浆热浪成因特点.成矿热浪来自白马山花岗岩,矿液由北向南,自西向东迁移.具大型矿床规模.矿床西部和Ⅰ矿脉带的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6.
成矿流体及成矿机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张文淮  张志坚 《地学前缘》1996,3(4):245-252
根据成矿流体样品——流体包裹体研究资料,目前已知的成矿流体主要有下列四种类型:(1)硅酸盐熔融体+M(金属);(2)H2O+NaCl+M;(3)H2O+CO2+M;(4)H2O+有机质+M。这里所说的H2O,实际上是含有一定溶质的盐水;CO2则还包含有CH4、CO、N2、H2、H2S等等其它组分。不同的矿种、不同成因的矿床与一定种类的成矿流体有关,也就是说,成矿流体具有一定成矿专属性。通过成矿流体研究,我们认为成矿作用主要有下述几种形成机制:(1)不同种类流体混合成矿机制;(2)单一流体不混溶分离成矿机制;(3)流体+有机质成矿机制;(4)水—岩交换成矿机制;(5)流体物-化条件改变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7.
据产出在闽北中生代陆相长英质火山岩中受隐爆碎屑岩控制,以铀、银、钼共生为特征的570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570矿床成矿温度为150~180℃,成矿流体以富含HCO~-_3、F-、SO~2-_4、K+、Na+等组分为特征,铀主要以UO2(CO3)~2-_2、UO2(UO3)~4-_3、UO2F~2-_4、UO2F~-_3形式运移,成矿富集作用与两种不同成因水溶液(火山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有关。对火山岩、基底变质岩和花岗岩的铅、硫同位素及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570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基底岩石(花岗岩及变质岩)关系密切,具多源特点,高溪花岗岩体和南园组火山岩是铀的主要贡献者,钼主要来自火山热液,而银主要来源于麻源群变质岩。  相似文献   

8.
深源流体—老王寨金矿床含矿流体来源的一种可能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老王寨金矿床含矿流体是一种富含矿化剂Cl^-、CO2和S^2-的高温高压深源流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18OH2O值在+6.91‰ ̄+11.76‰之间,δDH2O值为-68.10‰ ̄-101.10‰之间,辉锑矿的δ^34S值为-0.15‰ ̄-1.03‰,方解石的δ^13C值为-0.34‰ ̄-3.12‰。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流体既不是岩浆热液也不是大气降水,而是一种深源流体。  相似文献   

9.
361铀矿床热液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研究了361矿床热液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了热力学模拟计算,认为矿床热液是大气降水与深源流体混合而成。深源流体是与基性岩脉同源的富含Na^+,Cl^-和CO2等挥发组分的流体,它沿深大断裂上升,对地壳表层的大气降水加热、混合。混合热液运移时把花岗岩中的活化铀浸出,并主要以[UO2(CO3)3]^4-,[UO2(CO3)2·2H2O]^2-和UO^2+2等形式迁移至断裂附近的破碎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
栖霞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翟建平  胡凯 《地球化学》1996,25(6):568-574
栖霞金矿床是胶东地区产在变质岩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床较典型的代表。该矿床属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的盐度较低,气相成分以H2O,CO2为主;液相成分中Na^+,Ca^2+和Cl^-的含量料高,相对贫K^+和F^-,流体的成分与大气降水热液的相类似。  相似文献   

11.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由块状硫化物矿体(上部)和细脉浸染状矿体(下部)组成。前者的包裹体类型简单,均一温度、盐度和捕获压力较低;后者以包裹体类型复杂、均一温度及捕获压力较高为特征。其差异与成矿流体演化有关。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富K+、Na+、Cl-、、F-、CO2和CO为主,属中低温、中盐度的K质溶液,主要来源于海水,并有深部岩浆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12.
新疆东准噶尔南明水金矿床位于卡拉麦里成矿带东段,矿体受NW—NWW向韧-脆性断裂控制,赋矿围岩为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的浅变质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岩。以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为研究手段,查明了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其演化特征与金成矿的关系。其热液成矿过程可划分早、中、晚3个阶段,石英中原生包裹体主要有CO2-H2O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和纯CO2包裹体3种类型。早阶段石英中以CO2-H2O包裹体和纯CO2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变化于257~339 ℃,盐度为04%~22%;中阶段石英中3种类型包裹体均发育,CO2-H2O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6~361 ℃,盐度为04%~60%;晚阶段石英中仅见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相对较低,为174~252 ℃,盐度为14%~32%。由CO2-H2O包裹体计算的早、中阶段捕获压力分别为214~371 MPa、236~397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分别为81~140 km、89~150 km。成矿流体由早、中阶段的CO2-H2O-NaCl±CH4体系演化至晚阶段贫CO2的H2O-NaCl体系,成矿温度和流体密度呈逐渐降低趋势,盐度变化不大。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水,CO2-H2O-NaCl流体的不混溶是导致Au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南明水金矿属于中深成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吉林白山市大横路Cu-Co矿床变质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大横路Cu-Co矿床为一产于元古宙老岭群大栗子组变质地层中的新类型层控矿床,矿床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区域变形变质成矿两期主要成矿作用过程。对变质热液期形成的石英、方解石等矿物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一中低温、以H2O为主、含CO、CO2、N2及Cl^-、HCO3^-、SO4^2-、HS^-、CH4、C2H4、C3H8、C4H6等有机质的盐水溶液,早期成矿流体盐度ω(NaCl)可高达45.72%,晚期热液盐度ω(NaCl)为2.06%-12.53%。反映在来源上,早期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热液,晚期则有大量大气降水参与。变质热液成矿作用对Cu-Co工业矿床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学明  邓军 《地球科学》2000,25(4):438-442
流体是汲取矿质、搬运矿质和沉淀矿质的介质, 是当代盆地研究和成矿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野外矿床地质研究和室内镜下研究、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 对矿区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和化学成分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凡口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低盐度、弱酸性的中低温热液, 属富CO2的K+-Ca2+-Cl-型的流体.它既不同于盆地压实流体, 也不同于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 是具有独特组成的深部循环流体   相似文献   

15.
银洞坡金矿位于桐柏县围山城金银矿带的中部,为一超大型金矿床,伴生银、铅锌。对金矿石中主要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光谱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石中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流体成分为H2O NaCl CO2体系,含少量N2、CH4、H2S和H2。流体不混溶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3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92~3992 ℃,流体盐度为18%~122%,其中含CO2三相包裹体的盐度明显小于气液两相包裹体的盐度。利用不混溶体系估算得到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62~1263 MPa,成矿深度为52 km左右。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为16‰~33‰,围岩中纹层状黄铁矿的δ34S为33‰~62‰,矿石中的δ34S小于围岩中δ34S值,表明成矿物质中的硫可能来源于地幔硫和围岩硫的混合。  相似文献   

16.
夏家店金矿主要含矿岩石是由泥、铁、炭硅质板岩及硅质岩、硅化碎块组成的角砾岩,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为硅化.金主要以裂隙金为主,其次是粒间金,包裹金较少;金的独立矿物是自然金.成矿流体包体比较发育,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成矿温度逐渐降低,成矿溶液由H2O-CO2-KCl为主的热液体系向以H2O-CO2-NaCl为主的热液体系转化.金主要来源于炭硅质板岩.  相似文献   

17.
西天山阿希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德铭 《地质与资源》1998,7(3):180-188
西天山阿希金矿含金石英脉内流体包裹体粒度细小,形态多样,以单一液相为主.化学成分上属K+(Na+)-SO2-4(Cl-)型,其中阳离子成分以K+为主,Na+次之;阴离子成分以SO2-4为主,Cl-次之;气相成分以H2O、CO2为主,富含O2、N2等气体,还原性气体(H2、CH4、CO等)含量亦较高.成矿作用发生于浅成(300~900m)、低温(120~180℃)和较封闭的还原环境.成矿流体盐度低,主要为大气降水并混以少量火山成因的岩浆水.  相似文献   

18.
耿洪  崔文亚 《黄金地质》1999,5(1):30-36
银洞金矿产于太古宇阜平群下亚群地层中,通过成矿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及生量元素研究分析,认为团泊口组及南营组为矿源层,成矿热液是以被加热的大气降水为主体的混合热液。  相似文献   

19.
辽南猫岭、黄家营子和金厂沟金矿的含矿流体为H2O-NaCl-CO2体系。流体包裹体的爆裂温度曲线的爆峰次数与含金石英脉的金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猫岭金矿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其CO、CH4、CO2、N2、O2、H2的摩尔百分数有所降低,而H2O则有所增高。流体包裹体的CO2/H2O比值与含金石英脉的金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其离子成分的SO42-/Cl-比值与石英脉金含量呈反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猫岭金矿和黄家营子金矿为岩浆热液与地下水混合热液成矿。矿液从猫岭金矿向黄家营子金矿方向流动,这两个金矿的成矿流体为低盐度、酸性、强还原环境。金厂沟金矿的成矿热液亦为岩浆热液和地下水混合热液。其成矿流体亦为低盐度、强酸性、强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性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马脑壳金矿床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川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大型微细浸染型矿床,它赋存于中三叠统扎尕山组地层之中,矿体产出受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的控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成矿前金初步富集、热液成矿作用-原生矿石形成及麦生氧化-金次生再富集第三期主要成矿作用过程。热液金成矿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1)黄铁矿-毒砂-石英;(Ⅱ)石英-(白钨矿)-辉锑矿;(Ⅲ)石英-雄(雌)黄及(Ⅳ)石英-方解石等4个矿化阶段,其中Ⅰ、Ⅱ阶段为金的主要沉淀富成矿阶段。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前(Ⅰ′)及热液成矿Ⅰ-Ⅳ阶段石英中共发育液相、纯液相、含CO2三相、富CO2相及含有机质等5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Ⅰ′及Ⅰ-Ⅳ类石英中液相及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300℃,热液盐度为0.5%-11.0%;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热液阳离子以Na^ 、K^ 及Ca^2 为主,阴离子主要为HCO3^-及CI^-,气相组分除H2O外,尚含一定量的CO2及CH4等;热液pH值为6.7-72,Eh值为-0.85~0.69eV;成矿热液总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近中性和弱还原性的含有机质Na^ -K^ -Ca^2 -HCO3^--CI^-体系类型。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前热液主要来源于变质水和地层建造水,成矿期以来大气降水不断 混入并逐步占据优势。主成矿阶段成矿热液发生过明显的注体混合相分离作用,对金的沉淀富集成矿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