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华北地区1966年以来发生的M≥6地震和相关历史地震所处的构造环境、空间位置,并依据华北地区北东向构造发育等特点,把1966年以来发生的M≥6地震及相关历史地震划分为3个不同方向的5条地震构造带,第1,2,3条为北东向地震构造带,第4条为1969年以来发生的5次地震形成的可能为一条北西向的地震构造带,第5条为1975年以后发生在φN39°~φN42°线之间的地震形成的东西向地震构造带(阴山、燕山东西向地震构造带),这表明,地震具有成带活动和成组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邱竞男  马丽 《地震》1989,(2):14-20
本文对燕山地震带近30年来的地震活动参数E、N、E~(1/2)和b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该带在此期间内发生的两次Ms≥5.5级地震前,上述参数都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故以这些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为依据对燕山带未来地震趋势作一估计。  相似文献   

3.
燕山地震活动具有可公度性,M≥6地震可公度周期约50年,M≥5地震可公度周期约3.78年。本文分析了燕山带M≥5地震可公度性活动特点及其与太阳黑子活动、郯庐北带M≥5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根据可公度性特点建立了燕山带地震的可公度性预测公式。对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检验表明,公式具有较强稳定性和较高预测精度,可用于预测。文中提出了对燕山带潜在5—6级地震的预测,可供地震监测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确定一个地震带需要具有地震活动连延成带,带内地震活动相关和统一的地质构造背景或地体环境等条件,并结合燕山带地震活动的一系列特点,包括震源体的连续成带展布、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特征、历史地震的周期性特点,以及深部地球物理的构造基础等方面资料分析了燕山带作为一个独立地震带的合理性。并探讨了燕山地震带和周围北东向地震带之间在地震活动上的关系以及破坏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震兆特征。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浑源县地震办公室,从本县的县情出发,有针对性地普及地震知识,几年来收到较好的效果.浑源县地处阴山燕山横向构造带与山西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属京西至晋冀蒙交界重点监视区范围,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邻近的灵丘县历史上发生过7级地震.由于这个县位于五岳之一的恒山脚下,再加上近年来本县无强有感地震发生,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产生了麻痹思想,甚至出现  相似文献   

6.
首先指出了天山、阴山构造带新生代以前在成因上是共同的,新生代以来东西两段差异活动虽然明显,但仍有一定的共性.文中着重分析了不被人们重视的北纬41度震情带西段地震和日本地区浅源大震相关概率为百分之九十,对应程度百分之九十一.可以对震级阈值以上地震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进行九个月左右的相互预报.日本地区北纬40度以南中深源地震后约一年,北纬41度震情带东段均有地震对应.这无疑对判断阴山燕山带震情有一定予警作用.为了更好地掌握北纬41度震情带地震活动特征,文中又对其东西两段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交替活动,其表现对判断该带震情是有益的.最后,对目前该带震情趋势以及地震相关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汤兰荣  高建华  曾新福 《地震》2015,35(3):86-92
本文对华东地区的地震成组和迁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 1700年以来华东地区可划分为四个地震活跃幕, 地震较完整的第二幕和第三幕内陆5级以上地震空间成组特征明显; 郯庐带以西(包括郯庐带)和郯庐带以东地区4级以上地震时序上具有成组发生的特点; 1900年以来郯庐带中南段5级以上地震具有自南向北定向迁移特征; 1993年以来华东内陆郯庐带及周边200 km范围内的ML4以上地震分三组活动且自西向东迁移。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华东地区今后的地震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是一个强震多发地区。著名的阴山、燕山地震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位于本区。区内发生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830年磁县7(1/2)级地震等。自从1966年邢台6.8级和7.2级地震发生以来,又发生过1967年河间6.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滦县7.1级、宁河6.9级地震等。由于历史上强震多,加上近几十年又发生一系列大地震,大地震现  相似文献   

9.
青藏块体7级地震相互关系研究初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10年以来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等区域的7级地震与青藏块体7级地震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藏块体7级地震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关联性;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时间上的成丛性、空间上的迁移性及丛内迁移的有序性;大部分地震丛以缅甸转换构造区或滇西南地区7级以上地震为牵头地震,沿两条路线向南北带及西藏地区迁移,具有较为完整的活动图像。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震科学》创刊是华北地区地震工作者的一大喜讯!为适应地震科学的发展,开创华北和内蒙古地区地震工作新局面,特撰此文总结内蒙古地震工作十一年。一内蒙古自治区幅员广大,纵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八分之一。东西阴山构造带、北东兴安岭隆起带横穿纵贯全区,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和阴山——燕山地震带在这里交汇,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震活动性很高。公元前7年河套大地震“坏城廓,凡杀415人”;公元849年和林格尔、乌拉特前旗、灵武大地震“坏军城庐舍,压死数千人”;1290年宁城大地震“压死官民7220人”。据1923年以来近代历史资料统计,内蒙古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燕山-渤海地震带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以及应变能积累等方面的演变过程.认为燕山-渤海带第四活动期持续时间不足,现处于后期能量剩余释放阶段中,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未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今后的中强地震可能仍在西段和中段的东部活动,下一次地震迁至中段东部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杨马陵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3,7(3):224-239
根据对本世纪以来北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最大熵谱分析的结果,给出了该带地震活动的6个主要周期,并用Householder变换最小二乘法对周期参数作了估计,建立了周期模型并进行外推预测。认为:自1990年起北天山带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时期。本文还讨论了外界因素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渭河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认为这三个地震带数百年积累的主要地震能量虽已基本释放,但最近十几年内在怀来至原平一带有可能发生Ms6—7级地震。  相似文献   

14.
1989年大同地震的前兆特征及孕震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1976年和林格尔6.3级地震之后,晋冀蒙交界地区M_L≥4地震有一个由西向东总体迁移的过程,小震活动自1985年以后形成空区,1987年以后形成条带。最早的前兆异常开始于1985年前后,并分布在空区内。以一批断层位移异常为标志的中期异常开始于1987年5、6月份,还有少数地下水位及地电阻率异常,全部分布在空区外围。短期异常开始于1989年3月,以地下水动态、水化、地磁异常为最多,兼有测震、地形变异常,其中地磁异常主要分布在空区的内部及其边缘地区,其它异常沿山西构造带和燕山构造带延伸较远。本文根据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带演化的阶段性推测了大同地震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型"(SETAR)对山西、河北平原带及郯庐带1970年以来半年度最高震级序列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1998年以来山西、河北平原带及郯庐带半年度最高预测震级。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半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这种建模方法有效,模型可信。  相似文献   

16.
青藏块体与相关区域7级地震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明  徐辉  张勇 《内陆地震》2002,16(3):260-265
对 1910年以来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等区域的 7级地震与青藏块体 7级地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青藏块体 7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孤立的 ,与缅甸转换构造区和滇西南旋转构造域的 7级地震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关联性 ;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时间上的成丛性、空间上的迁移性及丛内迁移的有序性 ;大部分地震丛以缅甸转换构造区或滇西南地区 7级以上地震为牵头地震 ,沿两条路线向南北带及西藏地区迁移 ,具有较为完整的活动图像。该结论对区域地震形势的判定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线性合成概率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频繁,2000年以来出现地震平静现象,为了更好地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利用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针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唐山老震区、阴山燕山地震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给出了R值评分检验效果。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   总被引:53,自引:27,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高原内记录到多达18次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100余次7~7.9级地震,它们均发生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板内断块区及其次级断块的边界活动构造带上.自1900年有地震仪器记录以来,青藏高原曾经历了3次地震活动丛集高潮,即1920-1937年,1947-1976年和1995-现在.在每次地震活动丛集期都形成以8级地震为核心的7级以上地震活动系列,它们分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50-70年代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20世纪末期以来昆仑-汶川地震系列.每一个地震系列都有自己的主体活动区,最新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的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喇断块.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与全球Mw≥8.0巨大地震活动高潮紧密相关,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与自2001年至今的全球最新地震活动高潮相对应,它们反映了两者的动力学联系.经过详细对比研究认为,它们至今均仍在延续之中,全球板块边界构造带8~9级地震和板内大陆断块区的7~8级地震都仍在连续发生.研究了全球和区域地震活动的相关关系及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了该区当前地震活动的总体形势,评价了其近期地震危险性,提出了加强地震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梁伟锋  祝意青  徐云马  刘练  郭树松  刘芳 《地震研究》2012,35(3):318-322,441
系统深入地分析了2005~2009年华北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提取2006年河北省文安县MS5.1地震前后0.5a、1a等不同时间尺度可靠的重力场动态变化信息,研究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文安地震孕育阶段,测区出现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并产生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区域重力场的有序性演化与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20.
门源6.4级强震前地震活动时间的分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分维概念与方法,引入度量地震活动时间不均匀结构的物理量D对门源地区(37—38°N,101°30′—103°E)1970—1985年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门源6.4级强震前D值随时间系统减小,表明愈接近强震发生时间,该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愈不均匀,即对称性破缺或有序性增强,其有序性具有多层次嵌套的自相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