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香港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港天文台于1997年建立了一套设有8个短周期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网络。台网运用数字化及实时数据传送和处理等技术,增强地震数据接收及分析的效能和准确性。本文介绍了地震台站的选址和监测系统的特性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无线遥测地震台网的兴起地震学是一门观测性很强的学科。它一开始就是与研制地震观测仪器和建立地震观测台站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地震观测,主要是地震台站的观测,就没有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的发展。我国解放前地震台站为数很少,而且不能连续进行地震观测。解放后到1966年邢台地震前,已建有29个较完备的地震台和一些地磁台。为了烈度区划和水库观测还建立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基准地震台站深化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益茂  雷利 《地震学刊》2002,22(3):61-64
在分析我国基准地震台站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基准地震台站的定位应是监测、预报、科研一体化的野外实验基地;基准地震台站的发展目标应是建立世界一流地震台站。此外,还从强化基准地震台站管理、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的角度,就基准地震台站领导体制、管理体制、资源优化配置、激励措施等方面的深化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据陕西省一些地震台站反映,近几年不断有一些地方企业、建设部门、个体户和村民在地震台站附近开山、放炮、砸石、设厂、建房,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监测预报工作.他们吁请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国务院批转的规定办事,迅速排除这类干扰.  相似文献   

5.
地震台站监测维护技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晓山  何申红 《山西地震》2015,(2):30-31,41
地震台站监测维护技术档案是面向地震台站技术管理与技术维护人员的监测技术基础资料。文章从地震台站监测维护技术档案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入手,分析地震台站维护技术档案在行业内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提出档案建立和管理的具体措施,为提升地震监测基础技术维护工作的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按照地震台站测震分析处理过程,我们在长城0520DH微机上建立了一套地震分析与资料交换程序。该程序具有分析精度高、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等特点,可供Ⅰ、Ⅱ类地震台站使用。  相似文献   

7.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台站地动噪声功率谱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介绍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站仪器的配置,通过对37个新建数字地震台站自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台基噪声功率谱的计算和分析,把37个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台基分为3类。为了得到台站地动噪声的变化情况,我们已经把计算地动噪声功率谱作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分析处理的一项日常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震台站自身特点,专业和通用设备在运行和维护时,缺少对工作量、仪器设备、能源电力消耗和公共支出等方面的量化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地震台站的数据整理和对定额编制意义及原则的分析,建立地震台站运行维护定额体系和框架,并用实例和模型分析台站耗煤量,发现个别台站差异量明显。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一年大约发生大小地震500万次,人们能感觉到的约5万次,其中1000次能造成轻微的破坏.大地震每年约10次,如发生在人烟稠密地区将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所幸这种地震并不多,比1975年海城和1976年唐山地震破坏力更大的地震,每年全球仅发生约1次.利用地震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但一般人们更为关心的则是地震能否预报.预报地震首先要观测研究地震,弄清地震是怎样发生的.一般认为,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地下的岩石受到挤压造成断裂错动所引起的,以内因为主,潮汐力等外因只能起触发作用.当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震波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台站用灵敏的地震仪把地震波记录下来.一般用3个地震台站所记录的地震波到时,或用一个地震台站所记录的纵波和横波到时,就可算出震中的位置;再根据震波的振幅以及震中到地震台站的距离,便能估算出地震的震级(即地震的大小).地震观测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建立固定地震台站、加宽测震仪器的频带和建立流动台站等3个方面.最初人们是把单个的地震台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安静地区,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台站运维现状,利用PHP语言设计开发了适合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站运维管理信息化软件,并着眼于地震监测业务未来发展,建立二次开发的MySQL数据库。该系统采用B/S模式与服务器交互,实现设备档案、人员档案、运维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功能,进一步提升内蒙古地震台站运维能力,推动内蒙古地震台站运维管理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地震台站巡检系统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台站是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台站运行和维护关系到地震数据质量。以江苏省地震台站巡检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TOGAF的地震台站巡检系统架构,探索适合台站巡检的业务构架、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并给出地震台站巡检系统总体架构。该架构能够有效整合现有地震台站巡检系统应用,降低地震台站管理信息化建模难度,提高信息化架构规划和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序言     
通过“九五”“十五”项目的实施,各地震台都将完成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从业务上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地震台站至少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任务。(1)维护台站仪器的正常运转,取得准确、及时、连续、可靠的数据,这是第一位的,始终不变。(2)地震台要开展地震预报工作,特别是地震的短临预报工作。(3)地震台站要结合自己的观测以及本地区的特性,开展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4)地震台站要积极配合当地的地方地震工作机构,搞好地震知识的宣传活动,特别是抗震的宣传活动,使台站成为宣传教育的基地。(5)地震台站要在地震紧急情况和应急工作中,承担灾…  相似文献   

13.
1983年12月10日至16日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联合在重庆市召开了全国地震台站观测技术与研究成果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有关61个单位,共89位代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副司长、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陈鑫连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特别邀请了 ISC 国际组织的中国理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馨菱先生,安徽省地震局副局长陆远忠阿志分别向大会作了关于地震台站发展历史和介绍安徽省地震台站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经验的专题报告。会议期间业务牵头  相似文献   

14.
地震台站绩效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绩效管理备受广泛重视,地震台站作为我国典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也将逐步提到议事日程。本文结合地震台站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介绍了地震台站当前绩效考核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改善绩效管理的思路和设想,并着重分析了本行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苏联天山地震带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该共和国于50年代初开始进行地震观测与研究。此项工作当时主要由大地物理研究所负责,研究范围比较有限。1975年吉尔吉斯建立了地震研究所,隶属该共和国科学院。目前,该地震研究所拥有1个考察队、3个研究分部、3个综合实验场、42个不同类型的固定地震台站和500多名工作人员,是吉尔吉斯科学院最大的研究所之一。研究所实行所长任期负责制。各研究分部的科研经费由共和国科学院统一下拨。考察队则由共和国地质局拨款。  相似文献   

16.
通过震级-频度关系资料和地震台站分布资料的分析,发现震级-频度关系曲线在震级较小的一端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地震能量分形和地震台站状况交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在地震序列分析中,考虑不同历史时期地震台站的状况及其影响,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了地震台站工作现状、工作人员心理状态、管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地震台站改革的方针政策,分析了地震台站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新形势下地震台站如何更好发挥监测预报基础作用提出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简要介绍。根据《自动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由5个区域自动地震速报分中心(辽宁、河北、福建、陕西及云南)和国家地震速报备份中心(广东省地震局)组成。通过"十五"国家测震台网的建设,利用全国1 000多个地震台站和200多个境外地震台站,现阶段自动地震速报能力达到国内地区1 min左右、周边地区2 5 min、国外其他地区3—30 min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巩固整顿地震台站的成果,提高台站观测质量,四川省地震局于1981年9月15日至25日在成都召开1981年全省地震台站观测工作质量评比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来我省地震台站狠抓观测质量的成效和经验,评出了先进,发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20.
雷电危害是影响地震台站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台站进行雷电防护具有重要意义。从讨论雷电对地震台站造成的危害出发,分析雷电入侵地震台站前兆设备的途径,阐述综合防雷系统的构成与基本要求,从配电系统、通信和信号线路、地网改造、线路电磁屏蔽等多个方面提出地震台站防雷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减轻雷灾损失,特别是减轻雷电对地震观测技术系统仪器设备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