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落实土地整治的国家战略,破解资源紧约束的瓶颈,上海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区县土地整治规划研究。探索了上海土地整治潜力分析的方法,提出建设用地减量化等约束性指标,强调控制指标的空间落地。通过划分单元,加强郊野地区规划土地网格化精细管理。为保障规划实施,提出聚合涉农资金、创新政策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是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科学利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而土地整治潜力分析测算是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和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前期研究,本文总结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同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锋 《河南地质》2011,(12):18-18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有效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用地矛盾”。  相似文献   

4.
陈龙良  卢守润 《山东地质》2013,(10):130-132
通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土地进行田、水、路、林、村整治挖潜,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挖潜利用规划,出台了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专门的土地整治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对安置区新房建设实行因地制宜、统一配套等手段,使土地综合整治在基层扎扎实实开展起来,有效地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了有限的耕地资源,统筹了城乡土地配置,确保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各个地方尤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展对土地的整治和置换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本文在对安徽省建设用地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安徽省土地置换政策制定的工作思路与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6.
倪雅波 《浙江地质》2010,(12):37-38
土地整治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平台,是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的有效途径,是一项“政府得民心、投入得利润、农民得实惠”的民生工程。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含土地指标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复垦费等。  相似文献   

7.
实施宅基地规范化管理和土地复垦,推进空壳村整治腾挪建设用地指标,是进一步缓解当前用地压力,积极筹集建设用地指标的有效手段。该文以莱城国土资源分局在大王庄镇白炭坡村推行空壳村整治腾挪建设用地指标为例,阐述了白炭坡村的有关情况,村庄整治工作的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探讨了实施腾挪建设用地指标推广的基础条件、准备工作以及启示等。  相似文献   

8.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中心的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已成为我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程和土地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符合国家要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有力的支持了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更成为了加快新农村规划建设行之有效地重要手段,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有利于集约、节约用地,缓解新增建设用地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3个丘陵区的土地整治情况,按地形、地貌进行土地整治分区,讨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的方法,分别对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的建设规模和补充耕地的数量潜力与质量潜力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对调查区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近日,垦利县永安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项目区实施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永安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位于垦利县永安镇东北部,是垦利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土地整治项目。  相似文献   

11.
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折射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现行征地制度是从计划经济演化而来,政府经营土地制度则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结果。这两个制度的结合,形成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现行土地制度导致的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透支未来收益、社会分配不公等弊端日益显露。土地制度的未来走向,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赋予农民完全的土地财产权;政府最终必须退出土地直接经营活动。彻底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和政府经营土地制度,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2.
经本刊编委、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土地调查规划院)周甬涛副院长的邀请与接洽,2011年6月10日,本刊编委、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郁钧,本刊编辑部主任、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龚士良,专程赴北京拜访了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黄小虎研究员,并进行了专题访谈。黄小虎研究员以其广博学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结合国内外现状以及上海特点,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存量土地的合理开发、工业用地及其地租地价、土地占补平衡、耕地保护及土地确权等问题,发表了富有建设性的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对于国土资源科研与管理具有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黄教授还慷慨惠赐大作,本刊将在"国土资源论坛"专栏陆续刊发,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洛杉矶县住房供应规划中空闲地和低效利用地整治与我国县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中农村空闲地和低效利用地整治在目的、空闲地和低效利用地确定、公共参与、与总体规划关系方面的差异,分析了我国目前县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李敏  杨艳  王海刚  田芳 《上海国土资源》2011,32(4):54-57,67
结合北京市房山区发展规划,针对区内土地储备工作及土地开发项目实际,分析土地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探讨土地储备与城市化进程关系,提出新的土地开发模式以及有效缓解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的相关建议。房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总面积为2019km^2,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常驻人口91.2万人。根据北京2005~2020年总体规划,房山区被赋予首都西南枢纽、友好产业新区、山水文化名城的功能定位,确定了“三化两区”的新思路和构建“两轴、三带、五园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1](图1),为首都城市发展新区及生态涵养发展区。推进房山区新型城市化进程,是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必要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了淮安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估算了该市农村工矿废弃地整理的理论潜力。利用研究所得到的理论潜力实现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从而测算出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结果表明,淮安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24564.53hm2和28436.64hm2。测算结果可为规划和实施未来淮安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村工矿废弃地等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上海建设用地规模已接近极限,产业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增量土地投入。本文在总结分析目前郊区建设用地现状基础上,就如何促进土地进一步高效利用、经济可持续增长、产业用地政策配套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松嫩平原典型黑土分布区土壤呼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国栋  杨柯  崔玉军  李瑛 《地学前缘》2011,18(6):101-106
在松嫩平原典型黑土分布区,选择耕地、休耕地、自然荒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壤CO2呼吸研究。采用壕沟隔断法,探讨了植物根系呼吸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差异,采用温度敏感系数Q10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土壤呼吸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土壤温度、湿度、植被类型、农业生产活动等。土壤呼吸日变化过程中,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决定性因素。在夏季植物根系呼吸所占的比例最大,超过了50%,春秋两季根系呼吸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受植物种类及植物根系呼吸在土壤呼吸中所占比例大小的影响,在3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根系自养呼吸所占的比例大小顺序依次为荒地>休耕地>耕地。有根系的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升高的反应要敏感些。  相似文献   

18.
2014年7月2日下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勤奋教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兼《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主任龚士良教授专程赴北京拜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研究员,并代表《上海国土资源》期刊作了专题访谈。党主任深刻剖析了中国现有土地制度存在的不足,指出土地制度的改革应以土地要素的市场化为导向,体现效率、平等、稳定和可持续,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现有的国家土地规划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应简政放权,详规下沉到最基层;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降低公共空间的占地面积,努力提高公民的居住空间与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并做好农民安置新居建设,有利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并有助于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以江南圩区为例,分析了土地整治过程中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现实问题,对可选择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征地是对土地的重新配置和利用,涉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而其中的土地增值及其收益分配又成为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与关键。通过对土地增值的内涵与收益分配的探讨,分析了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现状,提出了调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的对策建议与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