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提升遥感影像质量,增强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的地理国情监测能力,采用基于云层因素的天气模型,分析了云覆盖对国产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的影响.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取湖北省境内近年的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和资源三号卫星影像资料,重点分析了云覆盖对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分一号卫星受云覆盖的影响相对较小,高分二号和资源三...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产卫星影像的广泛应用,其影像高效率、高精度的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控制点和影像数据建立福建省控制点影像数据库,并采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影像匹配,实现影像控制点的自动提取。结果表明,利用控制点影像数据库进行影像的几何纠正具有较高的精度,可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产卫星的广泛应用,快速、高精度的纠正其影像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控制点影像库,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遥感影像几何纠正子系统”对国产卫星影像进行纠正,针对其纠正结果,利用控制点影像精度评价、线划图套合等方式进行精度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高海拔山区的地形地貌使得在卫星影像上确定同名特征点比较困难,为了解决国产卫星影像存在的谱段偏差,本文选择了基于SIFT算法、基于区域灰度和人工配准3种方法,对ZY1-02C、ZY-3和GF-1等国产卫星影像展开了配准试验研究,应用目视法和中误差法进行了精度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法虽能获得较高的配准精度,但效率很差;基于区域灰度法受影像亮度差异影响很大,同名点提取少,精度最差;基于SIFT算法自动化程度最高,可以提取大量特征点,并能筛选提出误匹配点,配准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产卫星影像的自然资源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及时地掌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变化状况,是自然资源管理重点关注的问题。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特点,能够应用于自然资源领域开展目标识别、信息采集与处理、分析与评估等工作,可作为自然资源监测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土地、矿产、海洋"等重要自然资源要素为动态监测研究目标,基于多源多时相国产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各类审批、规划专题资料数据,开展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深入挖掘国产卫星影像资源潜力,实现自然资源精细遥感监测服务模式是切实可行与高效的。 相似文献
6.
卫星影像数据的应用是地图制图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对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编制交通旅游图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用模糊区/清晰区平均反射率匹配法对SPOT 5卫星影像进行去模糊处理.首先,结合SPOT 5各波段的统计特征,从影像上识别出模糊区;然后,对影像进行非监督分类,对同一分类区内像元在模糊区和清晰区的辐射值进行比较,计算出气溶胶空间分布;最后,将气溶胶分布输入MODTRAN模型中,对影像进行大气校正.研究中将反演的气溶胶浓度分布重采样到全色波段的分辨率,用MODTRAN对全色波段进行大气校正,也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得出模糊区/清晰区平均反射率匹配法是一种有效的去模糊处理方法,且可将处理后的影像转换得出反射率,便于不同时相遥感影像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浅谈卫星遥感影像颜色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遥感技术系统和遥感图像后期处理的一般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利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调整水系颜色的快捷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2.
13.
主要探讨了Pleiades卫星遥感影像在1∶10 000基础测绘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利用该卫星遥感影像在像控点布设、外业施测、空三加密所取得的结果及通过外业实测地物点检查DOM并进行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海量遥感数据与相对较低的数据利用率并存的现状,探讨了数据融合的概念,融合的3个层次: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融合,以及各层次的优缺点、流程和常用的融合方法;并详细阐述了融合影像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某地区的融合试验,从而得出对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融合,可以产生更准确、更完全,更可靠的估计和判断的结论,为类似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融合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庆楠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4)
在分析和总结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基础上,探讨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层次、模型、结构及其特点.归纳总结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目的是提高多光谱影像分辨率的同时保持色调不变,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在已知低分辨率多光谱影像和高分辨率全色影像的基础上,模拟生成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本文介绍了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系统阐述了几种常见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