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批后监管是国土部门创新工作新机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与新机制相配套的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信息系统成为保障机制运行,推动工作不断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通知》强调,对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等有关情况实行全面监管、全程监督,构建统一的网络监管平台。本文在分析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并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海量数据访问、时态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库引擎和网络发布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如何在"数字濮阳"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构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实现土地利用状态的动态监测、违规用地查处等功能,帮助解决土地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给出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定义后,简要介绍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在研究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业务的基础上,借鉴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方法,建立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构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长效工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管理中出现了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常有发生。建设用地审批是国土部门审批业务体系的重要环节,而建设用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又往往会出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强调对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等有关情况实行全面监管。本文重点讨论“批、供、用、查”四个环节的监管机制,通过确定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对象、主体、内容和运行方式,构建一套建设用地批后监管长效工作机制,以求迈出土地管理批后监管的第一步,也作为构建国土资源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基于Pléiades影像的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监测工作的阐述,分别介绍了高分影像生产、影像动态更新、影像变化监测、用地变化监管系统建设的方法,并将这些技术以辅助土地利用监管和规划批后执法为目的重新整合,实现了在城市建设用地执法监管领域中集3S技术于一体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基于P1eiades影像的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监测工作的阐述,分别介绍了高分影像生产、影像动态更新、影像变化监测、用地变化监管系统建设的方法,并将这些技术以辅助土地利用监管和规划批后执法为目的重新整合,实现了在城市建设用地执法监管领域中集3S技术于一体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7.
征供一体化土地批后监管系统研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土地批后监管工作中,由于缺乏动态监管的有效途径和技术,存在信息获取速度慢、共享程度低、流通性差等问题。征供一体化土地批后监管系统依托多源遥感数据,结合GPS定位技术与GIS空间信息技术,对土地征收征用、土地供应建设用地项目实施动态监测,对监测成果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建设用地供应、储备、利用信息的收集、整合与更新管理等功能;并构建了征地、出让土地之间的土地流转关系,从而形成了征、供、管一体化的批后监管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建设用地监测系统数据建库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与具体批供密切相关,自今年7月,开化县国土局就着手组建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监测系统数据库工作,到目前为此,已录入我县1999年以来的供地信息952条、2004年以来用地项目的批后监管信息291条,以及2004年以来用地项目的所有文本合同等相关内容322条,基本完成项目入库工作。该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9.
省直管市(县)体制下建设用地监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解决省直体制下市(县)建设用地管理业务监管难度大问题,研究建设用地全过程监管关键技术,设计该模式下的监管模式、技术架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实现省直管市(县)模式下的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批-供-用-补-查-登"全过程监管。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全流程监管业务,基于省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供的硬件网络环境和数据资源,以“批、供、用、补、查”业务为主线,研究了数据标准建立、数据关联关系构建、数据抽取机制、数据处理技术及国土空间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提出了查询统计分析、实时监察、动态比对和预警提示等全流程监管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增建设用地全流程监管的落地化应用内容,并介绍了示例系统——湖北省新增建设用地全流程监管系统的功能模块。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字东莞三维城市建设,综合地理信息技术、三维建模技术以及景点业务数据,构建东莞市旅游智慧型三维景区展示平台,实现东莞市旅游资源的可视化、可控化及智慧化管理、运营和服务。为东莞市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东莞市城市宣传、景点推广、高效管理提供建设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测绘先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先对河道的现状进行测绘,为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与建设提供翔实、准确的测绘成果数据。遥感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无人机遥感技术作为航空遥感手段,配合高性能的后处理软件,能够大大减轻外业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充分地发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长城站北斗基准站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情况,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基准站观测环境和数据质量良好,站址稳定,常年连续运行和数据实时回传正常。通过设备不断维护升级可以满足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后的跟踪观测需求,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了南极大陆的北斗卫星跟踪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改进的基于顶点视觉重要度的模型简化算法,该简化算法在顶点视觉重要度的计算中采用了顶点单位法向量法,目的是使处于平面内的顶点优先进行简化,从而使模型视觉尖锐的地方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在边折叠时,采用狭长三角形最大最小角方法及边角和法,增加模型的逼真性。最后,通过与QEM简化算法比较得出,本文简化算法较好地保持了模型的视觉特征,模型数据存储量也有大幅度减少,并缩短了简化时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逐步提高,地质雷达在地质勘查、交通工程和结构探测等传统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还扩展到地下管线探测、考古与文物保护、地理国情监测、土地资源与环境监测等与测绘科学有关的专业技术领域。目前,我国关于地质雷达探测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为了填补空白,本文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地质雷达的探测精度,并作为编写吉林省地方标准《地质雷达探测测绘技术规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地面稳定性降低时间与地点、持续作用时间与空间影响分布的全面跟踪监测,该文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站(CORS)站网观测数据,结合地表水、大气及海平面变化资料,提出了CORS站网时变重力场及负荷形变场精化的已知负荷移去恢复法,建立了基于时变重力场的确定性地面稳定性变化定量辨识准则。以丽水温州地区为例,利用2015-2017年CORS网及有关水文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根据40起已发生的历史地质灾害(险情)事件对结果进行验证:丽水温州地区的CORS网具备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面稳定性跟踪监测能力,具备地质灾害灾变过程追踪与前兆捕获能力,CORS站网的地质灾害前兆提前捕获率可达92.5%。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南极科考测绘成果多为专业性较强的地理信息产品,依赖于庞大的专业软件运行环境,脱离于专业环境的"弱GIS用户"使用较为困难,无法适应南极较为极端工作环境应用。本文基于Geo PDF地理信息成果发布技术,针对南极科考工作用图需要,研究开发新型地理信息服务产品和发布方式,降低南极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的使用门槛,扩展了南极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使用对象,辅助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省、市(县)联动更新工作(安吉县)为例,探索建立了对同一个地理实体对象基础地理信息只高精度采集一次的省、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联动更新模式,通过增量更新模式完成浙江省与安吉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联动更新。  相似文献   

19.
国家CGCS2000坐标系统启用后原有大批量、多种类测绘成果向CGCS2000转换和统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之一。顾及图件转换的适用性,详细分析研究了两种常见坐标转换方案(四参数法和七参数法)在中国不同区域范围的精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给出了两种方法在中国境内的厘米级转换精度的等效范围;进一步分析了基于MDB数据库存储的地形图格式的数据结构,给出了基于MXD/MDB文件的图形转换方案和流程,基于Arc Engine予以软件实现。最后通过多个省市地区实测成果文件验证了转换方案和转换软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使用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作为控制资料,纠正卫星影像,容易造成几何形变的误差传递的问题,该文提出了构建原始影像基准网,进行大区域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外业控制点作为地面控制资料,激光点云生产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作为高程资料,利用区域网平差技术解算基准网影像的有理多项式系数(RPC)文件,配合DEM辅助弱连接点检测技术增强基准网的稳健性,而后利用高精度连接点匹配基准网解算同源待平差影像的RPC文件。该文使用该方法建立了基于39景高分二号影像的河南安阳、鹤壁地区的基准网,并对两景新增影像进行平差处理。结果表明,平面中误差为1.6m,达到1∶10 000数字正射影像生产的精度要求,相邻影像之间的几何拼接精度优于1个像素,满足了无缝拼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