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县域尺度城镇化研究不足,以及传统数理统计模型无法描述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的薄弱点,从空间自相关视角来探讨县域尺度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基于人口、经济、空间及社会4个维度构建县域城镇化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县域尺度城镇化,较科学地评价县域城镇化水平;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县域城镇化空间集聚,并解释其影响因素,实现了对县域城镇化空间集聚规律有效揭示。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县域城镇化水平呈上升态势,存在"南高北低"区域分异;县域城镇化具有显著全局空间集聚,局部H-H区集聚"合-芜-马",L-L区集聚皖北地区;地理区位条件、交通网络改善、中心城市作用及发展政策倾向是影响安徽县域城镇化空间集聚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针对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状,该文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分析了2005-2017年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验证因子合理性,通过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影响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导因子和交互作用.结果 表明:①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由珠三角地区向外围逐渐降低;②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存在明显的空间聚类特征,珠三角地区对其他区域的极化效应减弱,溢出效应增强;③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重心由西南方向朝东南方向移动,东翼、西翼、山区相对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铁路密度是影响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利用2005—2014年的青海省县域人均GDP数据,从时空的角度对青海省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青海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青海省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在加强,县域经济联系愈加紧密。(3)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集聚作用明显,逐渐形成了"HH"和"LL"的空间分布格局。"HH"的聚集范围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等的海西区域,"LL"的聚集范围为玉树县、达日县等的海南区域。然后,从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区位、空间邻近效应分析影响青海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并结合空间特征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詹长根  吴艺  谷兴  王璐行 《测绘科学》2016,41(10):93-99
针对已有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多缺乏空间视角的现状,该文采用G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及传统统计分析方法,以2003—2013年湖北省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从时空视角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有所减小;县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县域趋向于集中分布;武汉市和宜昌市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地区,与周围县市经济水平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县域经济发展热点空间格局演化幅度较大,形成以武汉市和宜昌市为核心、层级较为分明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鄂西地区始终为经济发展的冷点区,西部和中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流域306个县域单元2004—2019年的经济发展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内县域经济变异曲线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呈“逐步扩大—波动缩小”的演变趋势;(2)县域经济空间发展水平不均衡,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3)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热点区主要集聚在流域北部的鄂托克旗和东部的新密市等县市,而流域西部则多为冷点和次冷点区域,空间分布重心由东北向西南偏移趋势显著;(4)自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储存丰度、经济发展机遇和政策制度导向是影响县域经济时空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第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3种人口统计方法进行了江苏省县域尺度人口长寿水平空间度量,并设计了改进的统计方法;借助GIS工具对县域长寿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了江苏省县域人口长寿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 表明:①预期寿命法与老龄死亡率法存在很强的空间一致性,表现为苏南地区人口长寿水平显著高于苏北地区,但长...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结合Arc GIS 10.2及Geo DA软件对甘肃省2001~2013年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及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甘肃县域经济的差异在逐年增大,2011年后呈现急剧增大的趋势;在空间上县域经济总体有显著的聚集态势,局部空间分析发现,甘肃省县域经济两极分化明显,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陇中和陇南的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分解分析来看,分区内部差异略大于分区之间差异,区域内部差异是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Nich指数分析了河南省2005—2019年县域经济发展速率的差异,并采用冷热点分析法分析了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化,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导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吻合;县域经济差异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周边县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冷热点格局相对稳定,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市、济源市为核心的西北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经济基础、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影响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导因素,因子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采用统计分析与EDSA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1991年-2009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陇中、河西、陇东、陇南和南部民族地区5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及河西经济区内部差异是甘肃县域经济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县域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形成了发达的河西经济区及欠发达的陇南经济区和南部民族地区,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极化作用占主导且极化趋势在进一步加深,经济发展空间二元结构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陕西省地级行政尺度道路交通网络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以空间句法理论为基础,结合ArcGIS对各个地级行政区的道路交通网络与国民生产总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道路交通网络呈现以西安市为枢纽中心向外扩散,且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交通网络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强的正相关性;交通网络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城市多位于陕北地区且路网发展水平也较低,是未来陕西省交通网络优化升级关注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揭示高原地区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当地气候变化研究的意义重大。现有研究主要分析了LST与单因子的关系,但以高原地区为研究区,结合多方面因子进行LST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文中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为例,利用Landsat8遥感数据,采用辐射传输方程算法和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反演研究区LST;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中的因子探测器与交互探测器分别定量探测出单因子与多因子共同作用时对LST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可量化因子中,LST随坡向度数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其他因子与LST间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下降速度存在差异;海拔是影响高原地区LST空间分布与分异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其后依次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坡向、归一化水汽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NDMI)、土壤类型、坡度与年均降水量;高原地区LST的空间分布与分异特征的形成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均具有协同增强作用,海拔与坡向、海拔与NDMI以及海拔与NDVI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时空变化规律的问题,该文将GIS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选取2000年和2010年的15个能够反映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采用熵值法系统地测算了河北省136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依然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并已形成"一线+两点"的经济空间格局;2000—2010年,Moran指数不断下降,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的县域数量与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河北省县域经济集聚效应减弱,经济发展渐趋均衡。  相似文献   

13.
MODIS土地覆盖分类的尺度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异质性较强的枯水期鄱阳湖为研究区,以搭载于同一卫星平台、具有同一观测时间和较高空间分辨率的ASTER数据为参照,分析研究了MODIS数据在土地覆盖分类中由空间尺度带来的不确定性。首先基于MODIS三角权重函数,建立了从ASTER到MODIS的尺度转换方法;然后对不同空间分辨率的数据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并基于误差矩阵和线性模型分析了MODIS土地覆盖分类结果的误差来源。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与成像方式这两类因素对MODIS与ASTER分类结果差异的贡献比例约为(6.6—11.2):2;MODIS像元尺度对研究区水体的分类不确定性影响较低,而对森林的不确定性影响可达63%。由此可见,在基于MODIS数据的土地覆盖分类研究中,空间尺度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是比较显著的。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土地覆盖分类及变化检测、尺度效应和景观生态学不确定性研究,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将传统统计分析方法与ESDA方法相结合,借助OpenGeoda1.0和ArcGIS9.3,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6~2010年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且具有持续增强的趋势;区域经济初步表现出"二元结构"发展特征,以武汉市为中心的经济高值区辐射效应较弱,极化作用显著;"俱乐部趋同"现象在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发展中初步显现。着重分析了区域发展战略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用江苏省人均GDP数据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江苏省1999~2009年11 a间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证明了ESDA方法在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中的可行性。实验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主要来自苏北、苏中和苏南3大地区的发展差异,苏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苏南较高,在这2个区域分别形成了低值和高值的集聚中心;同时3大区域里也有自己特有的集聚模式,苏中和苏南集聚模式较稳定,有明显的集聚中心,而苏北集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研究对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北省粮食单产数据为基础,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省内县域粮食单产的空间关系和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粮食单产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整体水平稳中有增。农村劳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比对粮食单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和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对农村用电量呈现出先正后负的影响,各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结合县域现状和因素的区域特质采取对应的有效措施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在不同的规模尺度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某个研究尺度上的影响因子可能在其他尺度上并不发生作用。论文运用统计方法与GIS技术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各方面分析汉王镇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其尺度效应。综合考虑9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和6个候选影响因子,其中土地利用数据来自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并根据其空间分布与...  相似文献   

18.
基于ESDA-GIS的新疆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时空角度出发,本文利用新疆1978-2004年县域人均GDP数据,采用变差系数、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对新疆县域经济总体发展差异和局部空间异质性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变差系数分析显示新疆县际经济差异并不沿着"倒U字"型的轨迹变化,1978-2004年县域间的经济差距先减少,而后缓慢扩大。通过新疆各县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I)的计算,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集聚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对不同年度新疆各县人均GDP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出北疆中、西部、南疆西、北部逐渐形成"HH"和"LL"两种类型空间集聚。实践证明空间分析方法是传统经济差异量度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使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等理论知识的回顾和研究分析,本文从地理空间角度构建了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并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进行了新疆各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对比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中学的覆盖率和中学学龄人口覆盖率整体高于小学; 2)各地区存在学校配置数量较高、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的不一致性; 3)各地区的差异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学龄人口数量和城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空间优化提供资源、实体等的高效配置与最佳空间组织方案,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大数据背景下,各类蕴含时空信息的时空大数据能反映地表各要素的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变过程,为空间优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基于国内外时空大数据、空间优化研究成果,分析大数据发展历程、特征、定义及其影响,概括时空大数据的定义与特征,总结出对地观测、社会经济、物联网、互联网与社交网等5类时空大数据;在宏观(全国)、中观(省域)、微观(市县)3个尺度下,综述现有研究中的各种空间优化;将时空大数据在各类空间优化中的应用归纳为城市(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自然生态环境监测、土地利用分析等7大类,并分别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应用研究。该综述可为时空大数据、空间优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