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引言溧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投入运行以来,积累了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可以看到,南黄海的数次中强地震,溧阳台体应变观测都有十分明显的异常反应,总结溧阳台体应变异常与南黄海中强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能更为有效地对近区中强地震产生的前兆反映进行对照分析和预测。二、溧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凝析气田勘探中的古地貌学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针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埋藏深度大、横向非均质性强、岩层顶面地震反射强而内幕地震反射弱且分辨率低等地震地质特点,充分利用三维地震信息,精细解释了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内部地震反射强振幅、强连续等时界面和碳酸盐岩顶界面,刻画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陆棚边缘高能礁滩体的地貌学特征,建立了碳酸盐岩建隆的地震地质模式。该模式为全面认识该区碳酸盐岩建隆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在该区奥陶系凝析气田勘探、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和储量评估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中西部地区高效井与串珠状地震相储层的关系。提出了峰谷能量指数的概念,指数越大,串珠状地震相储层越发育。若强串珠状地震相发育伴生断裂,则储层发育规模较大;串珠状地震相位于缝洞系统的相对高部位,则一般油柱高度大,有较长的无水采油期。对于强串珠状地震相,水平井水平段轨迹设计在最大波谷处较为合适;对于弱串珠状地震相,水平井水平段轨迹设计在最大波谷之下的零相位之上较为合适。塔中西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具备四项要素(峰谷能量指数大于17 000、伴生断裂发育、处于缝洞体系高部位、目的层井轨迹位于储层顶部)的强串珠状地震相储层,钻井易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海上中深层薄互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是一大难点问题,中深层的地震资料往往品质较差,分辨率低,且常常存在盖层强反射的遮挡问题,制约单砂体预测研究。为解决此类薄砂层预测难点问题,这里提出了一种面向海上中深层地震强反射干扰背景下的薄弱储层预测方法,从地震资料出发进行两次优化处理,以提高地震对薄层的分辨率,通过子波反褶积对地震资料开展以储层预测为导向的拓频,提高地震对薄层分辨率,再考虑去除盖层强反射的影响,采用匹配追踪算法对地震资料进行分解,通过强反射层频率范围约束原子匹配过程,识别出区域上的强反射层地震信息,从拓频后的地震资料中剥离强反射轴,利用二次优化后的地震资料开展叠前反演预测优质储层分布范围,基于此策略解决复杂中深层储层预测难题。具体介绍了拓频和去强轴二次优化处理的原理,并通过模型正演分析了薄砂层地震响应及盖层强反射轴的形成机理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在南海西部某目标区块储层预测应用中,该方法能很好地预测薄砂储层的分布特征,提高了隐蔽型目标层的油气预测精度,为此类中深层强反射干扰背景下隐蔽油气藏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的地震成因岩石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断层分布,大多遭受了若干期强地震活动的改造,所以不易确定其最初的形成时期.因此,笔者重点对分布于沂沭断裂地震带及附近的其它三类地震成因岩石(包括震积岩、震火山岩和隐爆地震角砾岩)作了研究,论述了三类地震成因岩石的特征、时空分布、反映的地震作用机理及意义.认为:地震成因岩石不仅是强地震事件和激烈构造活动的记录;而且,因为由强地震形成的不同等级断层和裂隙构成了一个高渗透性的能够沟通不同深度石油和成矿流体的网络,所以深入研究地震成因岩石有助于完善大断裂地震带及近区的石油聚集与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我省“十五”要进行的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改造 ,通过对 1 990年以来我省及邻近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永安地磁变化的分析 ,初步总结了永安地磁手段在我省中强以上地震映震效果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地区。省城面积的2/3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近年来中强地震频繁发生,我国,我省的地震灾害情况,当前的地震形势以及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措施等都是社会和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扼要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有关情况及一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希腊爱琴海槽北部及其邻区是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特点为多次发生直到7.5级强浅源,其中大多数与地质断层有直接关系.强浅源地震发生时的地表断层作用要比过去认为的更为普遍.而地震活动断层与晚新生代的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福建及其邻近地区五百多年来中强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活动存在着明显的节律性,具有在节点上震级最大的特征,从而可预测该区下一次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的震级范围。  相似文献   

10.
镇江市为江苏省重要的内河港口、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游览城市.镇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过地震袭击.早在公元320年《晋书》上就有“丹徒有地震”的记载(镇江原为丹徒县).镇江市地处活动较强的茅山断裂带边缘,历史上该断裂带曾发生过9次中强地震,其中1913年、1930年曾在镇江发生过5.5和5.0级地震,未来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因此,编制镇江市抗震防灾规划,减轻地震时城市的灾害损失及人员伤亡不仅必要而且是十分紧迫的.规划包括总则、地震危险性分析、抗震设防区划、地震灾害预测、土地利用规划、旧城改造及现有工程抗震加固规划、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规划、地震应急救灾规划、震后恢复重建规划.  相似文献   

11.
闽台铲状活动断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台湾大型铲状活动断裂系在深部(深5—100km)构成一系列向东倾斜、倾角为4°—10°的滑脱面,在近地表利用老断层的重新活动,形成NNE与NW向网格交叉的高角度断层。活动断裂系的地震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台湾东部。推断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是NW—SE向,缓倾斜、向西撒开呈扇状特征。断裂系中各断裂的滑动速率不同,东大西小。  相似文献   

12.
台湾海峡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天钧  黄辉 《地质学报》1994,68(3):197-207
台湾海峡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裂陷的一部分,在构造上划分为两盆一隆,即台湾海盆地、台西南盆和澎湖-北港隆起。盆地的结构以半地堑式断陷为特征。盆地内的白垩系-新生代沉积最厚愈万米。台湾海峡裂陷的形成和发展,既受东海和南海盆地的影响,也与中央山脉碰撞造山带密切相关。在多重机制影响下,海峡地区在新生代演化中,经历了多中心断密切相关。在多重机制影响下,海峡地区在新生代演化中,经历了多中心断陷-坳断-前陆盆地三  相似文献   

13.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条件构建下,台湾地区的景观研究面临着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研究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如何对脆弱的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如何解决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混乱、空间不 足及居民对休闲游憩的需求,如何基于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立符合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土地经营管理制度等现实问题。目前台湾地区的景观研究多利用观察、文献及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权重与因素决定及相关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景观变迁分析方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技术,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未来台湾地区的景观研究发展,仍将以符合生态的原则为基础,同时结合专业教育,降低自然与人为灾害所付出的社会成本、确立景观资源价值评估方式、构建最适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监测方式以及形成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规划设计风格等,以促进景观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台湾中部造山带前缘呈现为一弧形逆冲构造体系。每个弧形带分别由不同尺度但各自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所组成。而每一个弧形构造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几何、运动和动力学特征 ,是典型的板块造山运动变形带前缘之褶皱逆冲带 ,但同时各个次级弧形构造间却又有自相似特性。台湾中部弧形系列构造带 ,由运动学看来 ,是从弧形顶部向西逆冲向两侧过渡到斜冲 ,到弧凹处的逆冲为止。每一个地震活动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逆冲构造间可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存在。大地震发生在规模较大的弧形构造上 ,而中小地震则发生在规模较小的次级弧形构造上。在对台湾中部地区弧形逆冲体系的空间位置与地震活动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 ,文中归纳出中部弧型逆冲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基于对台湾岛、台湾海峡和周边海域(南海、东海)的盆山系统、相应动力学机制、构造单元以及其他诸多造山带和毗邻前陆盆地的研究,提出了台湾西部前陆盆地演化的4阶段模式,即:①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②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③前陆盆地系统形成阶段;④造山带坍塌-前陆衰退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物源供给方式的差异给予了探讨,认为在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尽管增生楔业已推覆至陆缘层序之上,但盆地依然呈被动陆缘的外廓特征,以大陆方向为盆地的唯一物源;在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盆地开始明显出现挠曲响应,增生楔开始具备并逐步加大向盆地供应沉积物质的能力,但依然以大陆方向为主要物源方向;在前陆盆地系统形成阶段,前渊和前隆区逐步形成,在来自唯一物源、后陆方向造山带物质的快速充填下,前陆期层序快速向前隆方向超覆,形成典型的前陆楔形体;在造山带坍塌-前陆衰退阶段,伸展作用出现并快速扩展,前渊抬升,前陆层序遭受剥蚀,火山作用重新出现。并探讨了该模式是否具有周缘前陆盆地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台湾中西部沉积盆地三维密度结构及其重力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中西部沉积盆地是台湾省海陆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本文利用石油钻井资料和重力观测数据,依据Kriging插值及台湾中国石油公司深度-密度经验公式,计算了该地区沉积地层三维密度及剩余密度结构,并依据三维有限元解泊松方程方法,通过求解重力位计算出三维剩余密度体产生的剩余重力异常。密度结构显示,在0~6km深度范围,自更新统到先中新统的沉积地层大致分为2.0~2.30g/cm3、2.30~2.45g/cm3、2.45~2.60g/cm3、2.60~2.70g/cm3等4个密度层。其中,台中盆地陆缘区中下部2~4km深度存在较大沉积凹陷,凹陷区密度比周围低0.05~0.10g/cm3.重力计算结果表明,本区沉积地层产生的剩余重力异常在-20~+15mGal之间,深部凹陷对应负异常低值圈闭,其形态和量值与实测重力异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扼要评介了国内外关于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在南海沿马尼拉海沟俯冲的动力学过程和俯冲板块深部形态等方面研究的成果;认为目前的动力学模式还不够完善,没有能够对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中存在的第四纪火山间断做出合理的解释,为此引入“板片窗”概念,对已经提出的动力学模式进行了修改;并统计1964~2006年发生于菲律宾地区的地震震中位置,认为存在于菲律宾群岛17°~19°N之间的深源地震稀疏带和存在于14°~15°N之间的喇叭状地震稀疏带是地震作用对于南海板片窗构造存在的反映;结合研究区域已有应力场研究资料,认为俯冲的南海亚板块中板片窗两侧俯冲倾角的差异,应该是造成俯冲带内应力分布出现分带现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林朝棨 《地质论评》1948,13(Z2):265-266
台湾北部及中部於第三纪鲜新世下部之锦水页岩(新定义之锦水页岩,相当本人丰原地方之埤头山层群)中,产一种扇蟹化石,因此称扇蟹化石产出很多,并且只限产於新定义之锦水页岩中,故於地层对比上有相常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Mammal fossils were first discovered on Taiwan by H. Saitō in 1926. Skulls and teeth fragments of Rhinoceros, Elephas, and Stegodon were discovered subsequently in transported float; the source bed, Tertiary gravels of the Kichō formation, was found in 1940 by Kaneko. The Tso-chen area alone has yielded specimens of all fossil mammals found in any of the 13 known fossil localities on Taiwan. Occurrences of these fossils with marine shells indicate deposition in the regressing sea of the late Pliocene. Similar fossils at Tso-chen and Hsin-chu indicate possibl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M. Russell.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59—1988年水文和水质资料计算了海南岛河流多年平均物理侵蚀率(13.99mg/cm2·a)和化学侵蚀率(15.97mg/cm2·a)。此二值大大低于台湾岛河流侵蚀率的数值,主要原因是“台湾岛自上新世以来一直处于迅速上升运动中”。夏威夷群岛河流的物理侵蚀率和化学侵蚀率很低,但由于那里的玄武岩孔隙的渗透性强,其地下水的化学侵蚀率较高,所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化学侵蚀率与海南岛相比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