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两种方法:Hermite多项式、Legendre多项式和Fourier级数表示的地和无限圆法推导了FK4相对于FK5的系统差,并指出由两种方法推算的这种系统差的差值在30年内明显地随时间而变化。最后,讨论了这种星表系统差对我国综合时间系统内世界时和极点坐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性的存在使传统的世界时的概念变得复杂、模糊和不精确。引进赤道上的无旋转原点代替历书春分点并不能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世界时曾在三个方面起过作用:(1)提供一个均匀的时间尺度;(2)是描述地球参考系和天球参考系之间关系的参数之一;(4)为协调时UTC跳秒提供依据。这里的第一项作用早已被国际原子时尺度所取代。第二项作用可以由恒星时更直接更简单地实现。第三项作用可通过恒星时与“坐标恒星时”之差的测定来实现。因此,作者认为,世界时这一传统概念已无继续存在的必要,长期以来由于世界时的概念所引进的各种矛盾只有在抛弃世界时的概念后才能和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3.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在1982年通过的世界时新定义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1)它没有提供世界时的明确物理概念;(2)在世界时的表示式中包含有岁差量的测定值;(3)它是根据使用 FK5星表的经典光学观测技术的情况推导的,没有考虑 VLBI 和 LLR 等新观测技术的情况。IAU 第4,8,19和31等专业委员会已决定在1985年重新开会讨论世界时的定义。本文分析了传统的世界时定义的缺点;就目步国际上关于岁差值对世界时的影响新存在的分歧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建议对各种测定世界时的观测技术都采用统一的,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概念定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液核地球动力学原理,重新推导了在日月子引潮力作用下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理论公式,由此明确地引入了液核影响因子,它与地球和液核的极转动惯量的变化有关。不同于Yoder.C.F(1981)的理论,本文给出了基于引潮力位Doodson展开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日长变化和世界时变化的理论公式,指出尺度因子的转动惯量应取为地幔的有效极转动惯量,Love数应取地幔的有效Love数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世界时,即格林尼治平太阳时,是表示地球自转速率的一种形式。由于地球自转速率曾被认为是均匀的,因此在1960年以前世界时也曾被认为是一种均匀时。纽康所提出的世界时定义就是以此为基础的。现已证实,地球自转实际上是不均匀的,所以世界时是一种非均匀时,它与原子时或力学时都没有任何理论上的关系,只有通过观测才能对它们进行比较。这样,世界时的定义主要应该表示它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关系。 1984年1月1日将对天文参考系进行修改。近几年环绕如何修订世界时的定义在国际上展开了讨论。本文拟就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同时提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1962—1988年我国综合世界时的均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德春  金文敬 《天文学报》1993,34(4):397-404
本文讨论并给出1962-1988年期间我国综合世界时均匀化所要加的修正,其中光行差常数变化对我国综合世界时的影响主要是幅度约1.7毫秒的常数项和平均振幅为1.7毫秒的周年项;章动模型变化影响的周年振幅在0.5-1.5毫秒之间,受章动长周期项制约。比较表明,由于FK5-FK4星表系统差影响中的常数项,使均匀化以后的我国综合世界时对于国际时间局B87C02序列的年平均偏离较之均匀化以前的相应结果略有增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5.25~1986.75期间中国综合系统世界时与BIH世界时之差进行了傅里叶分析,并用六个不同周期的调和项进行拟合。进一步用最大熵方法验证也证实了这些周期项。结果表明中国综合系统对于BIH系统的系统差看来主要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周年和半年变化有关。周期较短的其他项也可能与自转速率的真实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给出用IRIS观测归算的1984年11月至1987年3月的世界时和地极坐标系列(PUSHAO)。归算中,改进了钟模型的选择方式、对流层中性大气延迟模型和射电源坐标,求得的系列内部精度平均值好于由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NGS)归算系列的同期结果。  相似文献   

9.
用AR序列改进世界时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世界时系统中有关台站仪器系统差(人仪差)的谱分析,提出用AR序列拟合和预测系统差,这比我国目前综合时号改正数系统以及BIH(国际时间局)处理台站系统差的方法更为合理。用1977年和1978年我国测时资料进行试算,求得的综合时号改正数的內外精度都有所提高。我们还采用了季节性差分模型的AR序列预测手段,加快了世界时服务的速度和改善了控制发播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根据液核地球动力学原理,重新推导了在日月子引潮力作用下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理论公式,由此明确地引入了液核影响因子,它与地球和液核的极转动惯量的变化有关。不同于Yoder.C.F(1981)的理论,本文给出了基于引潮力位Doodson展开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日长变化和世界时变化的理论公式,指出尺度因子的转动惯量应取为地幔的有效极转动惯量,Love数应取地幔的有效Love数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GPS时间比对机研制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在GPS时间比对机的研制中,提取和解算GPS时间信息码、确定时标的世界时时刻等技术问题,并给出了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现在采用的世界时表达式存在的缺点和问题,Guinot非旋转原点概念,由此得到的新世界时定义和有关非旋转原点问题的讨论情况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据全球天文部门的测量和归算结果,应在1998年12月31日世界时23时的第59分末,对协调世界时(UTc)再次实施正闰秒,即在这一分钟的末尾人为地增加1秒钟,使1999年1月1日UTc的0时时刻推迟1秒钟到来,以便让UTc的时刻与世界时(UT)的时刻...  相似文献   

14.
本主要讨论了利用激光测月资料解算UT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为仅仅解算世界时TU,另一种方法是同时求解UT和纬度变化△φ。经过实际计算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就目前的观测资料而言,只解UT的方案对解算UT值较有利。本着重讨论了在逐步回归解算中,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这种情况下采用岭回归法解算,结果会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简讯     
简讯叶叔华当选中国十大杰出女性由全国妇联组织的中国十大杰出女性评选活动最近揭晓,著名天文学家、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叶叔华荣登榜上。叶叔华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天体测量研究工作。她主持我国的世界时工作,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1966-1975年的我国世界时工作,包括天文测时,综合系统,快速服务和UT_1时号发播控制情况.比较了我国综合系统和BIH,系统,并估计每个系统的长期稳定度.  相似文献   

17.
对1998年6月29日云南天文台高时间分辨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微波超快速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世界时07h38m50s至07h38m58s超快速吸收现象出现在太阳活动区NOAA/USAF5060上空的4.00GHz上,而在2.84GHz和1.42GHz上空出现的是spike辐射。当时,该活动区呈现出极其活跃的双极磁场位形。在世界时07h38m至08h47m先后产生了3B级和2B级的Haiqny  相似文献   

18.
用我台2.84和9.395GHz两频率上的总辐射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资料,我们对1980年9月8日5点23分(世界时)所出现的一次太阳射电爆发,进行了简单分析,从而获得了一些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9.
国际时间局(BIH)是1922年建立的全球性的世界时服务组织,1962年为提供地球的极点坐标又建立了国际极移服务组织(IPMS),自1988年1月1日开始,新建立的国际地球自转参数服务组织(IERS)将取代上述两个组织的职责。 经典技术如摄影天顶筒,等高仪,光电中星仪等测定世界时和极点坐标的精度分别为1.4毫秒和13毫角秒。1970年以来发展的新技术如激光测卫,激光测月和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的测定精度,相应提高至0.1毫秒和2毫角秒。 通过1983年10月至1985年12月的国际地球  相似文献   

20.
滞弹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耀仲 《天文学报》1994,35(4):406-414
本文根据勒夫数和负荷载夫数的数值扰动原理,利用handler摆动的理论周期作为滞弹吸收带模型参数估计的约束条件,讨论了地幔滞弹性对有效勒夫数k的直接影响,以及滞弹地球对平均海潮的响应所产生的间接扰动,分析了它们对带谐潮尺度因子k/C的影响,由此定义了一个具有动力学海潮、滞弹地幔和液核地球的世界时UT1潮汐变化序列,与天文新技术观测结果相比较表明,高频带谐潮变化的理论值与实测值是一致的。频散效应对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