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油罐间隙式粘滞阻尼器理论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研究了双出杆油罐间隙式粘滞阻尼器的构造,讨论了不同类型粘滞流体的特性、然后,在幂律流体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粘滞阻尼器的阻尼力计算模型;最后,设计制作 了两个粘滞阻尼器,进行了详细的性能试验,通过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了阻尼力计算模型的幂指数。  相似文献   

2.
油缸孔隙式粘滞阻尼器理论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研究了双出杆油缸孔隙式粘滞阻尼器的构造,讨论了不同类型粘滞流体的特性;然后,在幂律流体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粘滞阻尼器阻尼力计算模型;设计制作了一个油缸孔隙式粘滞阻尼器,并进行了详细的性能试验,通过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了阻尼力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油缸间隙式粘滞阻尼器理论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文首先研究了双出杆油缸间隙式粘滞阻尼器的构造,讨论了不同类型粘滞流体的特性;;然后,在幂律流体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粘滞阻尼器的阻尼力计算模型;;最后,设计制作了两个粘滞阻尼器,进行了详细的性能试验,通过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了阻尼力计算模型的幂指数。  相似文献   

4.
消能减振房屋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安装有粘滞流体阻尼器的消能减振房屋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包括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模型,性能试验和检验的标准,附加阻尼比公式的推导和抗震设计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粘滞阻尼器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是一种有效的被动控制方式,为与现行抗震设计水平相适应,减震结构和控制装置的设计也应该以可靠度为基础。本文结合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受力特性建立了此类耗能减震结构动力可靠度分析的实用简化计算方法。首先通过等价线性化方法,给出了层间三线型恢复力模型的等效平均刚度,粘滞阻尼器采用等效线性化的力学模型,建立了安装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等效线性随机分析模型。然后采用随机状态空间方法进行了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基于层间变形失效准则和首次超越理论分析了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可靠度,并以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变形超过其自身极限变形作为阻尼器的失效模式,讨论了粘滞阻尼器可靠度的计算。最后通过一个设置粘滞流体阻尼器的框架结构计算实例,说明了这种方法的运用。该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实用的方法对振动控制结构在不同破坏状态下的抗震可靠度进行分析,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地减小重要设备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反应,本文采用可控粘滞流体阻尼器进行半主动控制。本文首先建立安装阻尼器的主体结构(设备系统)的动力方程,在此基础上以设备的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作为控制变量,提出了相应的半主动控制解法。数值分析表明,安装可控粘滞流体阻尼器后,设备的加速度和设备层的相对位移得到显著的减小。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FEMA273给出的传统结构线性静力分析方法,并用该法分析附加粘滞流体阻尼器结构,给出了附加粘滞流体阻尼器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具体分析方法.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精确性,对设计好的附加黏滞阻尼器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动力分析,动力分析使用的人工波加速度反应谱形状与设计消能结构时使用的设计反应谱相匹配.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有效地评估附加流体阻尼器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特别是在消能结构初步设计和分析阶段.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位于抗震设防烈度Ⅶ度区的某中学6层教学楼所采用的黏滞流体阻尼器的消能减震加固的计算和设计。该教学楼为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考虑到其建筑使用功能和抗震要求,在1~6层优化布置了52套黏滞流体阻尼器,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黏滞流体阻尼器可大量耗散地震动能量,显著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9.
形状记忆合金拉压型超弹性阻尼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形状记忆合金拉压型超弹性阻尼器,介绍了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并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对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中NiTi丝缆施加初始预变形可以获得不同的迟滞循环行为,施加预变形到超弹性平台的中点位置,阻尼器可以获得较为饱满的迟滞环和稳定的阻尼力;(2)位移幅值影响阻尼器的力学性能,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加,阻尼器的等效刚度逐渐减小。等效阻尼比逐渐线性增大;(3)加载速率影响阻尼器的力学性能,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滞回环变得狭长,其包围的面积逐渐减小,阻尼器的等效刚度略有提高,等效阻尼比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屈曲约束支撑通常被设计为在大震作用中消耗能量,小震作用下为该结构提供了抗侧刚度。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结合屈曲约束支撑和长圆孔摩擦阻尼器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屈曲约束支撑和长圆孔摩擦阻尼器串联的新型阻尼器,对该阻尼器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其滞回性能、刚度退化等。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金属-摩擦阻尼器滞回曲线饱满,通过设置不同的螺栓预紧力可以使阻尼器达到分阶段能耗的目标。利用ABAQUS数值仿真软件对新型金属-摩擦阻尼器进行了数值分析准确性验证。并通过改变模拟试件屈服比例值,了解屈服比例变化对新型金属-摩擦阻尼器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滞回曲线与试验曲线基本一致;屈服比例的增加对阻尼器刚度退化、滑动承载力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已有多孔材料导热系数计算模型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湿热老化后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层导热系数的计算模型。为考察该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湿热老化试验及隔热性能试验,测量涂层膨胀倍率、炭化层泡孔尺寸和钢板温度等数据。结果显示,湿热老化后炭化层泡孔尺寸增大导致涂层导热系数增大,隔热性能下降,钢板温度上升。利用本文试验测量数据(泡孔尺寸)计算炭化层导热系数,再根据炭化层导热系数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钢板温度,并将钢板温度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良好,验证了膨胀型防火涂层导热系数计算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中纬电离层f_0F_2的暴时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近50个中纬(磁纬在±20°-50°之间)电离层垂测站的f0F2资料,分析与磁暴相伴的电离层暴事例表明:地磁Dst指数与中纬电离层f0F2暴时变化Ds(f0F2 )有大致相似的发展趋势。但用时序叠加法求得的强度不同、发展过程和持续时间不同的多次电离层暴f0F2变化的平均值,其物理意义是很不明确的。暴时f0F2变化的地方时分布Ds(f0F2)中,一般说以全日周期扰动幅度(A1)为最强,但电离层负暴峰值后常出现半日周期扰动(A2)的增强,且有时A2>A1.A1的涨落趋势与Dst(f0F2)相似,但特强磁暴时,A1值有可能反而变小.以A1sin(ω t+ 1)表示的全日周期扰动中,初位相1值随暴时的发展而变小表明,扰动分布形态是基本上随地球一起转动的。  相似文献   

13.
f0F2 半年变化的特征和一种可能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东亚和澳大利亚扇区不同地磁纬度台站和两个极区台站1974-1986 年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 分析了f0F2 半年变化的主要特征. 提出了产生f0F2 半年变化的一种新的物理机制: 低热层日潮的半年变化, 引起赤道电急流幅度的半年变化, 通过 喷泉效应! 使得赤道电离层异常幅度产生半年变化, 从而形成f0F2 的半年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我国9个电离层观测站第21和22太阳周大约20年的,f<,0>F<,2>月中值数据,分析太活动和地磁活动对电离层,0>F<,2>的影响.结果显示白天和夏季夜间f<,0>F<,2>和太黑子数R之间存在着明显非线性关系,并且随着纬度的降低逐增强.当回归分析加入地Ap指数时,多重回归模型与实测值误差进一步减小,说明同时考虑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线性影能够更好地描述f<,0>F<,2>的变化.基于f<,0>F<,2>与太阳黑子数R及地磁指数P之间的非线性统计关系,利用Fourier级建立9个单站谱模型,并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行了比较,精度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5.
16.
Zusammenfassung Es wird im Anschluss an «Die Laufzeifunktion und ihre Interpretation in der Refraktionsseismik des einachsig inhomogenen Körpers» (4) die Interpretation von seismischen Refraktionsmessungen im Grenzfallc o=0 eingehend behandelt.
Summary In pursuance of «Die Laufzeifunktion und ihre Interpretation in der Refraktionsseismik des einachsig inhomogenen Körpers» (4) the special interpretation problem withc o=0 is generally treated.
  相似文献   

17.
地磁台站和地磁台网的现代化技术专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磁观测资料在地磁学,空间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料质量对研究工作有重要影响,台网资料对研究工作有特殊意义,根据作者近年来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结果,本文第一部分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就地磁台站现代化中的系统组成,功能,仪器和主要技术指标,台网建设,资料质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世界地磁台网,包括INTERMAGNET的目标,历史,现状,原则,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