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5年海城地震后,为进一步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国家地震局于1976年成立了“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分析处理系统总体设计组”,决定对北京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同时新建上海、昆明、成都、兰州、沈阳等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六个台网的技术系统由总体设计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实施.这一整套技术系统的设计研制和实施建设,简称为“768工程”.  相似文献   

2.
768数字地应力仪是我国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配套设备之一。该仪器配以数字传输接口装置,可将地应力观测数据送入768地震前兆遥测设备进行传输。也可配上LY-4型数字打印机,在普通地应力观测台站进行电感法地应力的自动记录测量。下面简单介绍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主要单元电路及指标。  相似文献   

3.
1986年11月1—4日,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了国家地震局“电信传输地震台网技术管理与开发协调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除协调组成员外,还有六大传输地震台网的部分测震分析人员,以及广东省地震局的丁原章局长,沈泽忠副局长,上海地震局的王明球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陈培善、郭履灿同志也应邀出席了会议。协商组组长张奕麟同志,副组长赵仲和、孙其政同志主持了整个会议。  相似文献   

4.
张奕麟先生和768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68工程是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分析处理系统项目的简称.是一个从设计、研制、开发、生产、技术集成到工程建设的综合性科技工程,也是当时国家地震局建局以来的一个最大的工程项目,建成了北京,昆明,兰州,沈阳,成都和上海6大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后改称为地震遥测台网).  相似文献   

5.
电信传输地震台网遥测系统是由很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研究每个环节的工作状态和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因素,制定出一套监视其工作性能的技术方法,是台网维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因而,本文对台网的长期维护工作中的技术环节进行分析,提出监视台网观测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供从事地震台网观测技术和维护管理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11月召开的“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学术交流与专题讨论会”作了述评。有近20个单位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共收到40多篇论文和工作报告,内容广泛,有深度;本文综合介绍了其中的主要论点和成果,包括传输台网的选择和布局,井下观测技术和超微震速度观测,传输信道及其干扰和设备,数字化传输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与改进,时间服务系统,监控与标定,供电系统,台网维护与管理等。  相似文献   

7.
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与数据处理系统(简称768工程)验收鉴定会概况,文章指出该系统是国家地震局的重点科研项目,历时五年多现已完成;介绍了鉴定会对该系统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说明该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方面将会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之二扼要介绍了中国现代化区域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与数据处理系统(简称768工程系统)于1982年通过验收鉴定并投入正式运转的概况后,主要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处理功能、各分系统的设备与信息流程等特点及其在我国地震观测方面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有效观测范围的估算,b值检验,震中分布检验法对北京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实际监测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北京台网对网内最小地震的检测能力与对网外地震的控制范围。然后利用实际观测资料讨论震中误差和震级偏差。  相似文献   

10.
电信传输地震台网是为地震科学研究,及地震预报获取高质量的地震观测资料和地震前兆观测数据而建立的。将台网中各子台的信号传输汇集到记录、分析、处理中心,都是采用有大(?)载波话路传输、无线传输、无线→微波接力传输、无线→有线接力传输信道而进行的。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遥测信道,在传输有用信号的同时都会有各种干扰信号混入。这些干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大量实际资料讨论了天津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效益问题。认为其效益主要表现在:(1)提高了微震监测能力,有利于对天津地区震情的监视和判断,(2)提高了信噪比和仪器有效放大倍数,故震相记录清楚,有利于地震参数的测定,(3)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引言上海电信传输地震台网。14个地震测点中有9个是深井观测。几年来,除记录天然地震以外,还不断记录到炸药量很小的水下爆破,由此可以研究上海地区波在土质中与深井基岩中的传播速度。地震观测点设施及记录方式第四师范学院地震观测点是上海电信传输地震台网中9个深井观测点之一。位于上海市区的东南角(见图1),距离黄浦江水下爆破点1.08km(由1:5000地图上量得)。观测井深  相似文献   

13.
序言     
为了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震情监测和地震预报研究,本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东省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现中国地震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及有关市、县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一套分辨率为24位、记录动态范围约在110 dB左右、观测频带主要为短周期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经自行集成安装,建成了由12个台站、一个装有国产数字复接分和微波传输设备的无线中继站,和一个数据记录、处理分析中心组成的广州珠江三角州无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该台网于1996年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的验收.这是我国第一个用国外设备建成的高分辨率无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  相似文献   

14.
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于2000年10月1日投入考核运行,为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与模拟地震台网测定的时、空、强地震参数顺利接轨,尽快发挥数字资料在日常工作中的效益,将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与模拟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作了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致性、差异性。结果表明,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比模拟地震观测系统具有更高的拴震率,得出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与模拟地震台网产出资料相关性较好、定位结果在误差范围之内、符合《数字地震及前兆观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紫坪铺水库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的表现,分析通过特大地震洗礼的紫坪铺地震台网运行的经验和教训,提出遥测地震台网建设时观测仪器设备也应注意自身抗震的问题,并对今后地震台站观测仪器安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TCP/IP传输协议及其在广东省数字地震台网联网中进行地震波形准实时传输应用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本文介绍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仪器配置情况和各种仪器的主要参数,并结合我国数字地震台网中使用的地震观测系统,阐述了仪器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关于计算机在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中的应用,首要的问题是实时地收集前兆数据。本文介绍的数字化前兆实时采集程序是在国产DJS—131计算机的支持下,在实时操作系统XRTOS的控制下,实时响应中断,实时采数;对采得的数据进行多种功能的判别、处理,并按一定格式编排,写入数字磁带,供进一步分析处理用。该程序主要应用于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前兆观测系统中。程序的设计思想及其处理方法可推广到任何其它的实时采集数据的系统中。  相似文献   

19.
1 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建设概况“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建设项目”是辽宁省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即“95-0 1 -0 1课题的一个专题 ,由辽宁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 ,在中国地震局、辽宁省计委、辽宁省财政厅及省市电信部门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建设是在原沈阳遥测地震台网 (下称沈阳台网 )模拟观测技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改造。沈阳台网是全国 6大区域遥测地震台网之一 ,始建于 1 976年 ,1 984年通过验收 ,曾…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地震观测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全球地震观测系统和观测的发展概况,微震台网在技术上正向数字化,高灵敏度,地传输的方向发展,在“九五”期间,我国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呈现出中央和地方,地震专业系统与非专业系统联合建设,共同发展的趋势,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社会各方面对地震台网(台站)的要求比以往明显提高;数字化成为地震台网(台站)发展的潮流;地震台网与计算机网络建设相结合;对数字化地震台网的认识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