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吉林大学地球学院的前身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倡导成立的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查系,始建于1952年。地质学家俞建章院士、董申葆院士、业治铮院士、喻德渊、张寿常、张秋生、  相似文献   

2.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地球物理系(1958)、地球化学系(199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1998)和测绘工程系(1996)4个系;一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一应用地球物理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一个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地球信息探测仪器重点实验室;五个实验中心;三个院管研究所。学院现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应用地球物理及应用地球化学两个方向)、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4个本科专业;已建成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核技术及其应用7个硕士点;拥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和地学信息工程3个博士点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部分。上述学科中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教育部(2002)重新确认的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1997)由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和遥感地质四个原二级学科组成,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科(1988)被原国家教委审定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学院教职员工总数113人,其中教授28人(含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吉林省优秀省管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7%。学院现已培养本科生10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在国内外大学及研究院单位任职。学院年平均在校本科生人数约为760人,年平均在校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人数约为260人。依托教育部“211工程”和“985科技创新平台”,十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料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经多年的交叉融合,目前学院整体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能源探测理论与方法(2)地球圈层结构探测理论(3)中深层固体矿产资源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4)环境与工程探测评价技术(5)高新探测技术与地学信息综合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世界地质》2007,26(1):F0003-F0003
  相似文献   

4.
学院概况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和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伟同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合校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由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实验中心组成。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共计1110人。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兼职教授12人,校际兼职教授30人。学科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十个硕士点学科和七个博士点学科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变质动力学开放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学院简介环境与资源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5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其中水文学及水资  相似文献   

6.
学院概况环境与资源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5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其中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与建设工程学院共同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我院还拥有原国土资源部“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正在筹建吉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学院的水资源和环境学科是“311”和“985”支持的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环境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实验室、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室等34个实验室;建立了7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51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我院有中科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省管专家3人,吉林省杰出青年1人。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学院与国内外著名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递行科研项目合作,如与韩国延世大学合作进行“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进行“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研究;与荷兰DELFT工业大学合作研究大型污染质地下运移模拟软件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学院简介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由仪器系(始建于1959年),电气工程系、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开放研究实验室、吉林省测控仪器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智能仪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组建而成。学院拥有一支由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省管优秀专家、杰出青年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4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1人,讲师和工程师17人,教师队伍中既有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也有近几年在学术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后起之秀,中青教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与融合、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博士学科是吉林省和国土资源部重点学科;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与机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5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仪器仪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宽口径的本科专业。学院在校本科生700名,硕士生130名,博士生40名。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科研基地建设,提倡教研相长。学院在地球探测仪器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有重大影响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科技成果。研制的航空核子旋进磁力仪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光泵磁力仪和航空综合测站荻国家科技大会奖,GEM系列数字大地电磁测深仪,超导弱磁信号检测仪器、高密度电阻率仪、浅层地震仪、电磁驱动的高频可拉震源等20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在以信息化、电气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浪潮中,和着时代的脚步,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勇于创新,迎接挑战,发挥优势,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学院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树立勤奋好学、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激励学生奋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以及明显竞争优势的专门人才。近地表弹性波地下目标探测成像系统该研究成果自主创新,成功研发了效率指标国际领先的电磁驱动可控震源系统,提出了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低成本、高分辨率、非破坏性的地震勘探解决方案,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地震可控震源的历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进步。本成果于2002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于2003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必将为我国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的提升产生深远的GPS同步瞬变电磁探测仪该研究成果基于GPS授时信息的实时同步控制技术,运用瞬时浮点放大数据采集技术,采用快关断器件(IGBT)、双桥式逆变电路,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多台轻便发射机同步工作的强场源瞬变电磁探测技术,有效地压制了矿区的强电磁干扰,为危机矿山潜力资源探测奠定了基础。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新疆、安徽、辽宁等九个省区开展了紧缺矿产资源勘探、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探测与评价、地下水探测、工程地质勘查评价、煤矿巷道透水超前探测等试验与应用研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图形化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研究成果一举打破了国外图形化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垄断地位,可以满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在教学实验、分析测量等方面,以及航空航天测控、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其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十分巨大。2004年通过鉴定,专家认为:谊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鉴定以后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并被中国分析测试及仪器行业评为2004年度十大新闻第三名。  相似文献   

8.
罗照华 《地学前缘》2018,25(6):277-282
近年来,地球系统科学逐渐成为地球科学的新趋势,但固体地球科学尚难于融入其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球系统科学属于系统科学或复杂科学的组成部分,而固体地球科学其本质上属于理想科学的范畴,以研究线性地球过程为主,或者以理想科学的手法研究非线性地球过程。流体地球科学不仅研究地球的流体系统,也研究流体系统与固体系统的强和弱相互作用,是固体地球科学融入地球系统科学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地球科学学院油气与盆地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招君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吉林省油页岩灰渣提取有色和稀土金属新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该项目组织了包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及汪清龙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研发。这是我院首次承担“863”计划。  相似文献   

10.
正主编:傅伯杰院士历程:1986年创刊定位:地球科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评述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道地球科学领域跨学科性重大研究;揭示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领域研究动态主要栏目综述与评述;研究论文;院士论坛;发展战略论坛;科技重大计划进展;IODP研究;学科发展与研究;探索与争鸣;全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学研究;新学科·新技术·新发现;基金项目管理与成果介绍等。  相似文献   

11.
论地球科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地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地球,并为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对地球科学有广泛的需求。它需要在地球科学取得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解决大量微观的实际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又将积累起丰富的资料,推动地球科学的进展。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无论是认识地球,还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都要求对各种地球科学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以期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地球是一个处于运动中的巨系统,它不仅体积庞大,结构和成分复杂,而且有漫长的演化历史。因此,对地球的研究必须分层次进行,而宏观认识将具体指导微观调查。整个20世纪的重大成就是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的发展,基本上建立起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观。在板块构造的宏观指导下,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系统总结,已经建立起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尽管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解决,但它毕竟说明沉积盆地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大地构造环境。在宏观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区域地质作中观分析,例如通过详细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进一步了解造山带、盆地及其间的关系。应该指出,只有深刻地认识区域地质特色,才能?  相似文献   

12.
正主编:傅伯杰院士历程:1986年创刊定位:地球科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评述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道地球科学领域跨学科性重大研究;揭示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领域研究动态主要栏目综述与评述;研究论文;院士论坛;发展战略论坛;科技重大计划进展;IODP研究;学科发展与研究;探索与争鸣;全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学研究;新学科·新技术·新发现;基金项目管理与成果介绍等。  相似文献   

13.
14.
浅谈固体地球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科学在20世纪的诸多进展中,对后来科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基本认识之一是地球演化的行为具有整体性,其不同的圈层确实通过多种途径相互作用,且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演化的重要营力之一。这些认识导致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使不同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成为21世纪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地球系统科学强调地球不同圈层、不同单元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因而科学研究必须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视野出发,但研究过程又必须从关键区域入手。我国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未来研究应立足地域优势和特色,攻克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解决社会对地球科学的知识需求。  相似文献   

15.
正主编:傅伯杰院士历程:1986年创刊定位:地球科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评述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道地球科学领域跨学科性重大研究;揭示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领域研究动态主要栏目综述与评述;研究论文;院士论坛;发展战略论坛;科技重大计划进展;IODP研究;学科发展与研究;探索与争鸣;全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学研究;新学科·新技术·新发现;基金项目管理与成果介绍等。  相似文献   

16.
非线性科学与地球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云锋  戴塔根 《中国地质》1999,(6):35-36,12
近20年来,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大量的是非线性的和远离平衡的,自然界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地球就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它依赖于与宇宙星体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内部的耗散过程来维持自身的运动状态以及各  相似文献   

17.
正主编:傅伯杰院士历程:1986年创刊定位:地球科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评述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道地球科学领域跨学科性重大研究;揭示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领域研究动态主要栏目综述与评述;研究论文;院士论坛;发展战略论坛;科技重大计划进展;IODP研究;学科发展与研究;探索与争鸣;全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学研究;新学科·新技术·新发现;基金项目管理与成果介绍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两大学科交界点的新型边缘科学——地球系统科学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任务,论述了地球系统基本过程(固体地球过程、流体和生物地球过程)研究的必要性,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近期阶段(1985—1995)和空间站时代(1995—下世纪)的研究计划与国际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地球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丰 《贵州地质》1999,16(1):1-7
1 大洋中脊1 1 海底热水海底热水是 2 0世纪地球科学最大发现之一。 196 6年首先发现于红海。 1977年美国Alvin潜水艇在东太平洋中脊北纬 2 1°发现有 35 0℃热水喷流。之后 ,在大洋中脊、弧后盆地和盆地中沉积物脊均有发现 ,已达 10 0多个 ,尤以大洋中脊最多。例如 ,快速扩张的太平洋EPR中脊的北纬 9°~ 2 1°的一系列活动点和靠近美国西岸的JuandeFuca脊 ,以及以慢速扩张著称的中大西洋中脊的北纬 2 3°~ 37°5 0′的多个热水喷流点。大洋总放热量约为 2 7× 10 2 0 J/a,估算大洋中脊热水放热量约为 6 3× 10 1…  相似文献   

20.
孙枢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334-337
地球科学的科技活动产生地球数据,地球数据又是形成地球科学假说、模式和理论的根据。同时,当代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等,越来越多地需要地球信息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