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蒲圻凤凰山、荆泉山两地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地层划分为三个层序: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早期的Ⅱ型层序、早三叠世中期的Ⅰ型层序和早三叠世晚期的Ⅱ型层序,该层序划分可与Marzolf(1993)在dolorado Great Basin同期地层的层序划分对比相当。还讨论了副层序组合堆积型式、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及凝缩段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操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形成演化的起点,其地层是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目标层。通过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建立其动力学模型(构造应力(叠加)场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模拟,其结果显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应力条件以NW—SE方向的挤压占主导。构造动力是油气运聚的驱动力,驱使油气运移的动力来自构造应力场,通过模拟认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应力场形成的圈闭为模拟计算的最大应力值2.0~4.0MPa之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10口探井的石炭系-下三叠统的大孢子进行研究,建立了石炭纪-早三叠世大孢子组合5个(包括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大孢子组合各1个),并对国内外相关层位的大孢子组合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其所在层位的地质时代。笔者为首次报道该地区早石碳世和二叠纪大孢子组合,对本区及邻区今后开展地层古生物研究及油气勘探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陈榜森  李玉林 《福建地质》1991,10(3):179-190
晚三叠世含煤岩系是福建省最主要的两个含煤岩系之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沉积基底的构造条件是控制福建晚三叠世聚煤作用和煤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根据沉积基底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类型、含煤性变化和煤质特征,福建晚三叠世聚煤作用可以明显地划分为闽西北型(或焦坑型)和闽西南型(或大坑型)两种类型。煤质变化同样也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隆起带中的煤变质程度一般都高于沉降带,均为无烟煤,挤压带和构造复合部位的煤变质程度也要高一些。这些变化规律对于我省晚三叠世煤质分布的预测和煤炭资源的普查勘探工作都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准噶尔石炭纪-三叠纪重要气候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强  吴绍祖  屈迅  李永安 《新疆地质》2002,20(3):192-195
准噶尔石炭纪-三叠纪经历了4次重要的气候事件,即晚石炭世降温事件、中二叠世温室事件、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干旱事件和中-晚三叠世潮湿事件。古气候的发展往往有周期性,每个大的周期又常常是许多水的波动(小周期)发展积聚的结果,这种周期性变化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大气圈、海洋、极地冰川系统的变化、火山喷发以及块体位移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海生爬行动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通过初步研究,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瓦窑组中的海生爬行动物3个月,2个亚目,6个科(其中2个新科),9个属(其中6个新属)和10个种(其中9个新种)。关岭 地区晚三叠世所发现的海生爬行动物是关岭动物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总体面貌与古特提斯海的海生爬行动物比较相似,但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群具有三叠纪与侏罗-白垩纪动物群之间的过渡性质,在种类的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很高的多样性,是当今  相似文献   

7.
蒲圻凤凰山、荆泉山两地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地层划分为三个层序: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早期的Ⅱ型层序、早三叠世中期的I型层序和早三叠世晚期的Ⅲ型层序。该层序划分可与Marzolf(1993)在coloradoGreatBasin同期地层的层序划分对比相当。还讨论了副层序组合堆积型式、I型或Ⅱ型层序界面及凝缩段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操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忠  朱洪森 《中国区域地质》1999,18(4):351-358,372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自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火山活动不断,晚侏罗世达到高潮,形成了几套代表各自特点的火山岩组合,发出晚三叠世、早一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等4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火山活动相伴侵入活动受伸展机制制约,构成了成对的火山侵入岩带。  相似文献   

9.
P-T之交的灾变事件与三叠纪早期的成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在晚二叠世和晚三叠世两个主要成煤阶段之间,有一段成煤历史上的缺煤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煤的储量几乎是零(图1)。   相似文献   

10.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为金沙江弧后洋盆向西俯冲消减和斜向碰撞过程中形成,其过程经历了俯冲造弧-碰撞成弧-张裂成盆的复杂发展历史。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P^21-P2)形成储冲型弧火山岩,早中三叠世(T1+2)形成碰撞型弧火山岩,晚三叠世早期(T^13)于裂谷盆地中发育“双峰式”火山岩。晚三叠世早期(T^13)裂谷分国地从北向南形成生达-车所-鲁麻弧后盆地、徐中-鲁春-红坡上叠(弧后)裂谷盆地和箐口  相似文献   

11.
台湾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福建省地矿局台湾省地层研究组(福建省地质矿产局,福州,350003)地层学是地层领域中的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发展,地质学家普遍认识到沉积地层叠复是在复杂的侧向堆积过程中形成的,且岩石地层单位具有普遍的穿时性。因...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晚侏罗世—白垩纪陆相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兼海 《福建地质》1994,13(4):240-247
本文应用地层多重划分观点和方法,对福建省东、西部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岩系进行地层划分、对比,确立晚侏罗世─白垩纪岩石地层单位19个,其中群级4个,组级15个,并与年代地层单位进行对比,指出坂头组与小溪组属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从内地(西北)向沿海(东南)略具穿时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思想框架下,采用多重地层分类原则,对区内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和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对比研究。岩石地层可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其中山西组和上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在生物地层方面,建立2个组合带和5个植物组合带;区内石炭纪地层仅发育上石炭统,二叠纪地层齐全;区内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通过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突出了不同地层单位的属性特征,优化了区域等时地层格架,有助于煤炭资源的预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通过《江西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项目的工作,确立了我省正式岩石地层单位200个,其中震旦纪19个,包括群级单位2个,组级单位17个,本文总结了震旦纪地层研究工作新进展和主要成果,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第四代福建省1:50万地质图对我省侵入岩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岩石谱系单位,且可供我省今后在地质工作中使用。本文以1:25万三明幅侵入岩为例,讨论使用福建省岩石谱系单位时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同时认为单元仅有较小区域的意义,在全省范围内对比有困难,应以超单元作为岩体对比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6.
福安—南靖断裂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动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在全国统一的一、二级构造单元划分框架下,以反映早古生代末构造格局为主,福建省大致以福安—南靖断裂构造带为省内一级构造单元为边界划分西部华夏地块、东部闽浙沿海火山侵入杂岩带2个三级构造单元,讨论了福安—南靖构造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吉黑造山带古生代地层与混杂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立吉-黑造山带内古生代地层的地层层序及其属性,本文应用生物地层学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将吉黑造山带内的早志留世至晚二叠世地层划分为15个岩石地层单位,并证明绝大多数不是“外来岩块”。所谓的“混杂岩”,尚需进一步工作求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总结福建省石炭纪─白垩纪地层中及珊瑚、腕足、双壳、菊石、叶肢介和植物等门类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特征,为省内石炭纪─白垩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霞 《世界地质》2013,32(3):549-557
以地层划分、对比、沉积岩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和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以板块理论为指导,对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将福建省区划分为华夏地块( Ⅴ --3) 、东南沿海岩浆弧( Ⅴ--4) 和闽中结合带( Ⅴ--7) 等3 个Ⅱ级构造单元,武夷古弧盆系( Ⅴ--3-- 1) 、南平-宁化( 夭折) 裂谷( Ⅴ--3--2) 、闽西南陆表海盆地( Ⅴ--3--3) 、闽东沿海岩浆弧( Ⅴ--4--1) 和松溪-尤溪蛇绿混杂岩( Ⅴ--7--1) 等5 个Ⅲ级单元,以及建宁古弧后盆地( Ⅴ--3--1--1) 等18 个Ⅳ 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20.
王传尚  李旭兵  白云山  刘安 《地质通报》2011,30(10):1538-1546
以湖南张家界田坪和大坪震旦系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湘西北地区斜坡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根据斜坡相区三级层序的发育特点,将陡山沱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ZSQ1~5),灯影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ZSQ6~9)。其中,陡山沱组下部的4个三级层序(ZSQ1~4)构成震旦系下部的二级层序,陡山沱组顶部的三级层序ZSQ5和灯影组的4个三级层序(ZSQ6~9)构成震旦系上部的二级层序。斜坡相区与台地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基本一致,可实现相互对比;斜坡相区与盆地相区震旦系只能实现二级层序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