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揭示快速城市化下,武汉市进入21世纪最初的12年来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规律,以武汉市2000年、2005年和2011年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在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景观组分转移矩阵和景观不稳定斑块分析方法定量研究生态用地景观演变的数量、结构特征和变化方向,并采用景观破碎度和景观连通性指标反映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从数量结构来看,2000-2011年,伴随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武汉市生态用地面积继续减少。水域作为生态用地的第一大景观,优势度不断降低,而林地和未利用地在生态用地中的比重有所上升。相比于生态用地内部的转换,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转入转出愈发频繁,林地和水域稳定性差,大面积转化为农田。从空间分布来看,武汉市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黄陂区和江夏区,中心城区的生态用地持续大量减少,林地和未利用地的空间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斑块被分割为破碎状态且边界复杂,受人类活动干扰大。除江夏区外,其他城区生态用地的空间连通性急剧下降,生态用地孤岛化。研究成果对科学规划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沙市景观破碎化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0年长沙市1:10万土地利用图,利用ERDAS软件对1989年、2006年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以城镇建设空间重心为中心,分别选取东西、南北景观样带(40 km×8 km)和8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缓冲区,用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平均斑块分维数...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14年的城乡收入比重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函数、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分析了近13 a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2~2006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集聚程度明显,西部和中部地区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热点地区,东部地区为冷点地区,说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即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高低的相互作用和联动效应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2010—2020年四川省3A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探究其时空演化格局并进一步解析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四川省3A及以上旅游景区核密度范围逐年扩展,至2020年宜宾成为全省第二大密度核心区,整体形成双核集聚、带状扩散、集中连片发展的空间结构,但不均衡现象较明显;(2)2010—2020年四川省3A、4A级旅游景区呈倍数增长,5A级增速平缓;(3)3A及以上旅游景区重心运动轨迹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移动,近年来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旅游景区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旅游扶贫等政策的大力实施;(4)四川省3A及以上旅游景区时空格局的动态发展与空间演化是政策制度设计、市场供需结构、交通通达度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以行政区划为研究单元不能合理直观表现土地价格时空格局的问题,以南京市为例,以片区为研究单元,根据2005~2016年南京市的住宅土地出让数据,运用GIS方法,分析了南京市住宅地价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参照经济、人文等因素进行片区划分;河西板块为地价最高点,插值结果与片区划分一致;市中心呈地价高—高相关特征,热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实际一致。因此,以片区为研究单元可以较好地探索南京市住宅用地价格的时空格局。  相似文献   

6.
结合夜间灯光与城市统计数据,应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及人地异速生长模型,初步分析了浙江人口分布及人地关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特征,提出了加入滞后效应的修正模型,对浙江城市群长期的发展展开了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城市群结构体系较为成熟,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首位度逐步提高,人口逐渐呈现聚集状态;浙江城市群中的杭州、宁波...  相似文献   

7.
针对道路网络复杂性如何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这一问题,该文以莒南县为例,计算道路网络中心性指标,并应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其对建设用地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莒南县道路网络中,全局临近中心性单中心特征强烈,全局介数中心性、直达中心性则表现出多中心的空间态势.②道路网络中心性特征与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显著相关,全局路网通达效率、通达度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影响强烈.③道路网络中心性指标对建设用地扩张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又以全局直达中心性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空间邻接特征指数以及生态安全评价法,以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为例,分析了县域生态用地的景观格局与空间邻接特征,探究生态用地受农业开垦、开发建设活动的胁迫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明区"山水"城市特征明显,林地景观较为集中,而水域和草地形状较不规则且分布散乱;荷城街道景观多样性最大而均匀度和优势度则较小;更合镇林地优势度最大;林地与耕地、开发建设用地的空间邻接关系最为明显,草地、园地与开发建设用地的邻接关系强于耕地,水域与荒地邻接关系较不明显,林地,草地和园地受耕地或开发建设用地的影响程度远大于荒地和水域,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用地的威胁程度远大于农业开垦活动。  相似文献   

9.
基于江苏省2015年和2018年地表覆盖数据,利用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软件,对江淮生态经济区内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结构特征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5年和2018年,研究区内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结构特征基本相同.②2015-2018年,研究区内绿色生态用地团聚程度增强,景观格局趋向规则...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区地面沉降造成地面高程损失,威胁各类设施的安全运行,影响地表径流和水文循环,监测地面沉降现状并揭示其形成机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7—2011年的ALOS-PALSAR影像和2015—2019年的Radarsat-2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小基线集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获取武汉市两个监测阶段的地面沉降速率、沉降时间序列,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规划单元尺度地面沉降的主导驱动因子及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7—2011?年和2015—2019年地面沉降平均速率分别为-3.53 mm/a和-1.48 mm/a。地面沉降较为显著的区域:2007—2011年,是汉口、沙湖沿岸及以北、南湖以西和白沙洲地区;2015—2019年,是汉口、沙湖北和白沙洲地区。(2)?局部性、阶段性、与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相关是两个时期武汉市地面沉降演变的3个特点。(3)水文地质条件作为必要条件,通过与地面荷载、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施工因素交互作用形成武汉市地面沉降时空格局,2007?—2011年的工程施工因素、2015—2019年的地面荷载因素与水文地质条件交互作用明显较强。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延安市作为国家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实施重点区、示范区,是我国生态问题集中体现区,研究其土地生态风险时空差异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差别化国土资源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依据延安市土地系统的基本特征,选取植被覆盖度指数、降水距平百分比指数、土地利用结构风险指数和土壤侵蚀指数4个风险指标,构建土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其次,基于像元尺度测算土地生态风险各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最后,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延安市2000—2015年间土地生态风险及空间集聚效应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而提出土地分区综合治理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市土地生态整体状况良好,各生态因子及综合风险整体呈降低态势,但宝塔区和洛川县较高且高等级综合风险区面积呈小幅增加态势。延安市土地综合生态风险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状态,热点区包括位于各区县城镇建设区的城镇热点区和分布在子长县、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和吴起县5区县的北部热点区,冷点区则主要位于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的东南部黄龙县、宜川县,西南部黄陵县、富县以及甘泉县西南部等地区。得益于国家退耕还林(草)及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热点集聚程度总体呈逐渐减弱趋势,但宝塔区内城镇热点区面积持续增加,应注意加强生态管理;受气候干旱的影响,富县西北部、宜川县西部冷点区范围呈缩小态势,应注意优化水资源的调配。  相似文献   

12.
玛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玛纳斯河流域作为研究区,结合特殊的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Mountain-Oasis-Desert System简称MODS),综合考虑遥感影像数据光谱信息和纹理特征,将研究区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体、裸地、居民地、工业用地和冰川/永久积雪等8个景观类型,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指数,引入生态风险的指数,将研究区划为低、较低、中、较高、高生态风险区五级,评估其景观格局的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间,玛纳斯河流域景观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水体、冰川/永久积雪面积的缩减;2)玛纳斯河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较低风险区的面积变化较为明显,低、较低生态的风险区比重有所上升,除此以外,林、草地类型各生态风险的等级所占比重的起伏波动具有明显的差异。建议应当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尽量保护林地、草地等景观脆弱行较低的原生景观类型,禁止为开垦耕地而破坏林地、草地;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更要对高等、较高生态风险区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理国情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从时空视角分析2015—2019年南京江北新区国土空间格局现状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京江北新区国土空间用地比例相对均衡,呈现“城镇—生态”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符合区域发展定位;2015—2019年,南京江北新区国土空间用地的变化趋势为城镇用地增长、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减少,且农业用地减少速率快于生态用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Zipf法则和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技术,并结合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分别对浙江省的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浙江省城市规模的分布情况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浙江省内不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差异明显,浙北和浙东南地区城市规模集中性强、城市首位度高、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而浙西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都较平稳、城市首位度低,显示出了明显的整体两极分化、区域空间收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景观生态敏感性分析是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分析榆林地区景观生态敏感性时空特征,用10 km×10 km敏感性分析网格,把榆林地区划分为527个单元样地,采用加权和法,计算每个单元的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期的景观生态敏感性指数,并在ArcGIS中进行Kriging空间插值,得到3个时期的景观生态敏感性图。结果表明:2000—2005年,轻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的面积增大,中度和高度敏感区的面积减小,景观生态敏感性呈减弱趋势;2005—2010年,轻度敏感区的面积大大减小,中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的面积均有增加,而高度敏感区的面积显著增加,整体上景观生态敏感性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对哈尔滨市主城区1998、2008、2018年3个时期建设用地信息进行提取,采用ArcGIS 10.5等软件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城市扩张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8年研究区的建设用地面积扩张了122.75 km2,年均扩张速度为6.13...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可以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因此,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GIS技术等方法,分析兰州新区2010—2018年生态用地时空演变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兰州新区生态用地时空变化显著,其驱动因素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NPP数据,估算了区域生态价值,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江苏省生态价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2000—2014年,年均生态价值分布呈西低东高的特点,生态价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及沿海地区,苏北及内陆地区生态价值均值较低; 2)区域年均生态价值大致呈曲线波动变化; 3) 15年间江苏省生态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北部地区增长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19.
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本文利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法,结合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等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首先,对2000~2014年全国整体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时间演变特征分析,接着对2000~2013年全国31个省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分异格局、重心迁移趋势和空间相关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收入增速加快,逐渐超过城镇,贫富差距拉大;中国省级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分异特征出现变化,由严格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型变为中西部较低的局部跳跃型;全局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存在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东部沿海省份和东北地区的高值聚集区以及西部大片区域的低值聚集区;从省级收入增长率上来看,区域增速的高低发生转变;农民人均收入重心向西北迁移,有利于减小东西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从结构特征、形态特征、空间散布特征以及变化强度特征4个角度,分析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20世纪80年代(记作1980s)至2005年间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表征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的5项指标,即面积比例变化值、双向动态模型变化值、相对于全省的变化率、聚集度变化值及稳定性差异值,利用系统聚类法将全省17个城市分为3类:德州、滨州为第一类,其结构变化最小;枣庄、泰安、菏泽为第二类,其结构变化最大;其余12个城市为第三类,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速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聚集度变化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