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海拔湖泊,去青藏高原不游青海湖,就等于去北京不到故宫、八达岭.去青海湖,可以满足我们感官上的好奇,让我们深思,体验好多过去没有注意的东西和情感.  相似文献   

2.
地质之美     
<正>大自然之秀,地质之奇,可于神州大地上寻觅。大海抑或沙漠,高原或者平原,亦在春夏秋冬中寻求其变化。雅丹也好,雪山也罢……日出日落,雨下雨收……有的时候,静下心来领略一下地质人镜头下的地质之美,或许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3.
这里是中华"母亲河"的源头; 这里是"龙脉之祖"巍巍昆仑的故乡; 这里是闻名世界的矿藏富集地之一; 这里是多民族生息繁衍的祥和乐园; 面对这块地球上最年轻巍峨的高原,让人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沧海桑田"--青海,一个充满神奇、充满诱惑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相似文献   

4.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总面积为30.25万km^2,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线和西部地区的生态屏障,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它不仅是一项造福于青海三江源区子孙后代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惠及三江流域乃至全国人民的宏大工作。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待的地质地理单元,素有“地球第三极”和“世界屋脊”之称。1964年以后,中国科学院先后多次组织对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这些考察获得了大量丰富资料和重要调查研究成果,填补了该地区的研究空白,取得了许多新的发现和认识,包括高原的形成与演化,自然资源及其评价等等。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冬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认识对高原冬季雪灾的防御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青藏高原54个气象站1971~2010年冬季(12~2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突变现象,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概括出高原冬季降水的6种主要空间分布型以及区域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降水分布不均匀,偏东偏南部降水量相对较多,冬季降水在12月最少,2月最多;EOF对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水分解为6种模态,全区一致型、南北部型、东西部型、川西型、高原腹地型和西部型模态;EOF第1模态时间系数表明高原大部分地区冬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增加、且存在1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REOF分析表明,高原地区冬季降水的局地特征显著,而高原腹地与中东部地区变化特征显示了高原冬季降水的主要变化特征,与EOF分析第1模态的变化特征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
赵凡 《国土资源》2007,(10):8-17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隆升于地球新生代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地壳最厚的高原,她的活动仍未停止,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迷一样的青藏高原,抹上了太多的色彩,埋藏着太多未解之迷,充满了永远的诱惑,吸引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去那里探寻远古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1950-2005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和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包括:(1)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强度明显较西部大.6月份,高原东部热源的强度是高原西部的近两倍,7月份的值也比西部大了40%以上.(2)青藏高原全区、东部和西部逐年平均的大气热源有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高原全区年平均大气热源的变化主要是一个14年的时间尺度;高原东部不仅有14年的主要时间变化尺度,同时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2.6年的时间变化尺度;高原西部则不同,是一个不明显的1-2年的时间尺度.  相似文献   

9.
千里奔腾而来的皑皑雪山,在青藏高原的强烈阳光照耀下泛着熠熠银光,跟云遮雾绕的雪山比,我们脚下的山顶明显的矮了许多.裸露的岩石缝隙间露出星点.  相似文献   

10.
<正>在青藏高原辽阔的土地上,有一片各民族共同生活栖息的河湟谷地,清澈甘甜的湟水河在造就河湟谷地的同时,也孕育了她的源头县城——湟源县。自古以来,湟源县因其扼守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交通要冲,素有"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称,也因地处日月山下,青海湖边,处农业区和牧业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汉文化和藏文化的结合部,素有"茶马互市"、"环海商都"之称,留下了大唐文成公主进藏"泪洒倒淌河,抛下日月镜"的美丽传说。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与全国同步,全面开展国土调查,摸清全省自然资源基础家底,科学规划利用好自然资源,支撑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2019年,青海省在前面扎实开展各项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吹响全面开展“三调”工作的号角,把今年定为“决战年”,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青海湖到昆仑山,在72万平方公里的壮阔高原上,在世界屋脊、江源大地发起“大决战”、“攻坚战”。  相似文献   

12.
十月的青藏高原,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在全国人民满怀豪情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青海国土经略》犹如昆仑山上的一棵雪莲,破土而出,迎风绽放。她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铿锵脚步,从高原走来,从大西北走来,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为姹紫嫣红的期刊百花园增添新的生机与色彩。 青海是祖国西部一块尚待开发、大有希望的地方。这里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活着勤劳、朴实、勇敢的各族人民,而且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三江源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八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2-2001年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以及55个青藏高原地区气象台站实测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各季节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各季节青藏高原地区NDVI均以增长为主.特别是高原南部、北部和西部等地区增加明显,高原中东部地区植被有所减少.通过相关分析和台站概率相关分析发现,高原冬季和春季NDVI与后期春季和夏季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降水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但有的表现在相关系数比较显著,有的表现为概率相关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十二五"时期,青海省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加快了基础信息化和信息基础化建设的步伐,全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形成了集门户、平台、数据、硬件和标准"五位一体"的智能综合体,恰与象征着大美青海的丹霞之红、油菜之金、河湖之蓝、高原之绿和雪山之白交相辉映,初步实现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的应用格局,绘就了"大美青海、五色国土"的信息化美丽画卷,全面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的行政效能。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水塔”。从2003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删项目。调查监测结果表明,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边部雪线退缩强烈,腹地雪线少量上升。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5%。“中华水塔”蓄水总量正在下降。  相似文献   

16.
自新生代印度板块的块持续碰撞与俯冲作用下,青藏高原经历了快速隆升与复杂的岩石圈改造过程,但高原现今的垂向动力学机制和地壳形变特征仍然存在争议。基于非均一有效弹性厚度的挠曲模型,利用地形和地球重力场模型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的均衡重力异常在-120~90 mGal之间,高原中部为明显的正异常特征,边缘为显著的均衡负异常。极小值出现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及其相邻的帕米尔高原,极大值则出现在与之紧邻的喜马拉雅块体西北部。此外,在青藏高原北面和东面,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显示出大片的均衡正异常。这些特征说明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壳现今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在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老的块体地壳整体发生抬升,导致了均衡正异常特征;而年轻的造山区域,地壳形变主要表现为地表抬升与下地壳强烈增厚,形成了均衡负异常。在高原中部和北部,均衡调整方向与地壳垂向运动趋势相一致;但在高原南面(喜马拉雅块体)和东面(四川盆地),均衡调整方向与地表形变观测结果相反。这说明印度板块碰撞与俯冲仍然控制着青藏高原南部、东部及其相邻块体的地壳形变过程,然而在更北的区域,地壳正通过均衡调整恢复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前人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研究成果,探究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方法】归纳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进展,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探究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及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结果】1)青藏高原夏季(冬季)大气是热(冷)源,冷热源的季节转换发生在3月,热源强度7月达到最大;2)热源中潜热贡献最大;3)不同资料和方法在描述热源时空分布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4)高原夏季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呈明显负相关。基于大气热源,构造南海-青藏高原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指数,该指数显示1980―2016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年代际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观测资料,获取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以及应变率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0 a尺度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主应变、剪应变以及面膨胀率的分布特征与高原边缘和天山地区的地壳缩短、藏中南地壳的东西向伸展以及高原内部走滑断裂的构造活动一致。  相似文献   

19.
正张培震院士等完成的"青藏高原及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形成过程"项目,2018年1月8日荣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整个高原尺度的变形格局、运动速率和应变分配,定量揭示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为研究对象,从构造变形、山脉隆升、盆地消亡和地貌演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采用1948-2007年共60年的NCEP/NCAR资料,计算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可降水量,并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上有一个明显的"湿池",湿池有3个可降水量中心,分别位于高原西南部、高原南侧和高原东南部.湿池3个中心的可降水量变化有着明显的年代际特征,高原西南部以13.9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高原南侧9.2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高原东南部时间尺度2.6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趋势分析表明,高原西南部的可降水量可能开始增加,而高原南侧和高原东南部的可降水量应该依然处于偏少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