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青藏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典型异常年”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变化在对流层—平流层水汽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AIRS卫星数据、NOAA全球海温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从海气耦合角度对2003-2011年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典型异常偏多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NSO事件对于高原上对流层水汽的多少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开始的次年夏季,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偏多(偏少);受海温异常强迫的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2010年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异常偏多的直接原因。2010年夏季高原上对流层位势高度偏高、东亚地区阻塞形势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的异常环流型有利于西太平洋和南海水汽持续向高原地区输送,而高原上空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存在以及冷暖气流的交汇使水汽垂直向上输送加强,共同导致了2010年高原上对流层水汽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2.
降水过程对巴丹吉林沙漠近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蓉  张堂堂  文军  王欣  田辉 《干旱气象》2011,(4):427-432
利用在巴丹吉林沙漠开展的陆表能量水文过程野外综合试验太阳辐射及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试验期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局地大气透明度的因子。结果表明:夏季降水不仅对浮尘天后的大气透明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且在完全晴日间的降水也使日平均大气透明度增加约9.0%,进而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产生较大影响,而近地层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气透明度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68个日射站晴天直接辐射资料,对大气透明度系数P_2、P_d、P_w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得出了计算大气透明度系数各分量(P_L、P_d、P_w)的比较合理的方法。对影响大气透明度系数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绘制出大气透明度系数(P_2、P_d、P_w)的空间分布图,并讨论了它的规律,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庚辰  许黎  吕位秀 《大气科学》1979,3(4):343-351
本文对高山地区的大气光谱消光系数、大气浑浊因子等光学特征量进行了观测分析。指出,即使在三千米以上的高山大气中,水汽和气溶胶仍然是主要的消光因子。和其他有关资料比较表明,大气光谱透明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大主要发生在低层大气。  相似文献   

5.
本利用1998年瓦里关地区太阳辐射资料,计算了大气透明度系数P2和太阳直接辐射在大气中的各种衰减。并对高原清洁地区大气透明度系数和太阳直接辐射减弱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1):111-126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植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原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由东南向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反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89个气象站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2001—2003年7月3个地基GPS站的大气总水汽量观测资料,对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做了比较,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变化对降雨形成的影响,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2001年那曲站两种结果相比均方根误差仅0.15 cm;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不同季节高原上基本都存在3个明显的大气总水汽量高值中心:即东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高原大气总水汽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500 hPa风场及整层大气水汽通量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塔里木盆地地处欧亚大陆腹部,四周为高原和大山阻隔,是一个地形闭塞的盆地,其中有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常年干旱,四季风沙频繁.对于塔里木盆地的大气透明度情况,因为缺少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资料,过去很少有文献提到.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大气透明度,对于分析该地区辐射状况,研究其天气气候特征及变化成因、大气污染状况以及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甘肃省定西气象站不同季节短时实测的太阳直接辐射资料,对中部半干旱区的大气透明度状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透明度日变化状况是中午前后好于早上和下午,季节变化是夏秋好冬春差。气溶胶是影响大气透明度的主要因子,但夏季以水汽衰减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南京小教扬1960—1981年日射资料,分项计算出大气透明度系数P_2及其各分置P_L、P_w、P_d,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它们的日年变化和非周期变化。揭示出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气过程、大气污染以及火山喷发等都可造成P_2等的明显变化。由于空气污染的影响,大气透明度系数在长年变化中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火山喷发影响则使这种趋势在此后一两年内更加突出。发现大气中气溶胶含量变化是新起大气透明度状况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大气透明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炳忠  潘根娣 《气象学报》1982,40(4):443-452
根据全国65个甲种日射站自建站起至1978年9:30,12:30,15:30各时次直接辐射的观测资料,计算了大气透明系数。为了便于各地间的比较和绘制全国分布图,所有各时次的资料都统一订正到M=2的情况下,计算中太阳常数取值S_0=1.98卡厘米~(-2)分~(-1)。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论,地势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为显著,直接的结果是:高原为透明度高值区,盆地为低值区。 分析了影响大气透明度的两个重要因子——水汽和气溶胶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水汽对辐射的吸收系根据探空资料求得的整层大气的含水量按Mugge和Muller的公式计算的。  相似文献   

12.
洪盛茂 《气象》1997,23(5):44-46,54
分析了1993年12月至1994年11月的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并与同纬度全球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了大气臭氧总量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年 有双峰特征,它的日变化则以中午是较高,早晚较低;季节变化以春季高,冬季低与大气透明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加热对南亚高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明 《四川气象》2000,20(2):18-21
利用5层P-σ坐标系统原始方程模式,以纬 向平均环流为初始场,模拟了高原加热后,大气环流演变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主要特征如对流层高层出现了闭合的反气旋环流、低层高度场和温度场均不所降低等,与实际天气极其相似。说明青藏高原的加热对高原上熔反气旋环流(南亚高压)和低层气旋环流以及东亚大槽等的形式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对降水场的模拟也与客观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洪盛茂 《气象》1997,23(5):44-46
分析了1993年12月至1994年11月的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并与同纬度全球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了大气臭氧总量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年变化中有双峰特征,它的日变化则以中午时较高,早晚较低;季节变化以春季高,冬季低,与大气透明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降雪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进上  曹彩珠 《大气科学》1989,13(4):400-409
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天气季节和大气环流与我国东部平原极不相同,因此,高原上的降雪,无论是时空分布,或者是降雪天气系统都有很多特殊性。 本文根据1966—1975年青藏高原气象资料,阐述了高原上自然降雪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形成的物理条件;归纳出有利于降雪的六种天气型式;分析了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与高原降雪之间的联系。高原降雪主要集中发生在冬夏环流的转换季节。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上东移MCS环境场特征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夏季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自动追踪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物理量场数值格点预报资料(HLAFS),运用空间聚类中的CLARANS法对东移出高原的MCS环境场进行了挖掘和分析,获得了在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低层MCS热力场(温度场、湿度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和动力场(涡度场、散度场和垂直速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揭示了有利于MCS形成、发展和东移出高原的动力和热力学条件。MCS环境场中的散度场、垂直速度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场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是MCS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为夏季青藏高原上MCS发生、发展的动力及热力学机制的研究,以及高原上MCS移动路径的预测提供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蔡学湛 《气象》1988,14(1):12-16
本文通过1962—1985年大气辐射过程、大气透明度和大气混浊度的变化,间接推断福州大气质量的长期演变及空气污染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直接辐射量减少,大气透明度的降低和大气混浊度的提高,都反映了城市空气污染的逐步发展,归因于空气中颗粒物的增加。本文所讨论的大气污染物混浊因子T_R,可以较客观地反映福州空气污染的年变化。  相似文献   

18.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2):255-262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决定于水热条件的共同作用,降水充沛、温度适宜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净初级生产力较高,而青藏高原西北部由于降水过少或温度过低,初级生产力很低.  相似文献   

19.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2):255-262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决定于水热条件的共同作用,降水充沛、温度适宜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净初级生产力较高,而青藏高原西北部由于降水过少或温度过低,初级生产力很低。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9—2011年ERA-Interim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全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湿池的基本特征,定义了能较好表征夏季青藏高原湿池强度变化的特征指数,并揭示了夏季青藏高原湿池强弱异常时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主要结论为:夏季高原上湿池特征非常明显,2个湿中心分别位于高原东南部和西南部。高原湿池强度指数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以4 a左右和6 a左右的变化周期为主。夏季高原湿池偏强(弱)年,南亚高压、西太副高、高原季风、低层风场以及整层水汽输送等均有显著变化,进而对我国夏季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