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湖北省黄石地区栖霞组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化石古生态分析的理想地区。通过化石统计、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埋藏学分析和围岩沉积学研究,本区栖霞组中共识别出五个化石群落(从下往上):①Crurithyris-Orthotetina(CO)群落;②Schuchertella-Sponge(SS)群落;③Hayasakaia(H)群落。④Spouse(S)群落和⑤Tyloplecta-Paracaninia(TP)群落。化石群落及岩相特点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一致变化,表明本区栖霞组形成于一南高北低的缓坡沉积环境,整个栖霞组为一大的海侵序列构成,各种化石群落和岩相的发展演化均是在这一缓坡沉积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河南登封中寒武世徐庄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式溥  陈战杰 《中国区域地质》1996,(2):143-149,T002
河南登封的中寒武世徐庄组中,采获丰富的遗迹化石,共有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对其均作了系统描述。还讨论了Cruziana Seilacher-Rusophycus ramellensis Legg遗迹群落国内外的地理和地质分布,以及遗迹化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
吉林南部晚寒武世凤山期地层出露良好,三叶虫化石丰富,是进行化石群落古生态研究的理想地区。通过埋藏学分析、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围岩沉积学研究,在本区建立了六个底栖三叶虫化石群落,自下而上为Ptychaspis-Tsinania群落,Quadraticephalus群落,Changia群落,Calvinela群落,Mictosaukia群落,Richardsonela群落,结合化石群落及其赋存岩性特征,分析本区凤山期沉积环境由前滨-近滨相带渐变为浅海陆棚相带,海水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4.
鄂西地区早奥陶世分乡期生物群落演化与沉积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秉理  朱忠德 《沉积学报》1997,15(4):97-102
鄂西地区下奥陶统分乡组生物群按其生态特征划分为3个生态组合,10个化石群落或埋藏群:(1)壳相组合:Tritoechia-Pelmatozan群落?Tritoechia-Pomatotrema群落;(2)礁相组合:Archaeoscyahia群落?Ar-chaeoscyphia-Calathium群落?Batostoma-pelmatoxoan群落?Batostoma群落?Calathium-蓝绿藻群落;(3)静水相组合:Acanthograptus-Dendrograptus群落?Nanorthis-Psilocephalina埋藏群?Yichangopora?群落?它们之间随环境变化显示出由壳相组合→礁相组合→静水相组合→壳相?礁相组合的演化序列,造礁生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演替和取代?群落演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分乡期至红花园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是一个海水不断加深复又变浅的海侵-海退旋回,这与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晚期至阿伦尼格早期世界性海平面升降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河南登封的中寒武世徐庄组中,采获丰富的遗迹化石,共有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对其均作了系统描述。还讨论了CruzianabarbataSeilacher—RusophycusramellensisLegg遣迹群落在国内外的地理和地质分布,以及遗迹化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河南登封煤田下石盒子组植物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系统的植物化石采集,详细的古生态样方测量和等离子光谱定量分析,对河南登封煤田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植物古生态进行了细致地研究,探讨了该区早二叠世晚期植物化石埋藏特征,沉积环境特征和植物古群落特征,建立了一个早二叠世晚期植物群落-Chiropteris reniformis湿生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7.
李儒峰  门凤岐 《现代地质》1995,9(1):11-17,T001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双壳类化石15属28种,讨论了化石组合特征.在研究双壳类动物群的基础上,划分了3个动物群落,即:Acanthopecten群落、Palacolima群落和Aitartella群落,并对各群落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中的遗迹群落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地层中的遗迹化石已知七大生态类型近40种,按其形成的沉积环境可大致划分为三大遗迹群落,即(1)Scoyenia遗迹群落,代表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平原至滨湖环境;(2)Macaronichnus-Planolites遗传群落,主要产生于浅湖环境及水下砂扇(扇三角洲、冲积扇)沉积环境;(3)Mermoides-Neonereites遗迹群落,属典型半深-深湖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乌苏市境内,蕴含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由于匮乏化石证据,制约四棵树凹陷侏罗纪地层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对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和孢粉分析研究,恢复重建了其古环境,探讨了本区中西山窑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西山窑组岩性以泥质细砂岩、浅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通过对孢粉化石分析研究,建立了Cy...  相似文献   

10.
丁旋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7,27(3):246-250,295
吉林南部晚寒武世凤山期地层出露良好,三叶虫化石丰富,是进行化石群落古生态研究的理想地区,通过埋藏学分析,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围岩沉积学研究,在本区建立了底栖三叶虫化石群落,自下而上为Ptychaspis-Tsinania群落,Quadraticephalus群落,Changia群、Calvinella群落ictosaukia群落,Richardsonella群落,结合化石群落及其赋存岩性特征,分析本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新疆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哈拉奇组和康克林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发现两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岩石结构、颗粒组分及生物化石组合微相特征。哈拉奇组沉积粒度相对较细,泥质含量较高,生物碎屑相对较少,可划分出5种微相类型和5种次一级微相类型;康克林组生物种类丰富,个体保存较完整,颗粒组分出现了较多鲕粒、核形石等,亮晶胶结普遍,泥级组分相对较少,可划分出6种微相类型和8种次一级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和野外沉积构造,认为哈拉奇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深水陆棚和台地斜坡2种沉积环境,其次为台地边缘浅滩和开阔台地沉积,总体反映较深水沉积环境;康克林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环境,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新疆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哈拉奇组和康克林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发现两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岩石结构、颗粒组分及生物化石组合微相特征。哈拉奇组沉积粒度相对较细,泥质含量较高,生物碎屑相对较少,可划分出5种微相类型和5种次一级微相类型;康克林组生物种类丰富,个体保存较完整,颗粒组分出现了较多鲕粒、核形石等,亮晶胶结普遍,泥级组分相对较少,可划分出6种微相类型和8种次一级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和野外沉积构造,认为哈拉奇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深水陆棚和台地斜坡2种沉积环境,其次为台地边缘浅滩和开阔台地沉积,总体反映较深水沉积环境;康克林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环境,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  相似文献   

13.
The trace fossil assemblages of the ice-marginal shallow marine sediments of the Talchir Formation (Permo-Carboniferous), Raniganj Basin, India, record the adverse effect of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on biota. The glaciomarine Talchir succession starts with glacial sediments near the base and gradually passes to storm-laid shallow marine sediments up-section. The fine-grained storm sediments host abundant trace fossils. Although the studied ichnites characteristically show marginal marine affinity, the ichnodiversity and bioturbation intensity suggest a lower than normal shallow marine trace fossil population. Further, endobenthic annelids, worms and crustaceans are identified as dominant trace-makers.

Sediment reworking near the ice-grounding line, extremely cold climate, high-energy storm sedimentation and anomalous water chemistry hindered organic colonization during the early phases of Talchir sedimentation. Later, climatic amelioration ushered in a favourable ambience for the benthic community to colonize within or beyond the storm weather wave-base in the outer shoreface–shelf environment. Fluctuating storm energy dominantly controlled the availability and influence of other environmental stimuli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us, governed the distribution, abundance and association of the studied ichnites. However, impoverished ichnodiversity, sporadic distribution of the traces, overall smaller burrow dimensions, absence of body fossils, dominance of worms and annelids as trace-makers all indicate a stress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uced by cold climate and lowered marine salinity due to influx of glacier melt-out freshwater during climatic amelioration, in the Permo-Carboniferous ice-marginal sea.  相似文献   


14.
山西沁水盆地东北部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丰富的煤与煤层气资源,在昔阳黑土岩村一带有良好的露头剖面。以黑土岩村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邻区部分钻孔资料,对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化石组成及沉积序列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取得如下成果: 在研究剖面中识别出有障壁和无障壁海岸以及三角洲3种沉积体系,5种沉积相、3种亚相和5种微相,并在太原组中部层段发现混积潮坪沉积;建立了9种沉积序列类型及其古环境分布模式,并基于沉积序列的垂向变化规律,提出了本区太原组的沉积环境模式,进而简要论述了太原组自下而上从障壁岛—潟湖—潮坪到浅海—潮坪,最后到三角洲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尽管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争论,陆生植被对河流沉积作用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地质事实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煤或泥炭的形式保存下来的碳质物质对河堤的保护,从而促进了曲流河与网状河的发育。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一套含有煤系地层的冲积序列为主的地层,属于具有前陆盆地性质的磨拉石序列,成为研究植被发育条件下河流序列的典型代表。重庆永川普安剖面的须家河组是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须家河组的典型代表,包括6个正式的岩性段,在其中一段、三段和五段为含煤细粒碎屑岩组成的低能河流相地层,二段、四段和六段由砂质底荷载高能河流相沉积构成,岩石地层划分及其所反映出的旋回性成为层序地层的识别和划分的基础,从而将须家河组划分成3个河流相沉积层序。两个主要的特征赋予了普安剖面须家河组河流相层序序列重要意义:(1)总体向上变粗的而且与现行的河流相层序模式形成巨大差异的河流相沉积序列组成的冲积构架;(2)明显受到植被发育影响的高能底荷载河道相砂岩。基于植被发育对河流沉积作用的影响,对普安剖面须家河组的河流相沉积序列的观察与研究,对长期以来须家河组沉积相分析存在的较大争议将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思考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本溪牛毛岭本溪组底栖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个体生态研究,详细探讨了各群落的古环境意义,结合剖面沉积相和沉积旋回分析,探讨了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群落取代的影响。本溪组上、下段沉积时期主要受潮汐作用影响,而中段沉积时期河流作用明显。辽宁本溪地区本溪期底栖生物群落的生态位主要集中在BA1-BA3之间,即潮间、潮上带到潮下浅海环境,沉积最大水深一般不超过60 m。古水深是控制各环境因素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控制群落取代的根本原因。在水深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底质环境、海水含盐度、水动力强度等对群落的内部演替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取代都具有重要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生态位变化和剖面沉积相分析所揭示的海水深度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该区石炭纪本溪期经历了四次明显的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华北其他地区相比,本区本溪期多了一次海平面变化旋回,显示该区本溪期海侵较早,该区下部旋回发育时,华北其他地区尚未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京西坳陷青白口地区青白口系进行了野外实测、岩石薄片鉴定等研究,结合其岩性特征及沉积结构,细致划分了青白口系沉积相,建立了符合其沉积演化的沉积相模式。青白口系自下而上包括下马岭组、龙山组及景儿峪组,下马岭组为陆源碎屑浅海沉积体系,主要为较深水的陆棚相沉积,并且发育了砂质碎屑流;龙山组为陆源碎屑滨岸沉积体系,发育了大套的临滨及前滨砂体,主要受控于波浪和沿岸流的改造;景儿峪组为典型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潮坪,由于古纬度相对变化,沉积环境相对干旱局限且低能,下部和上部主要为紫红色泥岩沉积,中部发育大套厚层的碳酸盐岩。由龙山组陆源输入的碎屑物质沉积为主过渡到景儿峪组的内生清水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环境,代表其构造条件和古地理环境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在上石炭统太原组到下二叠统山西组沉积过程中经历了潮坪、泻湖—海陆过渡三角洲演化过程。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山西组一段沉积环境前人研究后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属于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有的认为是海陆过渡三角洲沉积,还有的认为是湖泊三角洲,但受到间歇性海侵影响。在前人大量研究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和岩石学特征的分析,在山西组一段发现了代表海相或海陆过渡环境沉积的典型特征,分别为①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高的石英砂岩、②泥晶菱铁矿岩、③海百合、有孔虫骨屑泥岩、④铝土矿质泥岩和⑤粉晶白云岩。上述海相环境标志的存在,充分说明塔巴庙地区山西组一段沉积期为海相或海陆过渡沉积环境。在上述基础上讨论了山西组一段沉积环境的时空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区3口钻井岩芯、测井、录井资料分析,结合薄片鉴定、阴极发光、X衍射、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呵叻盆地二叠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发育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呵叻盆地二叠系Pha Nok Khao组发育缓坡型无障壁碳酸盐台地沉积,研究区位于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部位,以海水浪基面为界,可划分为台地前缘浅水斜坡亚相及较深水斜坡亚相。浅水斜坡亚相指示沉积环境为位于浪基面以下或附近、水动力弱、弱还原-弱氧化的台地前缘斜坡环境;较深水斜坡亚相组合指示沉积环境为位于浪基面以下、水体较深、水动力弱、弱还原-中等还原的前缘斜坡环境。整体来看,研究区二叠系碳酸盐岩沉积时期主要为水体较深、水动力弱、垂向上沉积环境稳定的低能环境沉积。该沉积环境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基质孔隙条件,有利储层发育主要取决于碳酸盐岩地层后期改造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