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课程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正逐步升高,其灵活性和个性化特征有利于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文章尝试将思维培养与校本课程关联,初步探索如何构建地理立体校本课程体系,搭建地理校本课程坐标系,并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中加以实践应用,以期为其他校本课程者提供一定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中学地理双语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名课程理论专家基尔贝克曾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校本课程即是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出发点设计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当前,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成为我国课程三大板块之一。可是,不少学校校本课程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比较生疏。不知道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开发,不知道如何选择校本课程开发的素材。下面根据本人的体会谈一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章玲 《地理教学》2014,(5):13-17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由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是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校本课程《不必要的等待——绿色校园行》为例,从情境、方法、评价三个角度进行论述,以促进校本课程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5.
市域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在市域内各中学通过教研机构协调组织的,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实施高中选修Ⅱ地理校本课程的系列化开发;二是面向市域乡土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基于学校传统和学生兴趣进行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系列化开发。  相似文献   

6.
陆赛娟 《地理教学》2014,(24):37-39
目前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笔者通过实践及调查发现: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遇到了不少困难,校本课程的开设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校本课程出现了虎头蛇尾乃至中途夭折的现象。笔者通过亲身实践,且行且思考,归纳了地理校本课程开设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在实践中寻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何勇 《地理教学》2005,(8):12-14
随着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逐渐清晰,其在高中课程结构中的作用与分工、连动关系也必将成为课程实施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课程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新课程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较为易行的第一步,也是积累经验、逐步构成校本特色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8.
李丽萍 《地理教学》2014,(16):38-40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中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开发与建设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课程的有效开发离不开教师专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战争与地理》这一校本课程,把波澜壮阔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中的趣味故事与地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让学生领略战争的波谲云诡,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防意识和观念。  相似文献   

9.
李依铭 《地理教学》2010,(10):41-43
与国家统编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同的是,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即选修Ⅱ学校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整体构成的一个部分,是近年来国家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厦门市从2006年秋季开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廖书庆 《地理教学》2011,(12):51-52,40
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师生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具有校本性,指的是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王健 《地理教学》2005,(12):24-26
长期以来,课程是由上而下统一规定,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们关注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限制在操作层面上,这就造成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弱化,而课程本身也处于凝固和封闭之中。新的课改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方案,尤其是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提出,为教师进入课程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2.
蔡清辉 《地理教学》2010,(4):34-36,26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力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佛山一中地理科教研组经过几年的实践,基本形成了《天文入门》、  相似文献   

13.
曾昭鹏 《地理教学》2011,(24):46-47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已成为重要的课程理念,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是由课堂教学以及地理问题的开放陛来支撑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有关开放式课程理念的强调,以及近几年高考中对开放性试题的侧重,使得开放性地理问题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推崇开放性地理问题教学的目的。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又使得开放性地理问题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调整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加强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鼓励教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个人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自2004年起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把活动课程、讲授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整合起来开发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开发《民俗文化地理》校本课程。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本课题获得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曾应邀在全国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受到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德育共性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建立以长江水知识为载体,以长江水文化为浸润,以保护水生态为指向的"水教育"德育校本课程成为我校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目标。为此,我校以"让绿色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成长"为主线,依托"长江水学校"项目资源,开展了构建德育校本课程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浙江行动"实施以来,浙江省教育面貌有了很多新变化,也推动了各学科的新发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本文重点介绍了高中地理浙江省地方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具体内容,并结合省地理学科培育基地分析了如何设计分层分类的校本地理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地理新课程不仅建立了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还倡导教师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发出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8.
娄丽花 《地理教学》2014,(22):33-34
新时代的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笔者结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从生活化的视角,以乡土地理为本,开发了校本教材《地理与生活》,结合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做出以下论述。一、初中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内容校本教材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杨士军 《地理教学》2012,(12):53-54
大概是在一年前,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在各校原有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区域性课程资源,形成了一批(杨浦)区本拓展型课程(见《上海教育》),复旦附中的《环保——生存之道》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20年里,我校的环保课程先后诞生了10余本教材,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板块,着眼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为资质不一、能力倾向相异的学生提供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课程,并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