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华南“印支运动”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祥 《云南地质》1992,11(2):169-180
中国南部印支运动各地表现不同。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滨特提斯区三叠纪时发育了昌都-澜沧岛弧和巴颜喀拉、右江弧后扩张盆地。当今国内所称的松潘-甘孜、三江、右江“印支地槽”是早始新世之后回返的,并非是印支期形成的褶皱。中晚三叠世之交,滨太平洋区发生安源造陆运动。晚三叠世,滨太平洋区开始进入活动大陆边缘发展时期;内陆区开始形成川滇内陆扩张盆地。总体来说,“印支运动”在华南地区主要属于造陆运动。“印支运动”时期,构成中国大陆主体的两大块(华南-东南亚板块、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安加拉古陆碰撞拼贴,奠定了中国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这一期间,在华南地区如果发生过所称的“印支造山运动”,那也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贵州的印支运动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亚智梁期(卡尼期)与土隆期(诺利-瑞替期)之间,是一场以差异隆升为主兼有微弱褶皱的区域性构造运动。该运动弥合了先期活动性不同的各个地块,使它们成为同步演进的统一大陆,是划分地史发展阶段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及邻区印支运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概要论述印支运动在中国及邻区的表现特征,探讨了印支运动的主要成矿作用,指出印支运动首次使长期以来游离于全球主要大陆外的扬子、中朝、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一起,为新生代大型聚煤盆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山期二次大规模的对流地幔输入大陆事件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成为中国及邻区大陆上最重要的成矿时期。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北段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燕山西段印支运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年来区调新资料分析研究,初步证实了印支运动在燕山西段下花园地区的客观存在,该运动发生晚三叠世杏石口组形成之前,运动方向是来自南北方向强烈挤压,致使本区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寒武纪地区发生明显皱和断裂,并伴有中基性岩脉侵入,该构造运动对后侏罗纪煤系地层的发育,分布和构造变化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印支期花岗岩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印支运动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根据Sm-Nd同位素年代学成果论证了大别山印支运动的表现。主要依据:(1)阿尔卑斯型橄榄岩的侵入(244±11Ma);(2)辉石岩类超基性岩浆岩的侵入(231±61Ma);(3)高压低温变质岩(如C型榴辉岩)的生成(221±20-224±5Ma)。它们都发生在印支早期,并从而证明了华北陆块、大别山微型陆块、扬子陆块三者是在早三叠世拼接在一起的。在此之前,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之间存在一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9.
10.
秦岭造山带的印支运动及印支期成矿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的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于印支期最终完成对接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入陆内变形。众多Au、Mo多金属矿床的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印支期是秦岭的重要成矿期,其成矿作用明显受到构造演化的控制,反映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作用过程。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不仅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先导和开始,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而且为碰撞期和碰撞期后构造体制快速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重视秦岭以及中国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符合中国和东亚实际的印支期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我国西北地区的印支运动划分为两期两幕。其早期包括早、中三叠世期间,印支运动第一幕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间;晚期包括晚三叠世期间,印支运动第二幕发生在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间。作者认为,西北地区的印支运动不仅使秦祁昆和巴颜喀拉海洋关闭,海槽内沉积物全部褶皱成山,并镶嵌于华北—塔里木地台的旁侧,而且使区内地壳运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开始全部转为地台内部的造陆运动和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从而奠定了中新生代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2.
翟斗烈 《吉林地质》1990,9(1):65-68
早印支运动结束了吉林省北部地槽的发展进程,从而南台北槽统一为一体。早印支运动具有华力西构造运动的继承性,晚印文运动时期则具有中生代构造运动的新生性特点。北部地槽是递进式封闭的华力西地槽印支皱褶带。印支运动时期是在亚洲大陆与太平洋构造体系中首次出现大陆边缘活化带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3.
三峡地区上三叠统王龙滩组(或须家河组)超覆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巴东组或上三叠统九里岗组等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两者间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如何理解该界面的性质和发生时限,对于正确认识印支构造运动在该区的作用形式和过程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在长江三峡地区开展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对该界面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观察和研究,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上三叠统王龙滩组(或须家河组)与下伏地层间的沉积间断面以发育冲刷构造和残存少量风化壳为特征,沉积间断发生在卡尼期中后期至诺利期初期(约225~216.5,Ma)。受印支运动影响,卡尼期中后期,地壳整体抬升,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中扬子地区漫长的海相沉积历史结束,原有沉积遭受风化剥蚀、地形夷平;卡尼期末期—诺利期初期,地壳抬升速率骤然加剧、地形相对高差变大、河流回春,对下伏地层快速下切。这种下切作用横向变化较大,剥蚀程度差异明显,从而形成在不大的范围内下伏地层从无明显缺失(王龙滩组与九里岗组接触)至大量缺失(王龙滩组与嘉陵江组接触)这一特殊地质现象。总的看来,该沉积间断界面兼具古暴露剥蚀面、冲刷侵蚀面和河流回春作用面3种性质,是对印支运动Ⅲ幕(研究区内印支运动主幕)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地区上三叠统王龙滩组 ( 或须家河组)超覆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巴东组或上 三叠统九里岗组等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两者间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如何理解该界面的性质和发生时限, 对于正确认识印支构造运动在该区的作用形式和过程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在长江三峡地区开展的基础地质 调查研究工作中,对该界面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观察和研究,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上三叠统与下伏地层 间的沉积间断面以发育冲刷构造和残存少量风化壳为特征,沉积间断发生在卡尼期中后期至诺利期初期(约225~26.5Ma)。受印支运动影响,卡尼期中后期,地壳整体抬升,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中扬子地区漫长的海相沉积 历史结束,原有沉积遭受风化剥蚀、地形夷平;卡尼期末期-诺利期初期,地壳抬升速率骤然加剧、地形相对 高差变大、河流回春,对下伏地层快速下切。这种下切作用横向变化较大,剥蚀程度差异明显,从而形成在不 大的范围内下伏地层从无明显缺失 (王龙滩组与九里岗组接触)至大量缺失(王龙滩组与嘉陵江组接触)这一 特殊地质现象。总的看来,该沉积间断界面兼具古暴露剥蚀面、冲刷侵蚀面和河流回春作用面 3种性质,是对 印支运动第3幕(研究区内印支运动主幕)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5.
关于福建印支运动性质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印支期强烈的抬升和伸展现象的地质事实已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公认,从抬升造陆作用,褶皱造山作用两探讨了印支运动的性质,认为鲆支运行的褶皱造山特征不明显,而隆升造陆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6.
华北克拉通印支运动及其与早中生代盆地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新文 《地球科学》1996,21(4):449-454
探讨了华北克拉通印支运动的时空分布,不同地区印支运动的变形特征,印支运动与该区早中生代盆地发育的关系以及印支运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该区印支运动可以分为早期(T1-T2)和晚期(T3),对应于华北克拉通的两个构造幕,印支运动产物的变形主要发育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以近东西向褶皱,冲断和北北东向转换构造为特征,印支运动改造了本区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大型克拉通盆地,且对早、中侏罗世盆地的发育有控制  相似文献   

17.
杨广全  王根厚   《地质通报》2009,28(09):1188-1190
印支运动是指发生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的造山运动,是青藏地区又一次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青藏地区的印支运动可划分为2幕,第Ⅰ幕指晚三叠世前诺利期的构造运动,第Ⅱ幕指发生于晚三叠世瑞利期与中侏罗世前巴柔期之间的构造运动。班公湖-怒江带以北,表现为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规模巨大的印支造山带。  相似文献   

18.
初论青藏地区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广全  王根厚 《地质通报》2009,28(9):1188-1190
印支运动是指发生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的造山运动,是青藏地区又一次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青藏地区的印支运动可划分为2幕,第Ⅰ幕指晚三叠世前诺利期的构造运动,第Ⅱ幕指发生于晚三叠世瑞利期与中侏罗世前巴柔期之间的构造运动。班公湖-怒江带以北,表现为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规模巨大的印支造山带。  相似文献   

19.
下扬子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沉积相与印支运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董树文 Schne.  W 《地质论评》1994,40(2):111-119
下扬子地区三叠纪-中侏罗世经历了重大的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三叠纪-中侏罗世的沉积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沉积相有规律的演化记录了该区构造运动(褶皱作用)的精细发育过程。同时,也确定了现存的下扬子盆地为次级分残体,原主盆地中心和基北部已消失在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带之下。下扬子印支运动正是碰撞造山作用的反映,实为一个渐进递变的收缩过程,并无主次幕之分。  相似文献   

20.
对昆仑地区的构造运动,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加里东运动,面对最终形成昆仑褶皱山系的印支运动很少进行讨论。关于昆仑地区印支运动的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首先它造成了亚洲最长的山脉昆仑山系的形成,其次与它紧相连其南的世界著名的巴颜喀拉地槽的关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