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的横岭关、北峪、永济、野庙滩、太峪和烟庄岩体是中条山古裂谷中的早元古代花岗岩类岩体。就其成因类型而言,永济岩体是I型花岗岩类岩体,而横岭关、北峪、野庙滩、太峪和烟庄岩体属S型花岗岩类岩体。就其形成构造环境而言,永济、横岭关和北峪岩体均是陆缘裂谷A型俯冲碰撞的产物,其中,永济和横岭关岩体还构成大陆边缘“成对”(I型和S型)花岗岩;而烟庄、野庙滩和太峪岩体是在陆缘裂谷A型俯冲碰撞形成的内硅铝造  相似文献   

2.
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研究综述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系统综述了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的研究情况。阐明了单裂隙面的各种经验公式、间接公式及其适用条件,分析了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模型优缺点及目前工程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爆破冲击波的传播特点,指出了对岩石破坏最大的是拉伸应力波,并对岩体结构对岩石爆破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含煤岩系变形规律的研究,对煤炭资源评价和开采、煤矿瓦斯灾害预测、煤层气的可开发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含煤岩系的岩体结构是控制其变形的基础因素这一前提,以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提出取决于岩石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岩体强度因子和取决于岩层厚度的分形维数两个参数,以断层发育的安阳双全井田、褶皱发育的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区及滑动构造发育的荥巩谷山井田为例,系统探讨了岩体结构对含煤岩系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低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多的分形维数低值区,含煤岩系以韧性变形为主,多形成褶皱,煤体变形程度深,为瓦斯灾害严重区和煤层气难以开发区;高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少的分形维数高值区,含煤岩系以脆性变形为主,多发育断层,构造煤难以区域展布,只分布在断层附近。可见含煤岩系变形不仅与岩体强度有关,而且受岩层厚度的控制。统计层段内刚性岩层的存在增加了岩体强度,岩层复杂程度的增加同样提高了岩体强度。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的引入,为煤岩体变形行为和程度的描述和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6.
低延展性裂隙岩体REV存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丽  王云  张辛  王允  于青春 《现代地质》2013,27(3):743-749
采用自行开发的离散元软件FractureToKarst,根据国际岩石力学协会对岩石的分类,讨论了低延展性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REV)的存在性及大小,并给出确定其存在性的一般方法。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低延展性裂隙岩体REV存在的条件为裂隙平均间距在0.6 m以下,即极密间距、很密间距、密间距和中等间距裂隙岩体存在REV;裂隙平均间距大于0.6 m,即宽间距、很宽间距和极宽间距裂隙岩体不存在REV。 关键词:裂隙岩体;渗流;典型单元体(REV);离散元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对交城花岗岩体的地质环境、工程力学和理化特征作了初步研究。认为交城岗花岩体的地质构造稳定、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岩性均匀,故选择交城花岗岩作为研究主岩,并对典型核素在填隙物和花岗岩上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8.
岩体统计均质区是裂隙岩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三维裂隙网络等的基础研究范围。在列联表卡方检验基础上建立起考虑裂隙岩体迹长的方法用来划分岩体的统计均质区,即在统计均质区划分过程中考虑裂隙迹长的因素,通过列联表卡方检验建立两对比样本,计算对比样本各属性之间的实际频率,计算卡方值与临界卡方值。在判断样本之间是否具有统计相似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确定统计均质区的划分方法,使得裂隙岩体统计均质区划分更为全面与客观。  相似文献   

9.
工程岩体卸荷力学特性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卸荷状态工程岩体的力学条件与传统的加载岩体有本质的区别。在回顾岩体卸荷力学研究现状基础上 ,分别从试验研究、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提出了当前岩体卸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寒区破碎岩体隧道冻胀力室内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相似理论,以曲墙式、直墙式和圆形衬砌为例,通过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寒区破碎岩体隧道在不同约束条件和冻结深度下衬砌所受法向冻胀力(以下简称冻胀力)的量值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冻结深度越大,冻胀力越大;顶端约束越强,冻胀力越大.对于曲墙式和直墙式衬砌,顶端约束对拱部和仰供处冻胀力影响较大,对边墙处冻胀力影响较小;对于圆形衬砌,顶端约束对整个衬砌所受冻胀力影响程度相差不大;直墙式衬砌受冻胀力的量值最大,圆形衬砌受冻胀力量值最小.对于3种衬砌结构,最大冻胀力均发生在仰供脚处.试验数据与现场测试数据基本吻合,说明试验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地质环境复杂,大量顺向河谷中存在陡倾角层状岩体倾向坡外的边坡,具较高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该类边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会发生位移~弯曲,经历轻微弯曲、强烈弯曲隆起阶段和变形破坏阶段。特殊的坡体结构在较长时间内使该类边坡可基本稳定,但地震、爆破、工程开挖切脚及水库蓄水等易使其失稳。本文通过典型实例探讨了顺向河谷陡倾角层状岩体且倾向坡外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任楼煤矿开采72煤过程中,巷道在强大的动压作用下,破坏严重的情况,从岩性组成、岩层组合类型和顶板岩体结构三个方面,研究了煤层顶板岩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2煤顶板岩体岩性以软岩为主,岩层组合以直接顶+老顶的组合形式为主,岩体结构以碎裂和块裂结构为主。研究结果为巷道布置、支护形式选择、顶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皖南两花岗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及成矿专属性判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皖南花岗岩体约20余个,分同熔型及改造型两种,前者主要受印支褶皱带控制,常呈北东向展布;后者受燕山期深断裂制约,呈东西或南北向延伸。本文对区内有代表性的榔桥岩体(同熔型)和姚村岩体(改造型)两个岩体,分别从分布的地质背景、岩石矿物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铅同位素及岩浆演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并按花岗岩类成矿专属性模型法作了判别:前者主要与Fe、Cu、Pb、Zn、Mo等多金属矿化有关;后者与sn、W及TR矿种有关,判别结果与迄今的找矿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工程岩体的变形模量估算的Hoek—Diederichs经验公式是根据中国(包括台湾)大量的现场试验数据拟合获得的。通过对该经验公式的简要介绍,结合溪洛渡坝基的测试成果,详细地讨论了扰动因子的取值问题,并运用该经验公式对坝基岩体变形模量进行了估算。最后,将基于经验公式的估算结果与现场试验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Hoek—Diederichs经验公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据岩体在卸荷情况下的拉剪应力状态,确定了节理岩体的线弹性断裂力学模型。依照此模型,可以得到相对远离裂隙(该位置的点到裂隙中心的距离比裂缝长度大)且受裂隙影响区域内应力、应变和变形方程。这些对评估裂隙岩石变形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用理论方程的计算结果和卸荷情况下试验观测所得的数据对比,证明该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杨彪  李长冬 《岩土工程技术》2007,21(6):292-295,303
楔形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一直是工程界的难点,而传统评价方法又存在种种缺陷。通过编制相关计算机程序,对传统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并对建立的块体模型采用矢量代数法计算其稳定性安全系数,基本实现了楔形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过程的自动化。结合工程实例论证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英学 《江苏地质》2001,25(1):41-43
卸荷工程岩体与传统的加载岩体的力学条件有着本质的区别,其非线性特征更为明显,卸荷工程岩体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对卸荷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力学参数的确定、本构关系及卸荷岩体释放荷载的计算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岩土体导热系数在与地热有关的地质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中有重要作用。首先介绍了导热系数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导热系数的受控因素,最后探讨了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导热系数的受控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孔隙率、含水率、温度以及各向异性。导热系数随地层岩性从大到小排列为海相碳酸盐岩、陆相碎屑岩、火成岩,变质岩导热系数与母岩和变质程度有关;同种岩层的导热系数随沉积过程延续或深度增加而增大;含水率对软弱岩石的导热系数影响较大,导热系数随含水率增大而增大,对孔隙度较大的岩层需进行饱水校正;不同岩性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较复杂,在应用中需结合实际地层考虑;由于结构面的存在,岩体的导热系数存在各向异性。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包括现场测试法、室内测试法、组分类型辨别法以及利用P波速度估算等。利用现场数据求解导热系数时常使用线热源模型和柱热源模型;室内测试法包括稳态测试法和非稳态测试法,分别应用于中低导热系数材料和高导热系数材料;对于组分类型辨别法,平行板式相分布的物体导热系数是各向不等的,热传导方向与平行板平面平行和垂直时分别具有最小和最大总体导热系数;对地下无法直接测量的地质单元,可利用P波速度估算导热系数。要得到准确的导热系数,须基于岩土体的导热系数范围和样品特征选取正确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岩体结构分形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丁多文 《岩土力学》1993,14(3):67-72
岩体结构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结构面和结构体。通过分形理论研究岩体结构,得出结构面和结构体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根据结构网络图,可分别求出结构面和结构体的分形维数D_(PF)和D_(VF)。结构面分布分形维数D_(PF)越大,反映结构面分布越复杂,优势面(南京大学罗国煜教授提出)发育的方向范围就越大,相应地岩休质量就更差;结构体分布分形维数D_(VF)越大,反映结构体大小分布的状况是大的结构体所占分量趋于增加,结构面的密度、迹长、总面积趋于变小,则岩体质量趋于变好。最后指出结构面和结构体分布分形维数是决定岩体质量的两个指标,是对岩体质量进行评价的合适指标。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岩体结构面迹线半自动检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法的基本思路是在图像中人工指定少量难以正确识别的主要裂隙控制点,然后将图像一分为二,分别对二者进行边缘检测,得到两张包含结构面迹线和伪边缘的分段线图片,之后根据距离、角度原则分别对两张图片中的分段线进行迭代连接,最终将检测结果叠加,得到完整裂隙迹线检测结果。该法将主要裂隙与次要裂隙区域分开处理,能够更好地减少二者之间的干扰,所以能够更好地保证主次裂隙识别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