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1997年,在进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一定数量的四倍体。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鉴别采用染色体计数法。(1)三因素四水平L16(45)正交设计。试验平行重复2次。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40.0±0.0%。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诱导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精卵混合20min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1的海水中10min;决定四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2)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设计。试验平行重复3次。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9.6±4.9%。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5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1的海水中15min;决定四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诱导时机→6-DMAP浓度→诱导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
龙须菜和扁江篱多糖的组成及其抗肿瘤效果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于1985-1987年期间用冷水和热水对采集于青岛的龙须菜和扁江篱的琼胶型多糖进行提取。两海藻的热水提取多糖都通过DEAE-SephadexA50色谱桩用热水和不同浓度NaCl深液前后进行洗脱分级。龙须菜和扁江篱多糖的主要级分分别为0.5mol/L和1.0mol/LNaCl洗脱级分。对各级分做化学分析及IR和^13CNMR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菜多糖由琼二糖、琼胶糖前体和6-OCH3-琼二糖组成  相似文献   

3.
龙须菜野生型于1996年采自青岛太平角,经性别、相态确认后进行实验;突变株为野生型经诱变的配子体。用RAPD技术检测野生型龙须菜及3株色素突变体的基因组特性及差异。共选用1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产生167条DNA片段,检测到38个多态位点,并显示gr184在0.66、079、2.0kb处的特征带。结果表明,野生型株藻与突变株基因组有明显差异,在3个突变藻株中,有2株以突变体的基因组更相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分子标记技术在海洋生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以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技术为核心的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标记方法在藻类学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RAPD技术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的Dr.Williams等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生物研究所的Welsh等于1990年几乎同时报道的一种DNA分子标记技术。该技术一经出现 ,便以其简便 ,快速 ,高效和灵敏等特点引起广大生命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目前 ,已在生命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在滤过海水中以4×10(-4)mol·L(-1)6-甲氨基C嘌呤(6-DMAP)处理贻贝Mytilusedulis受精卵或胚胎,受精激活后50或120min处理20—30min,分别抑制第一或第二次有丝分裂,以诱导四倍体胚胎。顶荧光显微观察表明,6-DMAP有效地抑制了第一和第二次卵裂。它使细胞核染色质分散,抑制了原核的移动和染色体的分离,并防碍卵裂沟和极叶的形成,从而诱导出四倍体胚胎。对第一次卵裂的抑制产生82.8%的四倍体胚胎;第二次卵裂抑制产生58.6%的四倍体胚胎。由于6-DMAP如此有效,而且价格便宜以及对人体无害,与沿用的化学诱导剂细胞松弛素C.B.相比,它应该可以成为双壳类软体动物染色体操作研究的理想化学诱导剂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高质量基因组DNA的简便提取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明云  张海琪 《海洋科学》2002,26(10):15-17
目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AFLP、微卫星等都是以DNA为研究对象 ,而高质量DNA的简便快速提取是至关重要的 [1]。大黄鱼 (Pseudosciaenacro cea(Richardson))曾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洋渔业对象之一 ,也是目前闽浙两省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近年来养殖大黄鱼普遍出现生长缓慢、抗病能力弱、性成熟提早、个体小等生物学性状退化的现象[2]。为了从DNA水平上研究大黄鱼遗传多样性 ,为养殖大黄鱼种质的改良和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我们首先要从大黄鱼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7.
硒对极大螺旋藻生长及含硒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0.4mg/L硒培养极大螺旋藻时,35℃与160μmol/m^2.s的光温条件有利于螺旋藻生长和对硒的累积,在此种光温条件下,40mg/L硒以下均促进藻的生长,其中12mg/L硒的效果最大;超过60mg/L硒就有抑制作用;400mg/L硒以下藻即死亡。  相似文献   

8.
于1982年12月-1984年5月,以青岛汇泉湾习见的马粪海胆为材料,运用0.5mol/L KCl或0.5mol/L LiCl诱导法得到其卵母细胞;差速离心技术提取其线粒体;SDS萃取到线体核酸;再以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分离邮线粒体核酸各组分。结果表明,从所得各种分离产物测不出任何蛋白质,所以,应用上述各种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出海胆卵母细胞线粒体中的DNA,rRNA,tRNA和多核苷酸。  相似文献   

9.
营养盐对中肋骨条藻和新用菱形藻生长及氮磷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1995年5月1996年3月一次2实验,研究了培养介质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对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生长速率和藻体氮、磷含量的影响。根据Monod方程,磷酸盐影响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生长速率的半饱和常数分别为0.54μmol/L和0.05μmol/L;硝酸盐影响两种藻生长速率的半饱和常数分别为4.0μmol/L和14.6μmol/L,相比之下新月菱形藻更容易受到氮不足的限制。将Monod方程扩展得到  相似文献   

10.
六种海产虾类基因组DNA多态性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于1996年10月在青岛胶州湾附近海域采集中国对虾,细巧仿对虾,周氏新对虾,鹰爪虾,脊尾白虾和脊腹褐虾等6种不同科或不同属的海产虾类,用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经20个随机引物扩增,共得到282条多态性片段,片段长度在230 ̄2800bp之间,根据扩增片段的共享度计算出相对遗传距离指数,然后用UPGMA和NJ程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显示的6种虾的亲缘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细胞松驰素B抑制栉孔扇贝Chlamys(Azumapecten)farreri受精卵的第一极体的放出和第一次有丝分裂获得四倍体。在20℃条件下,卵子受精后10min,0.5μg/ml的CB持续处理10min、20min抑制第一极体排出,结果三倍体率和四倍体率分别为38.38%、39.75%和28.42%、30.24%;在20℃条件下,卵子受精后1h,0.5μg/ml的CB持续处理10、15、20、25min抑制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果四倍体率分别为21.36%、27.57%、28.41%、29.35%。结合处理后幼虫的D形率,在抑制第一极体放出和第一次卵裂中,CB处理持续10min均为最好  相似文献   

12.
组织细胞中DNA的含量是基本恒定的,但RNA含量则随细胞中蛋白质代谢水平的不同发生很大变异,进一步的研究证实,RNA/DNA比值与鱼类体重及体长增长速率相关,因而在研究鱼类的生长时,一般要考察其组织中RNA含量及RNA/DNA比值的变化,作为反映其蛋白质代谢及生长速率的生化指标。本文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样品中DNA及RNA的简便方法。1材料与方法1.1仪器小型离心机、消化炉、水浴锅、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等。1.2肌肉中DNA和RNA的抽提1.2.1精确称取0.1g左右冰冻保存的肌肉样品,铰碎…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胚胎超低温液氮保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钦昭 《海洋科学》1994,18(4):44-47
选用两种低温保护剂配方,A:10%甘油+4%葡萄糖;B:15%DMSO(二甲基亚铜)+4%葡萄糖+2%柠檬酸盐,利用微机控制生物降温仪,对栉孔扇贝胚胎进行液氮低温保存。似1℃/min由室温降温至-20℃,接着以20℃/min降温至-80℃,然后样品直接入液氮保存(-196℃),1周后,经45℃水浴解冻,栉孔扇贝胚胎(发育6d)的存活率达65.1%(A配方)和56.5%(B配方);而采用6℃/min  相似文献   

14.
报道以青岛野生型龙须菜(wt)、黄色突变体(ye100)、4株绿色突变体(gr180、gr184、gr186、gr188)、委内瑞拉野生型龙须菜(lv)、南非野生型龙须菜(sa)及真江蓠(ga)为材料,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完整的藻胆体。用540nm激发,野生型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78nm和670nm,相对荧光强度FAPB/FPE的比值为1.50。几种材料的PE和APB荧光发射峰没有明显区别(不超过2nm),但两峰荧光强度比值显著差异。结果显示lv的FAPB/FPE比值最低,只有1.20,gr186的比值最高,为5.67,野生型中sa也比较高,为4.79。用670nm激发,野生型龙须菜的荧光社发光谱有5个峰,分别为499nm、540nm、568nm、614nm、650nm,与其吸收光谱一一对应。野生型和突变体、不同产地龙须菜及真江蓠的荧光发射峰的波长都与其吸收光谱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1997年4月自黄海越冬场采集中国对虾朝鲜半岛西海岸群体样品。采用RAPD对该群体共33个个体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利用20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10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41个,占39%,单个引物获得的标记为1 ̄10个,分子量为180-2200bp,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93,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0.2176。表明该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一方面使中国对虾的生  相似文献   

16.
蜈蚣藻和管形藻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1997年9月在大连石庙海区分株采集蜈蚣藻、管形藻和舌状蜈蚣藻,采用RAPD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属于红藻门的两种藻类-蜈蚣藻和管形藻进行了分析,所试60个引物中,有21个经扩增得到了120个多态片段。应用PHYNIP软件,按照UPGMA和NeighborJoining(N-J)法分别构建降类图。分析结果表明,RAPD多态性提示蜈蚣藻和管形藻差异较大,应为两个不同的属。  相似文献   

17.
对红虾虾头和虾肉中的脂肪进行了提取和测定。脂肪甲酯化后,采用50m×0.35mmi.d.PEG-20M玻璃毛细管柱,FID检测器,并结合GCLMS进行了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虾头中脂肪含量达10.8×10-2,其不饱和脂肪酸68.8×10-2,EPA+DHA占24.1×10-2;虾肉中脂肪仅为3.9×10-2,其不饱和脂肪酸69.8×10-2,EPA+DHA为27.3×10-2。  相似文献   

18.
氮,磷,维生素和微量金属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的增殖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室内培养实验中观测了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Ehrenb对NO、NH和甘氨酸的需求。结果表明,硝酸盐的浓度从40到300μmol/dm3,氨盐浓度从50到150μmol/dm3,甘氨酸和谷氨酸混合液浓度从40到80μmol/dm3皆能较好地维持海洋原甲藻的增殖。磷酸盐起着磷源作用。在EDTA浓度为80μmol/dm3的培养液中,Fe3+的浓度从0,.5到1μmol/dm3,Mn2+从0到20μmol/dm3和Co2+从0.1到0.4μmol/dm3能促使海洋原甲藻的增殖。维生素效应试验表明:维生素B1是生长促进因子,而维生素B12和生物素在光和暗处皆未能促进海洋原甲藻的增殖。无机氮和磷的最小细胞额分别为0.74×10-12mol/细胞和0.045×10-12mol/细胞,其中磷比氮更能限制海洋原甲藻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水痕量硒及其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HGAFS) 测定海水痕量硒,并利用KBH4 对Se( Ⅳ) 和Se( Ⅵ) 的还原能力不同,以6mol/dm3HCl 将海水中Se( Ⅵ) 还原为Se( Ⅳ) 再经氢化反应而测定其形态浓度。以正交设计法对HGAFS法测定硒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在佳化条件下本方法测定溶解态硒的检出限为0 .072μg/dm3 ,对1 .00μg/dm3Se 浓度的样品变异系数为±2.3 % 。标准曲线表明,在0~25μg/dm3Se 浓度范围内有理想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可直接测定海水中的溶解态总硒、Se( Ⅳ) 及Se( Ⅵ) ,回收率为99 ±2 % 。  相似文献   

20.
对虾养殖生态系有机质含量及其不同测定方法的数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个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有机质含量及其不同测定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总量波动在7.56 ̄19.76mg.L^-1(TCO)或4.76 ̄6.25mg.L^-1(COD),平均为13.05±2.85mg.L^-1(TOC)或5.52±0.40mg.L^-1(COD)。总有机质中,溶解有机质所占比例为76%(DOC/TOC)或82%(DCOD/COD);溶解有机质与颗粒有机质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