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查阅多种古籍,整理分析和收集了公元1949年之前的中国陷落地震史料;提出陷落地震史料的5条鉴别原则;提出编辑历史陷落地震基本参数和震中烈度综合评定的原则和技术方法,编制了54条历史陷落地震目录;初步分析历史陷落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2.
利用现场调查资料重组了2010年3月6日庞凌河流域中的一次陷落地震的灾害过程,并结合现有的水文地质资料和地震记录探讨了该次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该次事件的地下水异常点均位于龙临—头布暗河系统中,个别异常点位于断裂上,断裂内部的岩溶物质相对疏松。地震波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事件具有陷落地震的特征。地震发生在前,地下水异常发生在后。据此认为,本次事件可能是一次陷落地震,陷落的岩溶不仅造成了地震,还堵塞了地下河,进而造成了地下水异常。  相似文献   

3.
自贡地震成因有陷落地震,带构造因素的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等多种说法。我们根据近年收集的地质、物探以及地震等资料谈谈对自贡地震成因的一些认识。一、地震地质概况1、北东向构造体系:由一系列压性断裂和雁行排列的短轴背、向斜组成。地表断裂不发育,主要为背、向斜构造。  相似文献   

4.
张少泉  吕庆书 《地震》1993,(5):47-61
首都减灾圈,系首都减轻自然灾害预测防治圈。1991年12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了《首都圈自然灾害及其减灾对策研讨会》。本文根据这次会议所提供的材料,在从整体上实现减灾的思想指导下,就首都减灾圈的“成灾背景”、“首都减灾圈的组成”、“首都减灾圈的灾害预测与防治状况”、“首都减灾圈的灾害关联性分析”、“首都减灾圈的减灾实效预估”和“首都减灾圈的减灾对策与实施”等六个带有共同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供制定首都圈减灾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表局部陷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面积较大的地表发生突然陷落能够引起地面的震动,叫陷落地震.但也有些陷落现象,不一定就能引起地震,不管那一种情况都会造成地表、房屋的局部破坏.所以,研究地表陷落发生的原因,是地震宏观异常调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蒲县克城公社张公庄村南约两华里的山坡于今年3月5日突然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陷落.地、县地震局和临汾地震台派人进行了现场考察.  相似文献   

6.
1914年1月中旬,张鸿翼奉云南省行政公署第四号委任令,前往嶍峨地震灾区作科学考查。张鸿翼不负众望,当月下旬就上交了考查报告,其中肯定此次地震属于陷落地震,非火山地震,亦非断层地震;并提出一套既实用、又科学的善后对策。张鸿翼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深入地震灾区,进行科学考查的地质学家,其报告是我国近代第一篇地震专题考查报告,这标志着我国学者已把地震当作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开始了地震科学研究,值得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7.
1914年1月中旬,张鸿翼奉云南省行政公署第四号委任令,前往嶍峨地震灾区作科学考查。张鸿翼不负众望,当月下旬就上交了考查报告,其中肯定此次地震属于陷落地震,非火山地震,亦非断层地震;并提出一套既实用、又科学的善后对策。张鸿翼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深入地震灾区,进行科学考查的地质学家,其报告是我国近代第一篇地震专题考查报告,这标志着我国学者已把地震当作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开始了地震科学研究,值得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全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讨论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科技支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增强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NEHRP)是美国提升国家减灾能力建设,改进城市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抗震安全性的国家协调计划。2021年12月21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CRS)发布了“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简介”报告。报告梳理了美国国会自1997年实施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以来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下国会继续实施该计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介绍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为及时了解美国地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政策参考,对地震行业和相关减灾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中概述了岩溶陷落地震及岩溶形成的一般规律。综述了我国东部古生代以来岩溶发育的过程,论证了古岩溶保存深度和时间、及深部古岩溶的地球化学特性,阐明了古岩溶水中活性组分的来源及其对围岩与断裂构造的溶蚀作用。在孕震过程中,水液是一个积极诱发地震的媒介,在深部水液中,古溶洞水是最值得重视的因素。它挤入孕震区时受阻较小,速度较快,裂隙水压力的加强更具有骤然性。因此认为大量浅壳层构造地震与古岩溶的发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推进防灾减灾与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城市化导致灾害加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的危害,分析了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现状,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科技减灾、加大防灾减灾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吴建华 《高原地震》2000,12(3):67-70
利用信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按照中国现行的组织管理体制,总结分析现行的减灾工作的基本体制以及减灾信息资料建设、组织和传递方法。并通过对现今中国防灾减灾活动的分析归纳,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防灾减灾对策的信息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日前发起 2 0 0 0年世界减灾活动 ,并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出版了一套信息集 ,提供给对此活动感兴趣的地方政府和组织。该信息集包括学术论文、宣传画、森林火灾与防灾实例 ,以及针对青年人的特点而刊登的个人报道、随笔、诗歌和图片。在国际减灾 10年 (1990~ 1999)期间 ,国际减灾日在世界各国开展的旨在提高世界各国和地区人们的减灾意识的工作成绩斐然。鉴于每年的减灾日活动都很成功 ,因此在国际减灾 10年活动结束后接着开展的国际减灾战略(ISDR)活动中 ,联合国总部决定继续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作为其减灾活动日。…  相似文献   

14.
3S技术在国外火山减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有关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进行火山监测,预测及火山灾害评估等火山减灾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火山减灾工作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提出火山减灾应大量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且指出未来山减灾工作的方向是综合、系统、实时、动态、立体化和可持续减灾。  相似文献   

15.
李政 《地震地质》1990,12(3):24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为推进减灾工作的协调发展,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的危害,我国政府于1989年4月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主任田纪云同志对搞好减灾工作,特别强调了加强减灾宣传,提高全民减灾意识的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定于1990年10月10日(  相似文献   

16.
主编寄语     
欧进萍 《地震学刊》2010,(1):I0001-I0002
对《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而言,2010年将是不平常的一年。自2003年由《地震学刊》改刊以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对学术界做出了贡献,推动了防灾减灾工程学科的发展,自身也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优秀期刊。去年,《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并组建了第二届编委会。这是一个新的高度,亦是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王国治 《华南地震》1993,13(1):85-94
本文从地震监测、科研、预报、抗震、救灾、政府和社会减灾活动、减灾宣传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8个方面系统阐述中国减轻地震灾害研究的进展和实施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任雪  李俏  张丽 《山西地震》2014,(4):15-17
科技期刊是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是我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中的主流媒体之一。从当今科技期刊的特征入手,分析了科技期刊在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中发挥的作用,并对科技期刊今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防灾减灾事业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09,(2):1-1
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的“防灾减灾日”。这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展开防灾、减灾、救灾。  相似文献   

20.
我国减灾救灾法制建设以采取母子法模式为宜,尽早制定"减灾救灾基本法",用以指导和规范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等环节的立法。在此基础上,以制定《防灾减灾法》为依托完善防灾减灾法律制度,以灾害准备金立法为重心完善备灾法律制度,以《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为依托完善救灾法律制度,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基础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法律制度,同时推进减灾救灾团体及人员奖惩保障立法,最终实现减灾救灾的法治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